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永华 《学理论》2009,(20):220-221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认为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比本科生严重。自我认知偏差是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是其间接诱因,提出参与——激励模式、发现——补偿模式、重塑榜样的力量等矫治自卑心理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心理疾患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进 《青年研究》2004,10(12):36-41
本研究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资料,从边际人格、人际交往、家庭因素和学校制度因素四个维度探讨了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个体边际人格的特征、人际交往的危机、代际期望的差异以及学校制度的偏离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意义疗法是由维克多.E.弗兰克尔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之所以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寻找生命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意义疗法的简单介绍,探讨意义疗法除了最终目的是帮助个体寻找生命意义,还有帮助个体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知水平的作用。因为个体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从而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最终找到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意义疗法能够使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得到发展。而个体自我认知程度和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旨在增进个体心理健康,提高个体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处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最普遍的方式。过去,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成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处理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探讨认知及大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认知过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影响的。感知特点及规律对心理健康维持有启示作用,记忆与心理健康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记忆对心理健康起"双刃剑"的作用。在各种认知因素中,想象和思维与心理健康联系最为紧密。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6)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伤害性更小、更大程度的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痛苦的认同。本文对国内外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总结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魏昕秀 《学理论》2012,(33):217-218
在子女的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最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家庭的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但多数是以团体作为研究对象,文章以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及测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完整家庭结构中的离异家庭其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习成绩及认知发展、行为特征、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知识表征的探讨都是从个体角度研究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再现的认知过程,这种研究视角由于忽视社会的维度,最终陷入个体认知的困境。就知识的本质、产生过程以及当代大科学时代的社会背景而言,知识的表征离不开诸如身体、情境、利益等社会性因素的参与和渗透。因此,知识表征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知识表征在主体、表征过程以及确证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不仅可以修正以往个体认知的缺陷,改变以往知识表征的研究状态。同时,由于社会性因素的参与,也使知识表征的研究从个体认知的框架中脱离出来,体现了相应的社会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特殊群体,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多重困境交织使他们面临更大的挑战。从优势视角对西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进行干预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依托抗逆力理论,对8名展现出较高水平抗逆力的留守儿童进行研究,充分探讨个体与环境中存在的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研究显示,监护、安全、认知等风险制造了抗逆力的生成土壤,个体身心健康、学校教师和同辈群体支持、社区邻里互助最终促使抗逆力形成。  相似文献   

10.
王利平 《学理论》2011,(17):47-48
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体质学生,引发其心理健康的压力源有健康问题、传统观念等多因素。对肥胖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树立信心;行为疗法;团体辅导;联合体育教师及学校力量。  相似文献   

11.
廖明英 《学理论》2013,(3):212-213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常模比较,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常模,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较,心理健康水平在部分因子上高于普通中学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上分析了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会导致个体的负性情绪、自我不和谐、安全感的缺乏、主观幸福感降低和自我同一性混淆,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成因,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原因在于转型期诚信制度的缺失;不良的家庭氛围;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及不健全的人格等.需要对大学生人际信任进行重新思考与构建.  相似文献   

1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践.面对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存在的形式化、学科化、德育化等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践。面对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存在的形式化、学科化、德育化等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36)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在高校的实践应用中总结发现,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学校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并总结出如何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共同进步,提高大学生心理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为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之中;要创设良好的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社区生活环境;要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深入调查研究、讲究科学方法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其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5)
作为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个体乃至社会的发展。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普通大学生;高职学生人格特征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肖 《学理论》2013,(9):211-212
汉语被联合国确定为正式使用的6种文字之一,证明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学好汉语,记忆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和场依赖性被作为认知方式的核心,它对个体记忆会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认知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19.
李晓琳 《学理论》2011,(4):67-68
后悔与我们的日常决策、认知方式、情绪体验等都密切相关。当个体意识到或者想象出,先前采取其他的行为将产生更好的结果时,个体就会体验到后悔。许多研究证据表明后悔,将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具体介绍了后悔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决策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任珊珊  殷梦婕  王莹莹 《学理论》2012,(29):196-197
制度的存在与其背后蕴涵的伦理存在相适应。由此入手,通过探讨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问题,可以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原则和制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乐记》中演化而来的伦理一词是人类社会制度的形成之本,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制度未完善的国家,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分析中国自己的伦理根源,建立合适的、正确的的工作准则,解决学校环境下心理健康工作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