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谢廷平 《求实》2004,(10):85-87
在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 2 1世纪 ,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素质由多方面因素组成 ,综观世界各国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 ,无不以“德”作为首位 ,在育“德”的过程中又特别注重主体对象的自主选择能力、创造能力、耐挫能力的培养 ,这一切 ,我们称之为“关键能力”。与传统德育相比较 ,培养受教主体的关键能力是现代德育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2.
再论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于德育学科发展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六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绩。但面向未来,高校德育必须开拓新的视野,谋求新的途径,开创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敢于和善于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这既是德育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提高现代德育有效性的重大措施,也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建国六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绩。但面向未来,高校德育必须开拓新的视野,谋求新的途径,开创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敢于和善于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这既是德育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提高现代德育有效性的重大措施,也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是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德育观念、德育功能和德育目标上的反映。高校主体性德育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邵月花 《探索》2007,(4):114-116
处于社会转型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必须结合大纲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大众化教育相一致的创新型人才,以全面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钱兴 《唯实》2000,(11):58-59
一、对高校德育改革认识的思考随着我省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德育改革应首当其冲 ,这在高校已达成初步共识。笔者对高校德育改革认识的思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对高校德育目标改革的认识。高校德育目标 ,是指通过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活动 ,促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达到我们所预期的规定 ,从宏观来说 ,就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从微观来说 ,就是通过提高大学生内在的思想品德水平 ,确立坚强的精神支柱 ,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杨柳  金雁 《探索》2005,46(6):112-115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无论在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德育对人的和谐性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认真研究人的发展规律,努力倡导和谐德育,用全新的德育理念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改善大学德育,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不仅是从事大学德育的同志日夜思考、辛勤实践的事情,也是所有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和关心高等教育事业的同志关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大学德育内容的依据和层次,是当前大学德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张营 《世纪桥》2009,(17):96-97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女性高等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在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女大学生德育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关怀教育的缺失。诺丁斯作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代表,提出了教育目标应该注重通过关怀实践,教育应围绕关怀主题进行。本文结合当代女大学生德育现状,提出把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渗透到女大学生的德育当中,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对高等教育下女大学生德育的培养模式做出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张营 《世纪桥》2009,(18):96-97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女性高等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在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女大学生德育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关怀教育的缺失。诺丁斯作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代表,提出了教育目标应该注重通过关怀实践,教育应围绕关怀主题进行。本文结合当代女大学生德育现状,提出把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渗透到女大学生的德育当中,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对高等教育下女大学生德育的培养模式做出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主要教育渠道,具有德育关系表面化和德育关系双方心灵对话的实质性缺位等潜在危险。本文通过对德育心理契约及其机制和意义的研究,从德育方法的选择、道德示范参照体系的构建和学生品德心理的培养等角度提出德育心理契约机制下的德育模式,强调德育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政治基础和思想保障,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开展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围绕"成长、成才、成功"的团学活动,以团学活动为载体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切实把大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高校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深入探讨高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内在的联系,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于峰 《世纪桥》2012,(9):83-84
中华文化讲“德才兼备”,做人要有德,做事要有才,一个是灵魂和根本,一个是智慧和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文素质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对人们政治思想、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心理素养在待人处事上的特定要求和行为方式。完整的人文素质要求学生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文化支撑。笔者认为,高校应该注重文化的深厚底蕴对于大学生德育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这是解决高校“两课”教学困境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着手,分析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德育现状。提出从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机制构建、德育效果评估三方面来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德育模型,助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7.
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德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素质德育与应试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方面,素质德育是对应试德育的矫正。研究素质德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德育理论创新的需要,是高校德育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创新在培养创造型人才中的作用 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高校德育创新必须发挥德育育人优势,注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1.高校德育创新可激发创造型人才的创造力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非理性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传统教育是以人的理性因素发展的教育模式为主导的,忽视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尽管创新需要一定的理性知识,然而非理性因素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要素,因为“与智力比较,创造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检验高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高校应该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健全就业指导服务的角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解决以就业为主的实际需求,提高德育实效性.北京物资学院在德育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在学生德育过程的记载和德育表现的描述方面尝试采用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写实评定为特征为学生记录<德育·素质档案>,提升用人单位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可度、以及对学生德育表现的直观了解,主动让德育效果接受人才市场的检验,同时也帮助学生确立在金融危机中的比较优势,促进德育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