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年年初以来,萨尔瓦多紧张的内战局势引起了拉丁美洲国家和世界舆论的密切关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出于各自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需要,乘机在中美洲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使得萨尔瓦多乃至整个中美洲动荡不安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1990年5月31日至6月3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布什在华盛顿举行了正式会晤,这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同美国在任总统的第六次会晤。双方讨论了德国统一和欧洲问题,军备控制问题,双边关系以及各种地区和跨国性问题。会谈结果,双方签署了关于削减战略武器的联合声明和双边贸易、民航、海运、谷物协定等十几个文件。这次会晤是去年12月马耳他非正式会晤的继续和发展。从这次会晤和近年来苏美关系的演变看,目前苏美关系正处于冷战后既继续竞争、又增多合作的转折期。在苏美仍互为主要对手的前提下,政治上,已从相互疑惧转为一定的信任,高层对话走向多领域、经常性、定期化;军事上,裁军范围从局部向全面展开,军力、军备数量有所下降,但争夺  相似文献   

3.
8月3日,苏联政府和美国政府同时宣布:苏联部長会議主席赫魯曉夫应美国总統艾森豪威尔的邀請,将于今年9月到美国进行正式訪問;艾森豪威尔也接受了赫魯曉夫的邀請,将于今年秋后正式訪問苏联。两国政府都表示希望:即将进行的訪問将促进美国和苏联之間建立更好的了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分歧,美国始终拒绝承认苏维埃政权,并参与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苏联一直执行孤立和不承认的外交政策;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使国际局势发生根本变化,美国从维护自身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角度出发,主动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早期苏美关系的演变进一步揭示了冷战源于苏美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5.
2007年3月8日至14日,美国总统布什出访巴西、乌拉圭、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和墨西哥等五个拉美国家。这是布什执政以来访问拉美国家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重大的外交行动标志着美国重拾“后院”的决心.昭示着美国对拉美政策正进行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6.
美国总统布什第二任期伊始,首次出国就是在2月下旬造访欧洲,主要在布鲁塞尔出席北约首脑会议,去欧盟总部与欧盟成员国首脑会晤,并顺访比利时、德国、斯洛伐克。此前,布什派赖斯国务卿和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长去欧洲打前站,为此访作准备。布什访欧期间注意营造友好气氛,重点做强烈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法、德、比三国首脑的工作,安排访问第一天为希拉克总统举行晚宴,称赞希拉克总是给他出好主意,高兴再次能倾听他的意见。这表明,布什把修复因伊拉克战争而严重受损的欧美关系,协调对中东等问题的立场作为其第二任期内一项重要任务。从访问结果来看,双方注意不刺激对方,在利益一致的地方尽可能合作。但双方在重大战略问题上未做出实质性让步,跨大西洋关系正在酝酿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今年三、四月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了非洲的加纳、乌千达、卢旺达、南非、博茨瓦纳和塞内加尔6个国家。这是20年来美国在职总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一次访问。其中,南非是重点访问的国家。克林顿在南非停留了4天,是此次非洲之行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家。克林顿在南非活动频繁,先后同南非副总统姆贝基和总统曼德拉举行会谈,在南非议会发表演说,对南非企业界人  相似文献   

8.
1898年占领菲律宾后,美国即对菲律宾群岛的鸦片问题采取限制乃至最终禁止的政策,这与美国在19世纪中期以来积极参与亚洲鸦片贸易的态度大相径庭,这种反差令人深思,但如果从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的角度去理解,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9.
从克林顿政府班子看其政策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月20日,克林顿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其政府班子亦随之走马上任。现就克林顿政府班子的特点及其政策走向作一初步分析。一.克林顿班子的特色这次克林顿组阁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经过折衷平衡,精心选择,终于在去年圣诞节前夕确定了人选,并挑选了白宮办公厅、国家安全委员会及经济、情报顾问委员会的主要领导。除司法部长人选外,克林顿提名的内阁人选均已获国会批准。总的看,克林顿注意使自己的班子“多样化”,他安排了4名妇女、4名黑人及2名拉美裔人士入阁,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妇女、黑人和少数民族成员最多的一届内阁。从年龄结构上看,这个班子注重新老搭配,其中不乏政治老手,如本特森、克里斯托弗等,也有新一代的政客,如37岁的环保  相似文献   

