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加坡福建会馆的历史轨迹,一方面可通过其结构性变迁得以追溯,即决策权逐渐由个人向集体转移,以及人员不断扩展与网络渐次衍生;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其功能性演变得到展示,即从凸显宗教-政治性到注重文化-教育性,以及“非营利性”前提下经济收入来源与用途的转变。新加坡福建会馆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全球80%的华侨华人居住在东南亚。因此,东南亚华人研究从来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是真正有所成就,作者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该项目涉及的问题复杂,难度颇大。 庄国土等著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第一期)的成果,这是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创建、有特色、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它的主要价值和特色是: (一)理论“创新”是本书的灵魂。 本书从族群文化视角从总体上探讨…  相似文献   

4.
移民及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变化已成为全球感兴趣的课题,并越来越受重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体,二战结束后,中国移民民族认同感变化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人们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此现象。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半世纪前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在当地被视为少数民族的华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目前西方学者很少涉及的越南河内的“华族”。我们认为,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中越之间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关系对越南华族认同感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同为多种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在历史上,两国都有着不断接纳外来民族迁入的经历。15~19世纪,华人族群分别在这两个国家扎根并繁衍。目前,马来西亚华人约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6%,而新加坡华人约占该国总人口的76.8%。由于华族在两国都为主要民族之一,华族文化的载体——华语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成为两国华人社会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对于华语教育的发展问题,两国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需要,  相似文献   

6.
吴开军 《东南亚》2003,(1):59-62
新加坡自 1 965年独立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即已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新加坡这些成就的取得同占新加坡人口 70 %以上的华人的卓著贡献是分不开的 ,而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在随着政府对国民实行新加坡化的过程中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了深刻的变化。一、华人社会变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新加坡的侵略与占领 ,当时旅居在新加坡的华侨积极参与到保卫新加坡的战斗中去 ,为保卫新加坡而洒热血、抛头颅的华侨为数不少 ,旅…  相似文献   

7.
世人对海外华人的印象之一是他们政治态度冷漠 ,与其辉煌的经济成就相比 ,其政治作为乏善可陈。但是泰国华人却是一个例外。历史上部分泰华精英就曾得到政府的重用而被封官授爵 ,现在泰华享有与泰人同等的公民权利 ,不仅可以担任公职、当选议员 ,甚至出任政府部长乃至当选总理 ,其政治参与的活跃情景非他国华人所可比拟。本文阐述二战后泰国华人的政治参与历程 ,浅析影响其参政的各种因素 ,进而分析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 ,证明参政是促进海外华人与当地民族融合的一种较佳模式。需说明的是 ,文中使用“华人”一词 ,不仅指已加入泰国籍的第一代…  相似文献   

8.
华侨华人社会百年变迁及21世纪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 ,华侨华人社会进入了生长发育期 ,这一时期华社的发展无论是在“量”还是“质”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华侨华人所在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21世纪的华侨华人社会将呈现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迫于国际国内大背景的压力,东南亚大多数华侨不得不自身调整,开始了自身身份认同的激烈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民族(当地)认同、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等方面。其中,民族(当地)认同是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最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0.
沙捞越古晋地区,除古晋中华第一中学一间大型的华文中学外,尚有古晋中华第三中学、古晋中华第四中学、石角民立中学及西连民众中学等4间学生人数少于300人的华文中学,这4间微型的华文中学,却都是具有初、高中课程的完全中学,它们对沙捞越华族族群语言及文化的维护也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本文依据文献、田野调查以及相关人员提以供之资料,对这4间华文中学的创立、发展及其经营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前言本文将例举柬埔寨华人社会中势力最大的潮州籍同乡团体(地缘组织)——柬埔寨潮州会馆和笔者进行过实地采访的同姓团体(血缘团体)——柬埔寨舜裔陈氏宗亲会,就这些华人社团的活动中所出现的国际化,对前者与国际性同乡团体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后者与国际性复合同姓团体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的关系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2.
同欧、美、澳等发达国家不同,由于受国情的影响,日本曾一直是严格控制外侨居留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开始对留学生学成以后在国内的就业采取了开放的政策。1990年日本修改《入管法》,鼓励学有专长的外国留学生在日就职。在日外国移民人数也从当时的128万,增加到2003年的168万。其中,来自中国移民的增长速度高居榜首。在日华侨华人从1990的19万,增加到目前的60万①。以新生代②和新移民③为主的新一代华人在日本的迅速崛起,不仅给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带来希望,也给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注入活力。一、在日新一代华人的数量和规模改革开放以…  相似文献   

