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王萍 《中国人大》2012,(8):31-32
流浪未成年人,他们是儿童中特殊的一群,数量却不容小视,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几年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个课题组的报告显示,全国流浪未成年人约100万。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立法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三大问题:立法理念层面,现有立法忽视未成年人的独立性,未充分展现未成年人的主体视角;立法内容层面,已有法律法规原则化倾向明显,实效性问题令人置疑;立法体系层面,现有法制保障体系缺失一系列单行、专项立法及一部综合、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未成年人福利法。  相似文献   

3.
美国未成年人民事司法最初容身于福利制度之中,后与专门儿童福利机构逐渐分离,并进一步发展完备起来。当代美国未成年人民事司法的基本内容、审判组织、管辖范围、程序保障等均具有一定的特色,这为构建我国未成年人民事司法制度提供了基本启示:未成年人司法不仅包括对"罪错少年"的特殊惩戒与保护,更应包括以儿童与家庭为核心的未成年人民事司法。以理性的儿童观为基础,通过司法与福利制度的合理功能分区与合作,在亲权不明、监护存在纠纷或失当时启动民事司法程序,通过专门法院的审理促成监护功能的实现,以真正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11]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人口流动加速、一些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出现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等问题,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妨害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进一步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5.
论刑法修正案(六)新增设的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6月29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第17条新增设了"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罪的构成特征是:客体是复杂客体;客观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必须出于直接故意。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划清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正确认定共同犯罪和罪数形态;依法适用两种不同的量刑幅度。  相似文献   

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人口流动加速、一些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出现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据民政部门估计,我国流浪未成年人大致有100万至150万,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对流浪未成年人实施及时的救助保护,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结合花都区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工作实际,对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的经验和做法,并谈谈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西政报》2013,(6):21-25
赣府厅字[2013]42号2013年3月19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精神,切实维护以流浪未成年人为重点的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切实加强和改进全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9.
鲁保社 《中国民政》2011,(11):53-53
近年来,陕西省兴平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以有利于流浪未成年人身心康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对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硬件建设,实施保护性救助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摸索出一套“全天候救助、人性化管理”的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10.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统筹考虑刑事政策和社会政策,我国长期推行的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联动机制面临着社会管理创新的变革机遇,应当在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前提下,逐步引入《儿童发展纲要》所确立的"儿童利益优先原则"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向未成年人社会管理联动机制转变,实现增进权益和预防犯罪的双赢。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向未成年人社会管理联动机制的转变,有利于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注入新理念、新动力和新方法,从而推动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朝着"整合模式"的方向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成为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时事资料手册》2009,(5):118-119
新华社8月初报道,民政部、公安部等5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与以往的流浪乞讨管理政策相比,通知首次提出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区别对待”的管理手段:对正常的流浪乞讨人员,要积极引导他们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相似文献   

12.
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增长,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农村"熟人社会"环境决定了它团伙犯罪与流窜作案的特征。与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相比,犯罪的未成年人年龄、文化素质更低。目前侵财型犯罪居多,暴力犯罪与性犯罪日渐增多,犯罪类型逐渐有成年人犯罪的趋势。农村社会控制力弱化导致留守儿童犯罪成为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河南省新乡市建立以市政府、市民政局、市委宣传部、市编办、综治委、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人社局、城管局等22局委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新乡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了解、掌握全市范围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情况和动态,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宫、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实施国家中西部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我区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场所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推动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  相似文献   

15.
瑞典素有“儿童天堂”的美誉。长期以来,瑞典在未成年人服务和保护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理念、保护机构、保护立法和未成年人教育及行为矫正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研究和借鉴瑞典未成年人保护的做法和经验,对促进我国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都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但近期一系列有关负面报道——校长开房、江水泡饭、裸体乞讨——接二连三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中,而一则"南京江宁两名女童饿死家中"的消息则尤为使人震惊、令人愤慨!惨剧发生后,各路专家蜂拥而至,矛头直指社区民警、街道、居委、邻居、福利院……头头是道地分析着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大谈公共管理的疏漏、人际关系的冷漠、社会爱心的缺失,仿佛是由于这些人、那些机构的疏忽和失职,才导致了  相似文献   

17.
<正>欣慰的是,总算有人为累累恶行付出代价了;悲的是,在这之前,有多少人逍遥法外?昨天上午,备受关注的深圳市首宗强迫儿童乞讨案在深圳市福田区法院宣判。法院认为,3名被告人无视国家法律,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不满14周岁的残疾未成年人乞讨,其行为均已构成强迫乞讨罪,应  相似文献   

1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代表未成年人保护法执法检查组,报告检查情况,请予审议。为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今年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执法检查。这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的第一次执法检查。吴邦国委员长对这次检查非常重视,作了重要批示,指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亿万家庭,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执法检查要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工作的特点和优势,抓住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  相似文献   

19.
"勿以恶小而为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促进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底线要求。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针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重新界定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完善了分级干预、教育矫治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切实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编     
●流浪乞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近日天津市妇女救助中心针对一些繁华路段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大增,强讨恶要现象突出,利用未成年人进行乞讨和从事非法活动的情况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进行了调研。主要表现有:伪装凄惨身世骗取钱财、把残疾儿当作乞讨工具、扮做残疾人或夸大残疾程度乞讨、操控残疾人及未成年人有组织地乞讨、交通路口拦截车辆要钱等。从实际来说,这些人根本不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但他们披着流浪乞讨者的外衣,实施的是以敛财牟利为目的的欺诈行为。流浪乞讨人员往往表里不一,容易使人混淆,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