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5年出版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中国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奠基之作和成功范例,其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同志们: 刚才景田同志的致辞,给我们开了好头。下面,根据大会议程,由我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致辞并作开题演讲。在此,我首先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对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感谢大家冒着严寒,赶来出席我们的论坛。这也充分体现大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事业的热忱。今天我的发言主要讲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作,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视野来看,《新民主主义论》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研究中,在革命论、阶级论、国家论、人民论等四方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学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新民主主义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4.
陈曙光 《理论视野》2009,(12):54-5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这次我和武汉大学石云霞教授合作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应主办方的要求做一个发言,我想首先还是要感谢主办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感谢各位评审专家的厚爱,同时也要感谢与会的各位前辈、各位专家学者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2月29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3"开幕之际,我代表中央党校校委,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向各位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本届论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创办以来举办的第五届论坛。2009年,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创办之际,习近平同志发来贺信,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和出席论坛的全体来宾致以诚挚问候,他希望  相似文献   

6.
论坛总结     
(2010年12月18日)各位老师、各位代表: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0"历经两天时间即将拉上帷幕。到会专家的演讲精彩纷呈,参会代表踊跃参与大会交流和讨论,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7.
明成满 《学理论》2010,(3):154-155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大致历程,明确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辉煌实践成果,这些措施有助于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理论视野》2008,(1):62-62
《文汇报》2007年12月3日发表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汪行福的题为“现在正是马克思有话要说的时候了”的文章说,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报告》第一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在国内外学者的通力合作下已经问世。标志着国内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上达到一个新水平。具体来说,该书有以下特点:不仅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的成果,也关注国外社会主义和左派的各种政治运动,不仅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也彰显它的政治生命力:不仅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09”召开之际,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出席论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学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国民党人士的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长期被忽视的袁振英和陈溥贤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功绩值得发掘。由于地缘关系、中国留学生集中、本地社会主义思想浓厚等特点,日本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转渠道。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新青年》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认识不深刻以及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25)
早期《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该刊先后出版19个专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集中传播,以不同的方式同青年读者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在批判东方文化派、国家主义派、戴季陶主义等各种反动思潮过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求知》2011,(9):45-45
薛瑞汉在《理论探索》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需要我们立足当前中国的现实,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11,(12):47-47
张雷声在2011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文章指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多视角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时代化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价值,可以在对“时代化”的解读中,领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价值,我们既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去剪裁现实,又不能把现实强加给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是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当前学界有一种流行见解,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奠基之作和初次表述.通过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与《提纲》实践观的基本要点以及马克思主义"成熟著作"实践观的经典论述进行双重文本对照,可知《手稿》不仅先于《提纲》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想框架,而且包含着比《提纲》的实践观更为丰富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说,《手稿》才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初次表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架构在《手稿》中已接近形成,《提纲》是《手稿》中初步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化和运用.  相似文献   

15.
孙咏 《党政论坛》2020,(4):53-54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山之作,也是新时代提升共产党人看家本领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2月17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并代表本次论坛所有支持单位,向"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0"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所有与会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7.
杨信礼 《理论视野》2007,91(9):60-62
近日,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发表7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杨春贵、许志功、王伟光、邢贲思、石仲泉、侯树栋、黄楠森、赵凤岐、庞元正、李德顺、张曙光等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国防大学政委赵可铭上将,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杨春贵教授先后致欢迎…  相似文献   

18.
《理论视野》2001,(5):46-47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作为中央党校纪念建党8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举办了全国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7月16日,颁奖仪式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和副校长刘海藩、杨春贵、王伟光、李君如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会长邢贲思,出席颁奖大会并向获奖作者颁奖。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朱满良向大会报告了这次有奖征文活动的情况。征文活动是从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 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2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首先,我代表云山同志,代表中央党校校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各位来宾表示欢迎!  相似文献   

20.
《理论视野》2009,(4):F0004-F0004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了系统总结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拟定于2009年10月在中央党校举办“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09”。论坛以“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为主题,将邀请多位国内著名学者发表演讲,开展高层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