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树荣同志: 您在来信中提出了“到底是劳动创造了人,还是有了人类之后才有劳动”这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古老问题。为了解决您的疑问,我们可否从两方面来分析一下:第一,人类社会的形成、劳动的产生和意识的产生是一蹴而就的呢,还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类人猿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高等动物。它在森林中生活时已经有了手脚的某种分工和具有萌芽状态的意识,它比其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同时并存”和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有它自己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 按照恩格斯的思想,生活在“蒙昧时代低级阶段”的人类——类人猿亦即“人类的童年”,是原始社会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上的人类还没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实践,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就是说“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  相似文献   

3.
艺术是审美的,这是艺术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但艺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又具有社会意识共有的性质,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考察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就不能不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之中来考察。类人猿由于生理的需要,与其身外自然界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类人猿在长期的为生存而与身外自然界斗争过程中,生理不断变化,尤其神经  相似文献   

4.
人类道德需要发生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需要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长期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发生的,人类祖先的动物合群性本能为其发生提供了生理前提,原始的初民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惧感、归属感和敬畏感是其得以发生的心理动因,而生产劳动则是其得以发生的社会基础和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近代工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环境的破坏和人类心灵的创伤。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价值观念的探索。发展的主体是从事劳动实践的人,实现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从客体方面表现为能够持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从主体方面表现为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通过社会主义的劳动建设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6.
“叮铃铃……”,政治老师走进教室,接通电源,按动幻灯开关,屏幕上出现了“劳动创造了人”六个醒目的大字。满身是毛,下颌有须,两耳尖耸的古代类人猿在树叉上搭了窝,它们追逐逮闹,有时,它们从树上下来。萌芽状态的劳动,使古猿能够直立行走,手脚分工,语言产生,人脑发达,  相似文献   

7.
邱程 《桂海论丛》2023,(1):24-29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观主要有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权力异化观、黑格尔的思辨性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等。它们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真实发展历史。基于人类真实历史进程,马克思扬弃思辨性的精神异化观和人本主义异化观,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自然分工是劳动异化的一个社会历史原因,消除劳动异化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非仅仅在扬弃劳动的对象性和人的本质复归上兜圈子。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劳动异化论肯定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奠定了认知基础,也预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第五幅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 [在劳动中产生语言]正在形成中的人由于一代又一代地劳动和直立行走,促进了肺部和喉头等器官的发展,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参看第三幅人和狗的胸廓、人和猿的喉头比较图)。他们在群体活动中,呼号声已经有了一定意义。为了交流情况,互相配合、协调动作、传授经验,单靠直观的呼号、表情以及手势已不够用,达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正在形成中的人在发音器官逐步改造的基础上,慢慢学会发出复杂多样的声调。一定的清晰音节和一定的劳动意义相结合,便产生了语言。 [从古猿到现代人脑量逐渐增大]正在形成中的人从事劳动时,无疑地要遇到许多问题:采集什么?利用什么天然工具去集采?等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感觉器官反映到脑中来,靠脑的指挥才能完成。长期劳动实践,脑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信号越来越多,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脑的结构相应地复杂起来。语言的产生和应用,使形成中的人可以相互交流思想,从而成为促进脑的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首先是劳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引发了人们对自身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思考,许多西方学者因为不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把人工智能引入了神秘化境地。人工智能无论多么智能,仍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现实化,本质上依然是人类劳动或实践的工具,只不过是人类劳动资料的新形态,因此无法取代人类。赫拉利所提到的经济学意义上的“无用的人”,其产生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性导致的,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只是加速了资本主义社会“无用的人”的产生而已。同样,劳动不断解放是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性决定的,人工智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实现劳动解放的本质原因,而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实现劳动解放的一个现实途径,因此,我们不应把人工智能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作为关注的焦点,而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让其能在社会合理的接受范围内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最终实现人类劳动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是从古猿转变而来的,人类社会是从猿群转变而来的,劳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起了推动的作用,人类社会与猿群之间的根本区别也在于劳动,从而加深认识劳动的意义,并初步懂得“神创造人”的各种神话、宗教和迷信都是不科学的。教材分析这一课是讲解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起源。这个问题是唯物论和唯心论长期斗争的问题,因此,科学而又通俗地介绍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课有两个框题。  相似文献   

