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娟 《求索》2013,(6):172-174
从叙事伦理的角度考察,“重述神话·中国卷”的四部作品蕴含着深广的叙事伦理内涵。小说通过神话重述呈现的故事伦理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人性世界.表达了作家对人类自身困境的现代性反思。在叙述伦理上则以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及丰美的意象彰显狂欢化的诗学建构。反映作家注目民间的伦理诉求及对个体生命伦理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舒凌鸿 《思想战线》2012,38(5):97-100
"五四"时期女性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凌叔华的小说作品,在修辞叙事伦理的四个伦理位置动态互动中,呈现出不同的伦理维度:在"内容伦理"层次,女性作者认同其他男性作者反抗"父权制"和封建礼教的伦理观;而在文本"讲述伦理"的两个层次,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则呈现了"贴切"、"伪装贴近"、"独立"等等不同的伦理距离;在"读者伦理"与以上伦理关系在文本形式上,呈现了女性作者伦理、社会伦理与读者伦理从认同、交锋到彼此独立的不同互动。  相似文献   

3.
卢衍鹏 《前沿》2009,(7):177-180
《走西口》是双重视域下对历史的现代性建构,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小叙事”穿插进行,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对“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对小人物的阐释更加理性,认为其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走西口》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多角度、多元化的现代性解读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杭慧 《前沿》2007,(5):212-214
《金陵十三钗》是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本文试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此文作一番解读,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以及叙事干预三个方面来探究《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在这样的叙事分析中更加贴近和了解严歌苓的创作世界。  相似文献   

5.
姜春 《求索》2013,(9):162-164
莫言小说在叙事姿态、叙事视角、叙事伦理等三个方面都有其独特选择。这直接影响着小说文本风貌与意蕴的生成以及道德立场和美学意图的表达。莫言的小说叙事采取“作为老百姓”的叙事姿态、“无知”的叙事视角、“稚拙”的叙事伦理,摆脱了以往知识分子“大叙事”中的俯视姿态,突破了“权威”话语的束缚,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在善恶伦理里贯彻着一种慈悲,在苦难叙事中透着人性的亮色。将底层老百姓的原生状态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6.
李军 《前沿》2012,(20):119-121
当代中国改编电影的叙事伦理宏观上看经历了从现代伦理到后现代伦理的变化,喜剧感始终是中国电影改编叙事中的重要支流,伦理叙事作为修辞术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文化逻辑,在改编叙事中发挥着吸引观众与传达意识形态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胡朝  叶忠明 《前沿》2013,(12):57-58
现代性和商品经济的抽象发展把人带入一个“物化”的世界,造成人的现代性困境,而人的现代性困境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危机,这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要消解人的现代性困境,摆脱形势与政策教育危机,就必须使其叙事方式从宏大走向平凡.  相似文献   

8.
艺术终结论:一种叙事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实践中,现代艺术同传统、现代性与自身之间,具有一种爱恨交加的关系,这种矛盾的动力性根源使现代艺术形式发生了激进的革新和断裂.它不仅影响了艺术的法则,而且迫使美学理论进行批判与反思,"艺术的终结"和"艺术终结论"必须放在这个语境下加以理解.前者是一种断裂与危机意识,而后者则是以叙事方式建构理论并使之合法化的尝试,是一种"危机一理解"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从文体看 ,鲁迅只写短篇小说 ;从小说叙事形式和技巧看 ,鲁迅使用了大量的“曲笔” ,而且有意安排各种“中介叙述人”。表面上 ,这只是小说的叙事策略 ,深入剖析 ,则是鲁迅个体伦理内在紧张、矛盾的体现和调解方式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中国古典"诗怨"传统,并运用尼采、舍勒等人的现代性怨恨理论对台湾的现代性叙事进行意识形态分析,指出由于割台、日据、二·二八事件等历史原因造成台湾政治大众在祖国认同上的某种怨恨心态.从"伟大叙事"的角度,对于国民党意识形态在台湾的失败与"本土政治"的兴起作了历史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黄亮 《传承》2014,(1):40-42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现代性思想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解放,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加快了中国的现代性实践进程。分析和研究现代性视域下南方谈话的叙事选择,有利于总结邓小平现代性思想的特质,以更好地把握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与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导演的叙事行为相对具有更多的道德豁免权。但叙事是一种关乎伦理的行为,它同样不可逾越规约道德规约。叙事场景的仿真呈现一次次把观众带入犯罪行为的现场,"同视角"的持续关注,影像的大面积投射,让观众占据犯罪者的位置,刺激观众的兴奋点,形成与犯罪行为同位的心理逻辑。叙事行为建构的"叙述视角"、"叙事情景"、"感官反应"等,成为观众身份建构价值认同的主要参照。叙事活动事关人类的道义与尊严,因此,导演的叙事行为不应获取特殊的道德豁免权。  相似文献   

