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佳 《东南亚》2014,(1):56-63
孟中印缅经济合作在1999年发起的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的推动下取得了较快的进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国在贸易、投资、互联互通合作,以及人文交流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连接中印两大市场的桥梁,应从建设交通能源走廊、商贸物流走廊、产业合作走廊、人文交流走廊等方面推动建设。经济走廊的建设给孟中印缅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仅符合中国对外战略的需要,也符合印度对外开放及其实施东向政策的需要,同时还符合孟加拉国及缅甸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囿于孟中印缅次区域情势较为复杂,尤其是一些国家的政治局势、社会安全等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会制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尽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涉及的地区国家多,情势较为复杂,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及不确定性也比较多,需要我们全面对这些存在的风险进行细致梳理,并提出相关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阐述孟中印缅地区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的连接现状,然后对过境便利化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现四国间交通连接的对策建议。在最后的结论部分强调了国家间对交通连接共识的达成和各层面进行合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6.
从现状看,由于缅甸、孟加拉国和印度三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较弱、国内资本不充裕、民族宗教冲突威胁长期存在、与我国政治互信程度有待提高等诸多原因,在边境上与我国长期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不联通、联而未通、通而低效等问题,阻碍了中缅印孟四国经济一体化发展,也无法形成连接我国西南地区,并绕过马六甲海峡直达印度洋的经济大通道。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中国要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各国政府间合作和安全合作,提供包括货币信贷、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一揽子解决方案,形成统一制度,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陆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格局,实现区域内各国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7.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该走廊建设,而四川作为我国西南的要冲和该走廊重要地缘经济引擎,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本文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背景,以中国四川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所具备的条件为立论基础,从市场空间、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多维度分析了四川在该走廊建设中的产业发展机遇,并提出四川融入走廊建设促进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化戍边"的概念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王运华副部长于十六大后提出,后历经兵团建设的实践、兰州大学徐黎丽教授课题团队的努力,"文化戍边"的理论得到了扩展与延伸。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文化戍边"亟需结合西部边疆的地域特色有更为针对性的理论发展。本文即立足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地域文化特色,着重阐释"文化戍边"理念的新发展,强调"文化戍边"从理论到实践、由精神升华到物质建设的蜕变。这其中既要坚持以和平开放、兼容并蓄的国家边疆文化政策,以周边邻国和睦共处、跨国民族安全和平为"文化戍边"的指导,也要坚持主体文化方向、发展多元文化特色为戍边的具体途径,从而在中国西南边疆与南亚、东南亚等国的对外交流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孟中印缅”地区合作机制:推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中印缅论坛"已走过五年的探索历程,现已开始步入实质性阶段.随着相关国家经贸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对区域机制建设的共识日益增强,该机制已逐渐由学术主导的"二轨"层面向政府决策和可行性操作的"一轨"层面靠拢.中国云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与孟加拉国的经贸和通道建设合作为该机制提供了动力,印度的该地区跨国经济合作的认知也在发生积极的转变,并且该机制业已同其它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互动关联.尽管如此,该机制的运作和深化仍面对某些不可忽视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马骥  陈亚山 《东南亚》2012,(1):49-49
2012年2月18-20日,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第十次会议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此次会议由印度中国问题研究所、印度阿萨德亚洲研究所和印度工业联合会联合举办,主题为“推进多领域次区域合作”。云南省委常委、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辛维光同志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率队出席了此次会议。云南省社科院南亚所所长陈利君、国际交流部主任马骥一同参会。  相似文献   

