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尾巴与辫子     
近来,又有一些同志在议论知识分子的所谓“尾巴”。他们动辄指斥:“知识分子又翘尾巴了!” 人类的尾巴早已蜕化,要说知识分子偏会独留,似无此理。人从猿来,遂古之初,驱蚊逐蝇,蹲坐支撑,尾巴曾是有用之物。后来有些猿直立了起来,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头脑和双手都发达起来,成了猿类中第一批“知识分子”。“用进废退”,这才使尾巴逐  相似文献   

2.
言理 《瞭望》1988,(34)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喊了那么些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文件也下了一摞一摞,有关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乃至巨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人们几乎都能倒背如流,可为什么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啧有怨言,哀叹“怀才不遇”呢?时下有一种解释,曰:知识分子的经济待遇太差。诚然,这是有道理的。但仅举此一端,以为问题症结尽在于斯,又不免贻以偏概全之讥。笔者认为,提倡尊重知识分子,首先要解决一个尊重什么,如何尊重的问题。当初伯乐相中千里马,设若他将此马置金屋以藏之,添夜草以催肥,而容不得它振鬃扬蹄,驰骋疆场,那千里马纵  相似文献   

3.
1989年的政治风波过去之后,青年知识分子中间又涌起一股联系实际,走向基层的潮流。这种潮流早在建国之初甚至建国之前就曾出现,其后时起时伏,反反复复,给人们留下了颇多褒贬。仔细分析,人们的分歧主要并不在于青年知识分子是否应该接触实际,而在于接触实际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 (文中“渠道”皆指青年知识分子联系实际的渠道)。“渠道”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与实际生活的中介,决定着两者能否有效地结合以及前者受益的程度。因此,透视、反思现行与以往的“渠道”,从而明确科学的“渠道”所应具有的特征,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丁聪  东耳 《瞭望》1988,(38)
此李贺诗句也。瘦骨铜声,何其悲壮。今人有言曰:“中国知识分子,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吾意以长吉此联为喻,足以当之。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的定义非常之多.界定知识分子的一个主要方法是根据他们的社会地位或职业角色;第二种界定的方法是根据知识分子自我宣称的恩想。希尔斯(Edward Shils)说,知识分子的特点“是运用普遍性范畴和抽象性参考的象征符号”。曼海姆(Karl Mannheim)说,他们形成了“一个不固定的、相对来说非阶级的阶层”,即在各种阶级范围内或多或少地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6.
三余 《民主》1997,(10)
采访她,真难。一是她工作忙,二是她不愿登报、上电视。要不是民进组织出面,我也会和许多记者一样,遭到谢绝。这天,她准时赴约。“我没有迟到吧?”一口浓浓的吴中乡音使人倍感亲切。矮矮的身材,短短的头发,一身淡黄色的夏服,十分得体,处处透露出一种女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我抓紧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她嘴里掏出更多的东西。可没谈几句,就有人打扰,或找她请示汇报,或找她研究工作,前后一个半小时的采访,竟有四、五次被打断。这也难怪,手下有着一百多万“臣民”,主管全市文、教、卫、体、民政、广电、信访、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副市长,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她,就是府采芹。一个吴山越水哺育成长的女人,一个职位不断变化的知识分子。她先后当过医生、医院院长、卫生局副局长……人,不在于位,而在于为。那么,府采芹的“为”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7.
程青 《瞭望》1993,(12)
按中央主管部门的统计口径,在我国划入“知识分子”之列的人数已达2500万之多。以往,这支庞大的队伍都是指望国家常规的提级加薪。而在“价值法则”逐步显灵的改革年代,同吃“一锅饭”的知识分子和其它阶层的人们一样,开始“分灶吃饭”,实际上在收入方面也拉开了差距,分出高低厚薄。如今,知识圈内抱怨收入偏低的为数不少,先富起来的也大有人在。在举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知识分子收入“到位”?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见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当劳模的,却极少见“伯乐”当劳模的。如今,就有这样的新鲜事儿:在哈儿滨市召开的劳模会上,被誉为“有胆识骏马,无畏护良才”的当代“伯乐”陈秀云,被授予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伯乐”当劳模,当之无愧。因为,一个优秀“伯乐”对四化建设的贡献,远不是一个其他专业人才所能比拟的。“伯乐”是发现人才的人才。他的贡献,在于对人才的识别、发掘和举荐。识别得越准,发掘得越深,举荐得越多,贡献也就越大。通常是难以用一定  相似文献   

