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忠芳 《求索》2008,(1):144-146
在传统哲学中,自然只具有对人类有用的外在价值。当代哲学对自然的价值重新进行了界定。一方面,它扩展了“有用性”的内涵,不再从人与自然的对立中来看待自然的外在价值,而是从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来理解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当代哲学又从目的论与整体论视角来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当代哲学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肯定在时间维度上将人类道德义务扩展到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空间纬度上则扩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  相似文献   

2.
赵后起 《传承》2011,(18):48-49
在道德领域,社会公正原则要求社会维护个体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它要求社会对其成员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和行为给予积极评价,并对其做出的牺牲进行相应的补偿;它要求社会认可其成员作为道德主体实施公私兼顾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它还要求在社会中,不道德的人和行为必须付出代价。维护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是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关于道德义务能否成为不作为犯罪成立的根据,我国刑法学界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道德义务入法,有着深刻的法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根据。外国刑法也不乏关于道德义务的立法例,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相当普遍。其实,我国的宪法、刑法以及其他一些部门法,都有关于道德义务的相关规定。道德义务入法有着充分的根据和理由,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有成熟的立法技术,是否有完善的配套体制和充分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12,(5):93-93
斯蒂芬·达沃尔、陈真在《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撰文认为,道德义务必然为行为者提供绝对的和压倒一切的遵从的理由。康德等人从第一人称的观点出发的论证无法真正说明道德义务的这种绝对性。只有从第二人称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和解释道德义务的绝对性或规范性。从第二人称的观点所提出的理由即为第二人称的理由,这种理由以承认我们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有权向对方提出要求为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所谓权利乃是社会主体在法律框架内享有的自由行使自我意志的一种行为权限或资格。在政治共同体中,所谓意志的自由不能超过法律覆盖的边界,且每一种意志自由的行使都必须与其他人的意志自由相协调。法权是否是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的最高权力就成为衡量和检验这个国家古典性或现代性的根本尺度。义务行为与权利行为一样都是出现在法律制度产生之后的人类社会中。如果一种意志行为,其中的理性力量战胜了各种非理性成分的力量,控制了意志的方向,基于这种心理机制的"分内"行为就是义务行为。义务行为并非出于本能或意愿,而是出于理性制导。在现代法权下,权利和义务的数量是对等的,有多少种权利就必然有同样数量的义务。权利行为是利己不害他的行为,义务行为是利他不害己的行为,两类行为的总和构成人类的全部正常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6.
试析康德的道德义务论江云华道德义务是伦理学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范畴。在西方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伊壁鸠鲁等人,虽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道德范畴,但他们都是把道德范畴从属于哲学范畴体系的。直到近代,康德才第一次从伦理学意义上对道德范...  相似文献   

7.
伯阳 《群众》1995,(12)
一、倾斜的地球1、人口问题:公元初地球上只有2—3亿人,18世纪中叶,人口也只有7亿,进入20世纪,1900年达到16亿,1980年世界人口达45亿。1994年,世界人口增加了9100万达到创世界纪录56亿,仅最近10年,全球人口就净增约9.5亿。当今,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令人震惊。据联合国统计,按1990年世界生育率计算  相似文献   

8.
刘瑜 《民主与法制》2013,(17):15-17
于风琴说,她不愿意接受采访。因为每一次的讲述,都能让她回忆起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无奈。十年了,那只流着眼泪的东方向鹳.常常出现在她的梦里。  相似文献   