13.
孟庆涛 《前沿》2012,(1):64-67
生态伦理是对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伦理的一种颠覆,但从工业社会所引发的现代性危机来看,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的本质特征。欲望的正当化及欲望本身是现代精神的根本质素,生态伦理是欲望正当化之后的反思现代性,但从根本上仍然具有现代性。因而,生态伦理本质上仍然是人的伦理,除人之外的自然物也不可能拥有权利。也就是说,生态伦理在工业社会背景下必然面临内在的社会机制性冲突。  相似文献   

14.
毛杰 《求索》2014,(11):136-141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小说绣像并非总是仅作为一种审美形态而存在,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作为图像的存在常常具备着独特的叙事功能与价值。如果我们从小说史实际出发,兼顾口头及书面这两种小说叙事方式,那么绣像对于小说叙事的具体干预至少包括其对说唱伎艺的参与、对文本的建构、对叙事之触发与辅助这几种具体方式,这大体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小说绣像参与叙事的主要方式,亦是我们以图文关系、图绘内容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小说图像叙事内在机制考察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艺丹 《求索》2013,(2):163-165
海岩作品是涂抹着女性叙事外衣的男性叙事,其中包括苦难叙事、消费叙事和性叙事。对男性宏大而深沉的苦难进行深描,是海岩作品的一大特色。着眼于男色消费的刻画,是海岩作品消费叙事的内容和特点。海岩作品的性叙事包含罪感叙事和生命叙事两大内容。海岩作品的叙事模式存在传统性、消费性和矛盾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鲁迅小说的叙述者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叙事作品中 ,叙述者可以种种方式对于其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文本本身进行干预。这种干预一般通过叙述者对于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评论的方式来进行。它既可以仅仅是装饰性的 ,以达到某种修辞目的 ,也可作为叙事文戏剧性结构的基本部分而起作用。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中所出现的种种叙述者干预。其巧妙的运用不仅使叙述者干预与叙事文融为一体 ,而且达到了独特的修辞目的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胜清 《公安研究》2011,(12):87-87
李胜清在《人文杂志》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真正的个人化叙事是一种与公共历史叙事保持着辨证关系的开放性叙事方式。它的个人化表征实际上关联着深刻的公共问题意识。具体来说,它的公共身份性质体现在三个层面,即个人主体的公共身份;个体叙事形式的公共原因;文学本身的公共领域性质。这三者共同规定了个人化叙事的公共性意义框架。  相似文献   

18.
覃琳 《思想战线》2018,44(6):129
回忆录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回忆录潮。从“虚构即美”到“真实即美”的转向,是回忆录潮产生的审美因素;政治性的社会运动,使回忆录成为了人们讨论公民身份本质的场所,此为其政治因素;而当代的资本化运作与商业化,推动了“回忆录工业”的繁荣,此乃其经济因素。在这三重因素的驱动下,回忆录发生了从名人叙事到无名叙事、从进步叙事到悲剧叙事的转向。这一转向也体现了回忆录的当代嬗变:在叙述主题上,文本从宏观的“政治—历史”层面脱离出来,更关注“升斗小民”的生存体验,苦难叙事成为回忆录潮中的叙事主流。在叙述体式上,大胆地开拓了回忆录的表达方式与创作媒介,产生了图像回忆录、实验性回忆录、动物回忆录等新型形式,形成了多媒介化、多主题化的特点,从而使回忆录演进为一个枝繁叶茂的文体谱系大家族。  相似文献   

19.
“种田文”是在女性向网络穿越小说由后宫叙事向家宅叙事发展的背景下兴起的,其核心特点是在家长里短的世情叙事中突出“勤劳致富”主线。种田文重启了劳动的尊严叙事,接续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爱劳动”的叙事主题,不过它更强调劳动的消费性。在其中,勤劳被看作个人致富的唯一手段。为达成这一“异托邦”想象,同时由于女性向设定所默认的主体行动力与所在生活空间的有限性,女性劳动被具体化为大众日常的消费品生产,且劳动过程的艰辛以及生产与消费间的障碍被完全取消。种田文的主要矛盾也被放置在消费与分配领域,围绕着劳动所产生的勤/惰、公/私、善/恶则是“不吃亏”的女主与“极品”亲戚进行“宅斗”的具体矛盾所在。这不仅赋予劳动强烈的伦理内涵以及对欲望性消费的有限抵抗色彩,而且女主只追求过小日子的底线伦理,既指向日益“个体化”的现实社会文化环境与女性的自我呈现,也由于其不扩张性而带有妥协性。  相似文献   

20.
黄伟 《求索》2008,(12):195-196
西方文学的动物叙事源远流长,代有佳作,在社会伦理、宗教伦理、生态伦理三个维度上对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索。在社会伦理的维度上,它涵盖了西方的社会伦理探索的全部过程;在宗教伦理、生态伦理的维度上,它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的道德自我完善。西方文学的动物叙事成为人类德性之路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