9.
一些现代社会学家曾对“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下过定义,他们认为,仅仅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以脑力劳动谋生,这样的人仅仅是“脑力劳动者”算不上是知识分子。只有当一个人在从事学术、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研究以外,还抱着深切而强烈的社会关怀,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的自由幸福,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是真正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0.
1962年,周恩来在广州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脱帽”,就是摘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顶帽子;“加冕”,就是冠以“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这个称号。这是周恩来为纠正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左”的偏差所作的又一次努力。当年消息传出后,周谷城先生曾讲过一段肺腑之言。他说:“知识分子过去认为自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觉得自己是被改造的,始终是作客的思想,积极性还没有发挥出来。”如今“得到一个光荣称号,是劳动人民了,对这一点特别高兴。我对这一点也很兴奋。我觉得只要有这些感觉,精神就活跃起来了。”周谷城先生的话,代表着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它表明,周恩来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换来的是几百万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事业的炽热的心。廖心文同志就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纠“左”的艰辛路程写了一篇专文,作了详尽论述。本刊限于篇幅,选刊其中的一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多年来我也是虔诚地跟着同行们一起在“夹尾巴”,“割尾巴”。但“痛定思痛”,有时总不免冷静下来,辩辩这“尾巴”的真义。 如果说,“尾巴”指的是知识分子的缺点或包袱,那么我从不否认,而且主张继续改造。因为不仅是知识分子,大家都有改造的必要。所不解者,是不许“翘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晚年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失误,炮制臭名昭著的“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而“把几百万、上千万的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其实,“两个估计”只是“一个估计”,即把广大知识分子当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云云,不过是这个估计的逻辑引伸罢了。因此,考察一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来龙去脉,对于从思想理论上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正确论断,是一九五六年一月由周恩来同志首次提出的。这一论断在提出之前有个形成的过程:在提出之后,经过长时期的曲折道路,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建国初期,鉴于我国知识分子本身的特点,及其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党对知识分子问题比较谨慎,采取了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划分,在一九五○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明确规定:“凡有专门技能或专门知识的知识分子,受雇于国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机关、企业、学校等,从事脑力劳动,取得高额工资以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  相似文献   

14.
丁静  毛伟  杨淑君 《瞭望》2021,(18):47-48
2017年4月,北京育儿嫂范雨素根据个人经历写成的《我是范雨素》在网络大火. 人们惊叹她“无声之处倒有惊雷之声”的写作风格,也对她“网红作家”和“育儿嫂”的身份撕裂感到好奇. 时隔4年,又值劳动节,这位“非典型”劳动者过得怎么样?她有怎样的人生规划?《瞭望》新闻周刊对范雨素进行专访.  相似文献   

15.
凌亢 《瞭望》1988,(49)
在中国,从来是知识分子怕官,很少听说有官怕知识分子的。但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了官也怕知识分子的现象,如怕“知识分子成堆”。但其原因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最近偶翻《爱因斯坦文  相似文献   

16.
在建国50周年之际,回顾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变,反思其是非得失,对于深刻理解、自觉贯彻新时期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十分必要的。一、1949年10月至1956年,党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全国解放以后,党在全国范围内对于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确定,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一,“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旧中国是一个半…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在使用“知识分子”这个词时,通常是指受过一定程度的专门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脑力劳动者。而作为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知识分子,指的是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党外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工人阶级为完成其历史使命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一些刊物上刊登文章说,知识分子是独立于任何社会集团和阶级利益之上的知识分子群体,即“公共知识分子”。其实,无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还是从国际和国内来看,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从来不存在的。渲染“公共知识分子”的无阶级、无政治倾向的“中立”或“零起点”的观点,只不过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曲解而已。  相似文献   

19.
一百多年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中华文明之问”,期待国人做出“第二次之大贡献于世界之进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文明之问”作出了新时代的庄严回答。  相似文献   

20.
沂宁 《瞭望》1991,(45)
近些年来,“创收”已成为我国知识界无人不晓的新名词。何为“创收”?简而言之即指单位和个人通过开展有偿社会服务,增加经费和个人收入。 对于“创收”现象,知识界内外褒贬不一。有赞之为“改革的方向”、“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作用和致富的渠道”;有斥之为“知识界的危险”、“知识分子的腐蚀剂”、“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催化剂”。但无论怎么评价,谁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目前的情况下,知识界已经离不开“创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