9.
青年的道德状况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我们用审慎的眼光省察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便不难发现,随着它的飞速发展,青年在获得丰厚的物资利益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则遇到空前的困难。当青年们跷首企盼道德精神的确立却迟迟不至而逐渐失去耐心之后,一些青年的道德观念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变。 青年道德观念的异变主要是指青年(严格限定在极少数范围)思想和主体行为的莫衷一是甚至是非颠倒的表现:青年在经济活动中不讲信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被视为“有能耐”;青年在人际交往中的经济化、冷漠化、功利化、无责任化倾向被当作市场经济的必然。青年的精神颓废、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5,(4)
"道德律令"和"反求诸己"分别是康德和孟子伦理思想的重要观念。康德是德国乃至整个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家之一,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继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通过"道德律令"和"反求诸己"这两个观念的分析探索来理解康德和孟子的核心思想,以进一步揭示西方哲学和中国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伦理”与“道德”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学、英语语境及实存的人伦关系三个层面各有内涵和意蕴,但是“伦理”与“道德”又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伦理内涵着道德,道德有待于发展为伦理;伦理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前提,是道德的原则和本质,道德是伦理的表象和必然指归。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正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这是法治社会的普遍共识。"让不让座"更多的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应该由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和整个社会环境的文明风气来决定和养成,不宜以法律来强制,勿将道德义务视同法律义务。我国合同法第293条规定,客运合同自承运人向旅客交付客票时成立,承运人须履行按约定时间班次运输和安全运输等义务,法律并未赋予承运人在某种情况下有拒载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3,(18):16-17
“三包”、召回全覆盖 要求经营者修理、更换或退货,即俗称的“三包”,是消费者遭巡不合格商品和服务后的主要补救措施。统计表明,工商部门干¨消协受理的申诉和投诉,半数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三包”机制的霞要性由此,可虬一斑。  相似文献   

14.
“知耻”与道德建设吴君雯"知耻感",即羞耻之心,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文明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善恶观念、美丑观念。是非观念的综合反映。古代先哲的"知耻者近乎勇",就把中华民族的知耻感和雪耻的勇气高度体现出来,成为信条。自古以来都是国有"国耻...  相似文献   

15.
道德的法律化有其必要性,但应有"度"的限制,立法机关只能将国民应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道德义务要上升为法律义务,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这种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具有严重的法益侵害性,这种侵害必须对社会赖以维持正常状态的根基构成了威胁;二是这种义务必须是能够期待国民履行的义务,即这种义务应当具有社会相当性。在罪刑法定原则之下,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危险,有必要将国民在可能的时候必须救助处于危难之中的社会成员的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即见危不救行为应当入罪。  相似文献   

16.
范畴是人在思维过程中,用来把握事物、现象及其特性、方面和关系等的普遍本质的基本概念。道德范畴就是反映道德现象的一些基本概念,它体现了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标志着宏观的、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心的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道德范畴有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等等,其中义务和良心这两个范畴在道德范畴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法典》以公序良俗为基本原则之一,其在赠与合同制度中规定了具有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同时在不当得利制度中规定了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对这两项制度中的"道德义务"需进行整体解释.该两项制度中具有"道德义务"性质的行为的类型范围和法律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即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不存在法律上的原因,而具有道德义务性质的赠...  相似文献   

18.
杨思圆 《理论月刊》2020,(10):131-141
人类学研究近年来出现了"道德转向"的思潮。道德人类学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这为道德人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必要的学术基础。道德人类学主要研究我们理解世界和辨认道德共同体时所使用的道德分类范畴,道德人类学有两条不同的发展路线:第一条是从集体性的义务规范转向个体性的日常伦理反思;第二条是从政治经济学与不道德行为的两种新角度,从道德问题本身以及不道德的反方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社会存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共同道德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存在的。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不存在永恒道德。鼓吹永恒道德的人其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者。共同道德与永恒道德毫无共同之处,其理论基础不同,对群众的指导也不同。认真应对永恒道德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坚决抵制西方永恒道德,主动宣传人类共同道德;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丰富资源,借鉴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应对错误思想的防线。  相似文献   

20.
林忆纾 《中国减灾》2012,(3X):62-62
<正>民以食为天,而气候变化正悄然改变这一切。为何要关心气候变化?说白了,人类担心气温上升对地球地貌的改变,其中以极地冰川融化及全球海平面上升为甚,担心也来自气候变化给濒临灭绝动物造成的影响。野生动物本已栖地流失,惨遭捕猎,濒临灭绝,由于气温上升,影响可谓雪上加霜。人类也关注着极端天气下的风险变化,强风暴给发达国家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