11.
调动政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正确评价他们的劳动价值,承认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政工干部的劳动,从性质上讲,是一种脑体兼有的综合性、奉献性极强的复杂劳动,这种劳动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潜在性和周期性较长。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思想、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转变,不是通过谈几次话、听几次课、开几次会就能立竿见影的。转变人的思想需要长期不断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二是综合性和间接性比较突出。政工干部的劳动主要是教育人。教育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心理、伦理、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过程的一般性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侧重于劳动的技术形式。他从劳动的独立性和社会依赖性的辩证关系的角度阐释了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侧重于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从技术推动了分工和交换发展、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又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路,分析了劳动的技术形式对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塑造和限制,从而描绘出一幅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体劳动过程的宏大画卷。从企业内部劳动过程来看,数字技术对企业劳动过程的介入使得劳动过程全面浸润在劳动者的生活过程当中。数字经济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使企业具有调整内部科层结构和雇佣方式的内在动力;从社会总体劳动过程来看,"大数据"是物理世界中人类大规模劳动分工协作和劳动交换体系在数字孪生世界里的映射。数字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劳动者的分化,对劳动者素质和劳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的社会总体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特定的社会历史属性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  相似文献   

13.
劳动既是人与猿相互区别的标志,又是人猿相互联系的桥梁。劳动的起源,实质上应是人类的起源。研究劳动的起源,正确理解劳动器官、劳动需要和劳动方式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对于重新认识和确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十分必要的。一、劳动器官的形成劳动的器官,主要是指脑和手,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猿的生物进化的产物,还是劳动的产物?或者是生物进化和劳动的共同的产物?也就是说,劳动的器官是先于劳动而产生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咸瑜 《理论月刊》2006,1(10):49-51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思维的最伟大成果。从思想进路来看,人与市民社会、人与异化劳动、人与社会实践三对关系范畴循序递进,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其中,在对人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思考中,马克思洞察了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确立了人类解放的至高理想;在对人与异化劳动关系的思辨中,马克思以生产劳动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在对人与社会实践辩证关系的追寻中,马克思最终确立了求解人的问题的真谛,实现了历史观上“壮丽的日出”。  相似文献   

15.
(1) 劳动使类人猿变成了人,知识又使野蛮人变成了文明人。没有知识,便没有人类的进化,没有社会的进展,没有科技的进步。没有这“三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断然发展不起来的。 (2) 知识大都是通过眼睛获得的,知识又反过来提高人们的眼力。知识渊博的人长着像二郎神那样的第三只眼。这种慧眼上观天界,下视地府,面对玄机,心中有数。 (3) 在知识琼浆的灌溉下,精神的和物质的原野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知识越多越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和手段在人身上本是辩证的统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中,这种统一是极其自然的。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后,为了要生存下去,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取得物质生活资料。原始人既是劳动产品的享有者,又是获得这些产品的手段。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每个社会成员的劳动产品,只够维持自己最低生活的需要。因此,也就不存在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产品,把别人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语P5)这句话表明A.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C.真正的人类劳动是生产劳动D.人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D两项表述有错误;尽管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所以正确选项应为A。2.“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恩格斯语P7)这表明A.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运动规律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的知识积累。崇尚科学,不仅反映了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对前人探索成果的尊崇和运用;而且还体现了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时将探索和发现真理作为终极追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把对真的发掘与对善的弘扬紧密相连,凸现了科学精神在构建道德规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从推动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9.
劳动,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活动之一。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劳动;有了社会劳动,也就有了管理社会劳动的机构。劳动保障机构与人类的社会劳动几乎是相伴相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及其机构不仅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加强,而且其“安全阀”、“稳定器”、“调节器”和“润滑剂”等作用也日益凸显,并被摆上前所未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尽管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著作中,把人性或人的本质分别界定为劳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些论断就可以发现,在马克思那里,这三者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原初动因,正是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同时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社会关系,形成人类社会,从而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内的完整的人性。也就是说,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构筑自己的人性论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