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新闻直观、形象和运动的特点,是其它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魅力。所以,如何发挥电视新闻的图像优势,增强新闻直观视觉效果,是做好电视新闻的关键所在。在此,笔者想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曾经有位朋友与我们说起过“看”新闻和“听”新闻的问题。他说,有的给人“看”的电视新闻,“看”不如“听”。因为许多声音和画面两张皮甚至有的声画相悖。这个意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今,许多大台的“东方时空”、“第一时间”等名牌新闻节目的优势突显;而中小台的自办节目,则存在着诸多亟待提高的问题,但突出的是图像优势发…  相似文献   

2.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的核心部分,以正面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体裁,如何在这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一直是电视新闻宣传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自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以《南京零距离》开创了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后,至今民生电视节目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民生新闻经过几年的过度开崛后,现在已呈现碎花化趋势。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环境的不断变化,电视民生新闻也需要总结经验,走上开拓创新和深度转型之路。一、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一)栏目发展走向同质化,栏目风格趋于僵化。自从南京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10,(8):96-96
曹多胜在《江淮论坛》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新闻娱乐化被视为最具消费主义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之一,在电视媒体中表现最为明显。电视新闻在经历了将娱乐元素有限植入和传统新闻严肃性娱乐式解构后,必将回归其本真状态,实现新闻的电视表达。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习惯,同时也对新闻本体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带来了冲击。  相似文献   

5.
我读新闻     
《时代潮》2001,(19)
我对一些新闻常常是不以为然的。什么"动真格",什么"重实效",什么"关心群众",什么"交口称赞",什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时间一长,不看不听也能知道每天的报纸电台上大致是些什么内容。如此,这般的"新闻",读了看了好像没多少意思。当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闻评论体裁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电视新闻评论这种体裁自问世以来深受观众欢迎.但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起步晚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许多地方电视台制作的此类节目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加以改变?本文作者认为:一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新闻事实的事和新闻评论的理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把握材料内容和表达角度的结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电视评论抽象和表达工具的具象关系,运用好声画语言.  相似文献   

7.
<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相关新闻宣传报道的特点是严谨、准确,注重程序。随着百姓对电视新闻质量需求的提高,如何让人大电视新闻摆脱过去单一从时政新闻角度播报的"联播体",转变为真正贴民生、接地气,这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不断探索,创新人大电视新闻报道的手段和方法。一、贴近群众生活人大新闻中涉及的内容都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人大新闻最直接的受众也是人民群众,能吸引多少受众的眼球,是检验一条新闻传播效果的最直接体现。创新人大电视新闻,首先要从选题入手,选好切入点。从小的切入点,选择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着眼小问题,反映大事件,不仅能赢得受众的广泛关注,还可以促使问题的解决。人大电  相似文献   

8.
阅读报纸或听广播,其中有些新闻看了标题或听了导语后,就被深深吸引,感到非看或非听不可;而另一些作品却引不起兴趣,以致不愿多看或多听。这是什么原因?除了写作技巧等因素外,采访得法便是成功的起点。凡有人存在的地方,都有心理现象。采访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正是采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它是新闻采访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相交叉的一门很值得探讨的边缘科学。  相似文献   

9.
美国青年远离政治传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青年不仅一般比年长者更少参加政治活动,而且今天的青年比年长者年轻时更加远离社会事务。他们不关心政治的一个证明,是他们逃避有关社会事务的大众传媒。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有关的民意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青年与30岁以上的成人相比,绝大部分更少看报纸和电视新闻,其中一部分更少听广播新闻。例如1996年4月美国某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发现,只有31%的30岁以下的青年称在调查的前一天读过报纸(而30岁以上的占76%),45%的人看过电视新闻(30岁以上的占86%),听广播新闻的占37%(30岁以上的占50%)…  相似文献   