13.
试析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后初期,许多华人社团创办了实行华文教育的学校。许多华团专门针对华文教育设立奖助贷学金,积极推动了华文教育的发展。独立后,面对政府采取的限制、压抑华文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华团尤其是华人教育社团起而抗争,通过各种方法途径,积极维护华文教育的地位和权益。事实上,华团是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集中探讨多种族、跨国界的权力关系,旨在揭示华人移民本土化与跨国化的一些历史含义.本文分三部分一、东南亚地方背景华人移民、槟城和吉打;二、华人移民与殖民主义地区政治英国领事馆的个案;三、华人跨国商业与殖民主义法制困境吉打的个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移民不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作为研究课题都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仅是由于新移民的数量增加,形成一定规模,更重要的是由于新移民的出现,对华侨、华人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及其对祖籍国和居住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正确看待和分析这种现象及其特点,对于海外华侨、华人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移民的形成原因及背景考察新移民形成的原因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整个世界移民的范畴来认识。移民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决定…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文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教育是指海外华侨华人来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和华侨华人在所在国对华族子女所进行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与中国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地域、风俗、当地政策等原因,海外华文教育又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目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华文经济价值的提升,海外华文教育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按照中俄《瑷珲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正式划归俄国后,为了在这一新占领地区站稳脚跟,俄国政府不但对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中国人采取了宽容的策略,而且极力开展没有任何限制和监控的自由贸易。于是,中国人在当地的商业开始形成规模并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前言现在,全世界达5000万人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大多数成为了华人,在东南亚,华侨的比率已经很低。在华侨华人当地化的潮流中,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变化,海外华人资本形成了居住国的民族资本,成为了居住国经济的一部分。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尤其是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华人资本的力量趋于强大,在各自拥有根据地的各国经济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华人人口占绝对比率的香港、台湾、新加坡自不待言,在华人比率决不算多的东盟各国,华人资本的影响力也不小。自20世纪,世界经济开始转入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及国…  相似文献   

19.
前言 在有关华人社会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采用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比较的方法。这是因为两国具有以下这些作为比较研究对象的难得的条件:有着曾是英国殖民地、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3个种族组成的所谓“复合社会”的共同点,另一方面,有着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的原因之一、即华人约占人口77%的特殊种族构成比这样一种不同点。 在国民统一过程中实施的国语、通用语政策下,在新加坡,英语是事实上的国语(法律上规定马来语为国语)。在马来西亚,一直将马来语(曾有一段时间称为马来西亚语)作为国语,但华人们曾经为华文的通用语化开展运动,至今仍在要求继续保持华文学校。 本文拟从“国家的政策与民族的共生”这一观点,以马来西亚为主,以新加坡为比较对象,就两国华人社会的阶层结构和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究竟处于何种关系、以及在采取原住民政策(马来人优先政策)的马来西亚,这些政策在华人与其他种族、尤其与马来人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紧张关系或共生关系做一个考察。  相似文献   

20.
1898年 ,邱菽园、林文庆倡议创办新加坡华人大学堂 ,并希望新加坡华侨各界人士募捐经费。1899年 ,邱、林二人又倡办新加坡华人女子学堂 ,还起草了办学章程。他们的行动 ,受到国内维新派的赞扬。但应指出的是 ,邱、林二人倡办女子学堂 ,除了提倡在受教育方面男女要平等外 ,主要是为了使南洋华侨的子孙能保持中华文化传统 ,不致出现“移华而巫 ,尽变种质”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