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社会法学家庞德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适用和生效”。立法质量好不好,归根到底还要看其适用情况,看其是否经受得住实践的考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即是“立法后”的验证,换言之,在于其“立法后”的评估。实践也证明,“立法后评估”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民政坛》2011,(4):34-35
俞荣根2011年3月16日在《法制日报》上载文《法律体系形成后的立法评估》认为,立法质量好不好,归根到底还要看其适用情况,看其是否经受得住实践的考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就是“立法后”的验证,换言之,“立法后”的评估更能检验立法的质量。从“立法后评估”的特殊性上讲,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10,(12):40-40
汪全胜、陈光在《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5期上载文《立法后评估的回应滞阻析论》认为,立法后评估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立法回头看”进一步完善法律,即立法后评估结果应得到立法机关的回应,从而真正实现法律的“立、改、废”。然而,  相似文献   

4.
王群 《人大研究》2023,(1):41-4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单独一部分进行阐释和部署,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在报告第七部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特别强调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1]。公众参与立法是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义,也是新时代推进民主立法的必然要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民主立法”议题的“思想交汇”和“实践交集”。然而,立法是系统性的专门法律法规的立废改释活动,公众参与立法仅是立法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WTO对中国法治进程尤其是立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入世”首先就是指法律的“入世” ,是中国国内法与WTO规则及国际惯例的接轨。倘若说自2 0世纪 80年代起中国开始进入“将立法推入快车道”的“立法时代” ,那么 2 1世纪初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 ,既表明中国开始步入“积极推进司法改革”的“司法时代” ,又标志着追求立法数量和规模的立法赶超型的“前立法时代”的结束和加入WTO后的“后立法时代”的开始。在“后立法时代” ,中国立法将走出片面追求立法数量和规模的传统误区 ,由数量规模型立法向质量效益型立法转变…  相似文献   

6.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1,(11):20-21
1997年,当执政党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特别强调要“提高立法质量”,这与以往单纯提出立法目标相比,迥然不同。其后在整个2000年代,“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执政党报告中被屡屡提及。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是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是“单保护”还是“双保护”是劳动合同立法中争论的一个“焦点”的问题。劳动合同法在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采取“单保护”原则,旗帜鲜明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这一次对《保护条例》立法的后评估,也是市人大自依法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首次对地方性法规进行立法后评估。就立法而言,这两个环节也包含了两个创新:《保护条例》立法过程中采用立法听证的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开门立法这是一个创新;这次对《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后的社会效果、存在的问题的“回头看”,立法后评估又是一个重要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阿计 《公民导刊》2011,(8):40-41
1997年,当执政党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特别强调要“提高立法质量”,这与以往单纯提出立法目标相比,迥然不同。其后在整个2000年代,“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执政党报告中被屡屡提及。对立法质量的警觉,意味着此前二十年所出现的立法弊病,已到了必须矫治的地步。  相似文献   

10.
看国外的“包裹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宇 《中国人大》2009,(13):52-52
“包裹立法”是指为了达到一个整体的立法目的,立法机关在一个法律性文件中对散布在多个法律内的有关规定一次性地作出“打包”修改。德国是使用包裹立法最多的国家。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施行法就属于典型的包裹立法模式,共修正了17部与民法抵触的法律,废止1部法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走过立法数量高速发展期,如今中国的立法迈向更加注重质量的“精耕细作”时代。顺应这一转变,立法后评估选择在法律实施一段时间后,对法律的实施效果以及面临的新问题进行量化“检测”,及时矫正其中的不足,并由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法律效果评定机制,无疑将提高立法质量,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2.
在前期的立法调研过程中,面对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养犬管理立法研究课题通过广开言路、权衡利弊,已初步形成了“政府管理、行业协助、市民自律”、养犬从“禁养”到“限养”,再到如今的“规范养”的思路,养犬管理将立法博弈前置到立法调研阶段,让各方群体参与其中充分展开博弈,俨然已是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按照现代法治理念,法律、法规不再是立法机关专属的“私人产品”,而是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公共产品”。立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广纳民意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不断发展,立法民主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不少地方不仅实行了“开门立法”,在立法程序广泛听取社会民众的意见,而且还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征集立法项目,以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符合民众的利益和市场的需求。这就使得,区县人大参与地方立法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3,(12):20-20
授权立法应该继续存在?还是予以终结?是持续多年的一个争议话题。 早在十多年前制定立法法的过程中,闱绕“授权立法”的命运.就曾发生过激烈的存废之争。“取消派”认为,授权立法是法制空闩时期的特殊产物,是经济改革摸索阶段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15.
张建 《群众》2023,(2):46-4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科学立法是实现善治的前提。随着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实践新问题不断出现,立法工作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研究丰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丰富和创新立法形式,加快探索“小快灵”立法,更加精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让代表参与到立法工程中,从具体实际出发提出好的立法意见和建议,可谓是扩大立法公众参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此举能使地方立法机关制定出台的法规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需求,充分反映“法律是人民意志体现”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17.
多年以来“宜粗不宜细”一直是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均采用的立法原则。地方立法承担的主要是具体执行中央立法的任务,这要求法律条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规定应当具体、明确、详尽。因此,根据地方立法的定位及其功能,地方立法应把“宜细不宜粗”作为立法原则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立法不仅要考虑立法过程成本,还要研究其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显然,这是对今后我国政府立法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必将引起我国政府立法工作的重大变革,其理论、实践意义非常巨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及法律法规日臻完善,注重提高立法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去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启动了立法后评估工作。所谓“立法后评估”,是指法规实施一段时间后,用多种方式检查法规所取得的成效和所发挥的作用,看其存在什么问题,哪里需要改进。那么,上海所做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探索呢?记者采访了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立法后评估工作小组组长丁伟。  相似文献   

20.
法伦理视阈下的低碳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全宝 《前沿》2010,(11):106-109
低碳经济作为“后危机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国内关于引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表明:低碳经济呼唤立法。发展低碳经济,立法是保障,是关键。同时,低碳经济立法有着深厚的伦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