10.
女人不爱看新闻?也许这样的提法有些片面。但在女人无比丰富的生活内容里,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大概远远及不上逛街或者对各种电视剧集的关注,新闻究竟能波及到女性生活的多少层面呢?新闻从业者们又是否真正的想到过让他们的新闻节目,影响更多的女性观众呢?那些媒体中的女性新闻人又是怎么想的呢?走进她们,我们才能获知更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傅冠军 《人民论坛》2010,(8):188-189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历经多年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表面化、浅薄化、低俗化"等诸多价值偏移,冲破了原有的新闻理性。而电视公众新闻所倡导的"大受众意识"、"未来意识"、"思想意识"、"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及"互动意识",将成为后民生时代电视新闻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2.
<正>电视具备多种功能,但在所有功能中所占地位最重要的是新闻宣传。对于编辑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新闻节目,由此可知编辑创新的重要性。电视新闻从采访到播出,整个过程都要根据新闻事实进行编辑等工作,在经过编排取舍处理的同时,还要采取优化组合和观念渗透等方式达到理想效果,使新闻素材二度创作得以顺利完成。由此可见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对电视新闻节目发挥优势起到决定性作用,是提高新闻质量的关键。一、当前电视新闻编辑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自1978年开播以来,一直是我国收视率最高、最具权威的电视新闻节目。其权威性、影响力、知名度、观众的忠诚度都是其他新闻栏目所无法比拟的。那么,这种不可动摇的权威是如何被构筑起来的呢?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当某一事件具备“叙事者通过叙事行为将某些叙述载体(叙述内容)传达给叙述接受者”时,这一过程便是一个完整的叙事行为。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新闻联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都构成了一种叙事行为。从宏观上看,《新闻联播》的整个节目体系具有固定统一的叙事者,有各门各类的叙事内容,并通过相应的语言(声…  相似文献   

14.
南玉帛 《人大建设》2012,(12):42-43
电视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百姓生活的新闻。从内容上来看,电视民生新闻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世态人情、趣闻轶事,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从形式上来看,电视民生新闻通过生动的画面、鲜活的语言等“软性”表达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自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电视民生新闻热"。这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播报内容、形式相比其他电视节目更易体现出民本倾向并为广大受众认可接受。更为重要的是,节目主持人在民生新闻栏目中发出的新闻评论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成功的电视栏目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新闻评论探索出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维 《重庆行政》2018,(2):105-106
正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的碎片化和同质化成为新闻创新的衍生品,侵蚀新闻内容生产的本质追求。新闻传播者如何以更好的表达方式传播新闻和受众如何更直观便捷地获取新闻成为新闻生产中一体二用的两个问题。新闻设计为问题的破解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式,实现了新闻视觉呈现与新闻表达的有机统一。新闻设计以其视觉报道、视觉传达、视觉欣赏的作用,日益成为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大关键因素。[1]新闻设计实际上在新闻的供给  相似文献   

17.
邵燕祥 《同舟共进》2014,(12):77-78
"危言耸听",有成语为证。其实,有危言而未耸听,或简直根本没有人听,听了也是听而不闻,这样的例子很多。连日看关于云南鲁甸地震的电视新闻,因想起我在1980年夏刊发在《云南文艺》的两篇杂文,都写于那年五月,刚结束云南之行,故作了《风景与煞风景》和《危言》二文。  相似文献   

18.
邓冲 《新东方》2006,(10):56-60
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的日趋平民化,“民生新闻”越来越成为大众传媒新闻领域中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近两三年来,“民生新闻”更是在电视新闻领域非常走红。这种走红体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新闻媒体的极高关注程度上,也体现在其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不俗业绩上,更体现在“民生新闻”的高收视率上。北京台的《第七日》、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湖南台的《晚间新闻》、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无一不是当地媒体高收视率的典型代表。由此可见“民生新闻”的火爆程度。但是相对于这种的火爆程度来…  相似文献   

19.
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叙事的叙事人视角在制作文本时都是媒体的即“我”的视角,而新闻叙事文本内的视角和聚焦与文学叙事比较则是不同的,各有其特殊内涵。在新闻叙事中,叙事视角表现的是“谁看”,聚焦则强调“什么被看”;对二者进行选择与调整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前者尽可能体现的是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力图展示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后者则将叙事眼光投射到新闻事实的“有意味”处,从而叙述出一个“意义的世界”,二者相辅相成,并以此引导接受也就是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20.
<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电视媒体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报道,具有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所发布的内容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因而,电视媒体从业者更要格外注意人大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一、人大电视新闻报道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