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拓垦形态是台湾开发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清代台湾的拓垦形态一直被笼统地说成是“垦首制”。但稍许深入的探讨立即表明,台湾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和形式,并非“垦首制”一词可以概括的。笔者以前曾经说过,垦首制的拓垦,形态,见之于道光年间埔里社盆地的开发和光绪年间“开山抚番”时,中路山地的开发之中。而一贯被认为实行垦首制的早期开发,尤其乾隆中期以前,中、北部平地开发高潮中的拓垦形态,大部份表现为业户出资兴修水利(尤其是大型水利)佃户出资开垦  相似文献   

2.
从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到1895年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日本之前共2I3年,台湾经济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比较明显的,到了甲午战争之前,台湾经济开始进入了向近代化起步的时期。对于清代台湾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我们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一个地区交通的发达与否与该地区开发的程度及经济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清初台湾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发 ,经济相对比较落后 ,岛上对外交通限于鹿耳门一处。其后 ,由于大陆移民大量来台 ,中、北部的开发迅速展开 ,人员的往来、货物的流通大大增加。清政府“顺舆情 ,资民便” ,从乾隆四十九年起相继开设了鹿港、八里坌、五条石、乌石港等作为对外往来的口岸 ,岛上对外交通有了较大的发展。晚清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糖、茶、樟脑、煤矿等产业兴起 ,台湾岛上对外航运交通空前繁盛 ,然而 ,由于中国的贫弱和列强的侵略 ,当时台湾对外的航运交通竟多为列强所把持。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台湾历史上重要的开发时期.台湾人口从10余万增加到250余万,耕地面积从30余万亩扩大到500余万亩,开发区域从中南部一些地方扩展到全岛,行政建置从福建省的一个府升格为单独的行省,均是在这一时期内完成的.总的来说,清代台湾的开  相似文献   

5.
6.
《台声》2017,(10)
<正>制艺又称制义、时文、四书文、八比文等。制艺写作是清代科举制度规定的考试项目。"士既无不出身于科举,既无不能为制艺。"清代"出身于科举"的台湾文人留存的制艺作品相当多,并有制艺作家和制艺作品达到全国一流的水平。卢前(冀野)《八股文小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版)据清人梁  相似文献   

7.
清代台湾的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祖基 《台声》2000,(8):40-41
1999年9月21日凌晨 ,我国台湾省中部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大地震 ,造成大量建筑物倒塌 ,人员死亡2000多人的惨剧 ,其经济损失估计高达数千亿元新台币 ,其后南部嘉义地区也发生了几次地震。台湾地处环太平洋板块西部岛弧地震带上 ,由于地壳活动的原因 ,岛上的地震历来就比较频繁 ,仅1951年以来就发生过5次6.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不包括今年 ) ,每次都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在以往的历史上台湾也是地震的多发区 ,古代地方文献中保留了不少相关的记载 ,为我们研究台湾地震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兹把古籍中…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3,(10):43-45
据《集美大学学报》刊载,有关清代台湾进上,黄典权、林文龙列有31人,汪毅夫列有32人,均未能爆台湾进士的全貌。通过文献考订,综合各家的统计标准,清代台湾进士的总人数应该是33人。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的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闽粤一带的流民大量涌入台湾,其中有不少游民。人数众多的游民阶层成为当时台湾社会结构的一个特点。游民阶层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对台湾的开发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在台湾和日本的史学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对游民阶层作比较全面的考察,从游民的概念、来源、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经济史上,合股经营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日据初期的“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曾对台湾民间的合股经营作过调查,收集了许多与此相关的契约文书等原始资料,并在《台湾私法》一书中作了专门介绍。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清代台湾的合股经营作一初步的考察,进而分析其社会性质及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台湾的义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台湾移民社会中,每当发生农民起义或游民暴动,民间就会出现一种和它们相对抗的社会力量——“义民”。清朝皇帝曾经颁发“褒忠”“旌义”的匾额,表彰义民协助官军镇压“乱民”的“义行”。社会上也建起了义民庙以表示对死去的义民的崇敬。可是后来,当人们肯定那些反抗官府的“民变”时,对于“依附官府镇压起义”的义民就会持否定的态度。近年来台湾史学界有人做翻案文章,认为义民是针对游民(罗汉脚)对社会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13.
清代台湾少数民族特有的酒文化现象 ,不仅彰显了其浓厚的文化习俗特色 ,显示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 ,同时也反映了移民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汉番共同开发台湾的历史业绩。  相似文献   

14.
(一)所谓阄书,就是分家文书。在分家时,将财产按照继承人数,“准情酌理”“肥瘦搭配公平”均分,作成一阄一阄的,然后“同堂焚香告祖,序次拈阄”,拈到的即为继承到的财产,各继承人“各照阄内掌管”,因此叫阄书。现在所见到的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台湾,是通过大规模垦荒而崛起的新兴农业区域,又是明清时代地权分化最为普及、最为典型的地区。康熙、雍正时期,在垦荒中移植大陆永佃关系的结果,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量荒埔被辟为良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一部分佃户“私相授受”转佃土地,实际上占有了田面权(俗称“田底”),使垦户土地所有制向“一田两主”转化。乾隆时期,不仅垦熟地上的“一田两主”关系确立,而且  相似文献   

16.
施飞 《统一论坛》2001,(6):57-60
清初的台湾,地广人稀,存在大量尚未开垦的土地,吸引着大批大陆移民蜂拥而至,因此台湾遂成为移民的天堂。在此汹涌的移民潮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单身男性,女性极少,这种男多女少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后期,随着清政府政策的改变以及人口自身的发展才逐渐得到改变,男女性别比例逐渐  相似文献   

17.
台湾曾经是一个移民社会,但在以往台湾移民史的研究中,有关女性移民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本文从清代实行禁止赴台者携眷政策的概况、官方查获"偷渡"案中的女性移民、族谱资料中的女性移民、女性移民与清代台湾人口性比例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清代大陆向台湾移民中的女性移民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正>清乾隆二年(1737年),侍郎吴金提出台湾建省之议,在朝中并未引起太大反响并很快被否决。然而,这是史籍对台湾建省最早的记载,也是当时有识之士对台湾的思考。此后,这一议题被不断提出并以不同方式实践。嘉庆十一年(1806年),将军、总督、巡抚及水陆两提督巡查台湾;光绪元年(1875年),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确立,台湾建省再次提出及正式设省。这是清政府对台湾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台湾的重要性。一、礼部侍郎吴金首次提出台湾建省  相似文献   

19.
自光绪二年(1876年),刑部侍郎袁保恒奏请“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的左宗棠再奏“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最终实现台湾建省——晚清台湾建省历程人们都非常熟悉,学界也有很好的研究。但人们并不清楚,清代前期曾有康熙六十年平台将领蓝鼎元“易台湾总兵而设提督”、雍正末年台湾知府沈起元“台湾道行巡抚职权”和乾隆二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金首倡台湾建省之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理、地质和气候的原因,台湾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据史料记载,在诸多自然灾害中,地震(地动)为最,飓风次之,水旱灾害再次之。正所谓灾害无情人有情,每当台湾灾害发生时,地方官员首先亲赴勘灾,据实奏报灾情,或奏请豁免、缓征或分年轮免钱粮饷税、官庄租息,或奏请赈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