11.
谢磊 《南亚研究季刊》2020,(1):20-28,I0002
跨境恐怖主义是影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机制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可以被借鉴地运用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跨境恐怖主义威胁评估中。通过考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跨境恐怖主义的活动强度,可以发现中缅边境的跨境恐怖主义风险相对较低,孟印边境的跨境恐怖主义风险很高,缅孟、印缅边境的跨境恐怖主义风险则处于中等状态。以双边合作为基础,尽快建立和完善多方参与的安全合作机制,特别是加快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成果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区域落地生根,将有助于本区域跨境恐怖主义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中央政府在处理与缅甸关系时,最重要的做法是把缅甸纳入云南都指挥使司的统辖范围,将缅甸直接纳入地方政治组织系统,同时又将缅甸置于藩属地位,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中。这样,中缅关系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相较于之前的元代,明朝在缅甸的控制力度和影响力都在下降,但两国间的贸易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旅居缅甸的中国人人数剧增,籍贯及身份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大明街"的形成,说明留缅中国人已有自己的聚集区并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网络。  相似文献   

13.
引言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4国山水相连,区域涵盖面积134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不仅自然资源丰富,经济互补性强,而且也是连接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三大新兴市场的重要枢纽,其战略地位正在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目前,随着  相似文献   

14.
奥巴马连任后,立刻正式访问缅甸,在美缅关系近年来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表明奥巴马政府将持续推行“重返亚太”战略。美缅关系自冷战结束后曾陷入长期恶化,近几年来由解冻到升温,发展迅速。其原因,一方面是美从“重返亚太”战略需要出发主动放弃对缅强硬路线,另一方面也是缅内部政治变化为美调整对缅政策提供了可乘之机。未来,美缅关系将会是美持续扩大对缅影响,而美缅冷战后20多年的严重对立形成的不利因素也将长期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缅甸是中国的重要邻国,美缅关系的发展和缅国内政治生态的转型将会对传统的中缅关系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于2011年11月对缅甸进行了历史性访问,标志着美国政府20多年来对缅实施的单边制裁政策发生了里程碑式的转向。本文认为,实现双边外交关系正常化、有条件解除对缅经济制裁和加大对缅甸社会的渗透,成为美国对缅新政策的三根支柱。美国对缅政策调整受到双方国内和国际政治因素的推动,其关系正常化总体有利于地区稳定和发展,同时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和不确定性,美缅要建立真正的战略互信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16.
刘务 《东南亚》2011,(2):6-10
缅俄关系的发展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相互需求,缅甸需要俄罗斯在安理会的支持,利用俄罗斯来实现其大国平衡政策和多边主义外交以及巩固新军人政权。而俄罗斯的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战略,乃至其实施能源战略都需要发展对缅关系。  相似文献   

17.
美丽、宽阔的瑞丽江,静静地流过瑞丽坝子,一江之隔的对岸就是邻邦缅甸,但在江对岸唯一有片面积仅四平方公里的姐告,却是中国领土,它原只百多户人家的农村,但随着瑞丽设市成为云南最大的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后,姐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国家投巨资修建了跨度五六百米的瑞丽江大桥,修通了与市区联结的高速公路,开辟了大名鼎鼎的姐告经济开发区。闻名遐迩被誉为大西南的“沙头角”——中缅街就座落在这里。在姐告,宽阔的街道上绿树婆娑,一幢幢造型别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现代都市文明的音韵在无声流…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缅中关系得到进一步增进的同时,开始出现疏远的迹象,而缅印关系则明显增强。显然,缅甸奉行大国平衡外交给我国西南周边安全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此外,缅中边境毒品走私依然形势严峻,云南出现边民外流缅甸现象,都是影响我国西南周边安全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成员国,跨境民族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加强这一区域的跨国旅游合作,既是我国参与国际合作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文章论述了这一旅游圈沿江、沿路旅游带开发的思路,提出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合作共建沿江沿路旅游基础设施、加强跨境旅游合作机制、合作开辟跨境旅游热线、合作共建、简化出入境手续等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印缅孟毗邻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民众脱贫致富,互惠双赢。该区域开展旅游合作潜力很大,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但现存问题需要逐步得到解决,才能把潜在资源转变为现实收益。在大力促进中国与印度的双边旅游合作的同时,逐步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是比较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