10.
联邦德国的这次大选结果,对执政联盟给予了明确肯定,同时也对小党表示了支持。大选反映了多数选民的意向。大选后,联邦政府的内外政策将会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1986年2月初,统治海地近二十九年的杜瓦利埃父子相袭政权在人民愤怒抗议浪潮下垮台,“终身总统”小杜瓦利埃乘美国空军运输机,仓皇逃离这个加勒比海黑人岛国,到法国暂时栖身。杜瓦利埃王朝的覆灭,是海地人民在长期黑暗统治下忍无可忍、奋起展开抗暴斗争的成果。而杜瓦利埃此时此刻以此方式下台和出走,则是美国酝酿已久的安排。杜瓦利埃出走后,海地成立了由陆军参谋长亨利·南菲为首的全国执政委员会和政府,答应要直接选举总统,美国立即表示赞扬和支持,并开始商议向临时政府提供五千一百万美元的援助。海地大多数反对党则认为这个政府大部分由与杜瓦利埃政权有  相似文献   

12.
从印非峰会看印对非政策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4月召开的印度-非洲论坛峰会,是冷战后印度改变对非政策的重要体现。峰会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免关税优惠计划》、《印度-非洲论坛峰会德里宣言》和《印度-非洲合作框架》三个文件之中,对未来印非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7年3月29日,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拉美国家中左派上台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课题组召开了“从布什访问拉美看美拉关系走向及美国对拉美政策调整”研讨会。外交部、中联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了研讨会。课题组成员贺双荣、李江春、孙洪波、周志伟和谌园庭分别就“布什执政以来的美拉关系”、“从布什访问拉美看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基什内尔上台后美国和阿根廷关系”、“从布什访问巴西看巴美未来关系”、“委内瑞拉与美国关系”、“拉美国家的反美联盟及反美联盟能走多…  相似文献   

14.
布什向国会发表的年度“国情咨文”,折射出布什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内政方面。咨文试图从党派政治中寻求平衡以获得支持,但共和、民主两党都对之缺乏热情;外交上试图通过实施新措施、新政策尽早从伊拉克脱身,但成功的希望渺茫。咨文反映出布什未来两年难有重大作为。  相似文献   

15.
7月26日至29日,美国民主党在东部城市波士顿举行了全国代表大会,推举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约翰·克里和北卡罗来纳州联邦参议员约翰·爱德华兹为该党今年大选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同时通过了题为《国家强盛,举世尊崇》的党纲。由此,民主党的政策路线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16.
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时候,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开了爭取和平斗爭的太好形势。由于社会主义力量、民族革命力量和和平力量同帝国主义战爭势力反复进行斗爭的結果,国际局势有了一定程度的和緩。这时,一向穷凶極恶、張牙舞爪的美帝国主义也更多地唱起和平的調子了。美国总統艾森豪威尔在今年年初向国会宣讀的国情咨文中,一开头就表示,他过去已下定决心,“現在仍然下定决,要使美国成为一支致力于和平事业的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他要人相信,美国是“多么热切地謀求有保証的和  相似文献   

17.
美帝国主义对非洲的侵略,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旧的殖民統治土崩瓦解,追逐世界霸权的美帝国主义,也急切地企图取代老殖民主义者在非洲的地位。美帝国主义不但是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而且也是非洲人民最危险的敌人。  相似文献   

18.
非洲被西方列强瓜分完畢,是在十九世紀末叶。当时,美国正忙于向拉丁美洲、太平洋和东亞地区扩張,未能在非洲分得領地。因此,美国高唱“門戶开放”,企圖打进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分享它們在非洲的殖民利益。  相似文献   

19.
从高层访问看影响近期中印关系走向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高规格、低姿态高层互访一直是近年来中印关系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中印双方基于冷战后国际与地区政治的现实 ,愿意以务实的态度暂时搁置棘手问题 ,在其他领域改善与发展双边关系的努力。这类互访同时也明显反映出制约相互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一些关键性因素 ,尽管双方会谈中往往刻意避开了某些敏感问题。今年年初李鹏委员长访印引起广泛关注 ,从其象征意义和实际效果中可观察到目前两国关系中的若干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苏美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双方都对各自的亚太军事战略作了调整,并不断加强军事部署,使这个地区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动荡。一亚太地区历来是苏美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这个地区在苏美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主要是由下列几个因素决定的。政治上,亚洲、太平洋地区既有超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