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型期,民生问题突出,社会矛盾频发,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在此背景下逐渐失灵。故在总结反思我国社会各历史阶段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社会治理法治化模式的重构应当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在现代法治理念的指引下,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的良法之治、民主之治、正义之治和服务之治。  相似文献   

2.
孙秋菊 《奋斗》2023,(6):60-6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是实现基层善治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有助于调动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6,(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这一重要讲话把法治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我们"建设法治黑龙江、营造发展好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落实。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要牢固树立法治化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的意识;明确法治化环境的两个评价标准,即"公权受到法律制约"和"私权得到法律保护";充分认清现存法治化环境问题对自由竞争、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的破坏性。其次,要把法治黑龙江建设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方式的根本性的历史转变。经济是包括法律在内的全部上层建筑的基础,法治经济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是中国走向兼有文化国特征的法治国家的目标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加速经济法治化和社会法治化的进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重在建设,因而必须支持和保护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参与意识,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守法意识,强化法律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5.
论“四个意识”中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个意识"并非纯粹的政治范畴,还是蕴含着丰富法治思想的法律范畴,它融合了现代法治理念,与法治建设高度契合。"四个意识"既是"四个全面"的继续深化发展,又是"两学一做"的思想前提,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精髓。"四个意识"彰显诸多法治理念:政治意识是法治立场,大局意识是法治原则,核心意识是法治精髓,看齐意识是法治方向,最终形成整体法治理念,共同促进我国法治化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管理者,尤其是基层干部以法治意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公民权利保障并有序化解社会纠纷。然而在我国法治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有一些基层干部在社会转型期基层矛盾多样化、复杂化的局势面前,法治意识淡薄,导致社会矛盾冲突不能及时化解,影响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所以提升基层干部法治意识,将法治意识水平作为选拔考核基层干部的因素,健全基层干部的学法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变,它必然要求新一轮的制度创新和法律改革。认真分析和审视农民的法治意识,是农村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应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增强立法的亲和力、确保执法与司法的公正等途径重塑农民的法治意识,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这种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密切相关;法治衍 生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是衡量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尺度;没有对法律的信仰就难以实 现法制,中国要走向法治化就必须把法律作为被信仰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法治观念的培育是中国法治化的难点之一。要实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法治观念,这是法治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历史的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法治的实现更需要人的能动活动。由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人治制度向法治制度的创造性转换过程,因此,屏弃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观念,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观念,并使之普及、深入,使法律至上的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将显得更有意义,本文拟或此作些探讨.一、传统法文化的涓极影响中国法律传统…  相似文献   

10.
徐秀霞 《新长征》2012,(8):28-29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党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此,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有多种方式和手段,其中法治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我们必须遵循法治思想,在依法治H方略指引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三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和依法执政理念的深入人心,,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精神逐步在公务员内心积淀,并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国家法治大厦的出现,都只能构建于现实社会,它必须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在我国,实现法治化,也应有其客观基础,实行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发展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注重道德的辅佐力量,德法并治是法治的道德基础;现行的法律应该是符合多数人利益、体现社会公正的“善法”是法治的法律基础;实现人治观向法治观的转变是法治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朱志萍 《理论建设》2020,36(3):26-31
随着后现代风险社会的到来,公共危机事件的常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提出的时代课题是如何实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这也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种非常态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方式,其本身的要素特征及矛盾关系使得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实践出现困境与失灵。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既凸显了法治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暴露出一些法治短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基本理路主要体现在明确法治思维的指向、遵循法治基本原则、树立法治底线,以及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综合发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王保民 《唯实》2009,(6):63-67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工具,在规范人们行为、调控社会秩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法治是迄今人类社会所能建构的相对理想的一种制度安排。但是,法治也是一种存在诸多局限的制度文明,其是在推进法治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法治的方式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则成为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新契机。  相似文献   

16.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化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关键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改革的法治化路径重视不够、法律的几近缺席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行政发展、政府有效治理来说,行政体制的合理性和行政法治的完备性同样重要。坚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化,需要正确处理行政与法律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观念与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梁向锋 《世纪桥》2008,(12):61-62
法治精神的弘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培养法治意识、观念和思维方法;在技术层面上培养法治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法治精神的弘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培养法治意识、观念和思维方法;在技术层面上培养法治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发展路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肩负着推动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的重任。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主要有: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开设与法律有关的专业课程;通过严格依法治校、参与社会法治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治精神;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水平等。  相似文献   

20.
完善问责制,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控制,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路径。域外党政官员问责制具有法治化程度较高、问责主体广泛、问责范围广泛,责任归属明确等显著特点。我国问责制存在的主要障碍,在于缺乏统一的问责法,监督问责机制大多虚置,权责不明、责任不清以及问责程序不规范,有必要借鉴域外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问责制实践,完善我国官员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