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民休息”与“文景之治”魏献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刘恒去世。他在遗诏中嘱托,其葬因山为藏,不复起坟,不破坏山下的川流,不布设轻车、武士及兵器,并希望他的丧事不烦扰天下百姓。文帝在位时就大力提倡节俭,而且身体力行。他在位的23年中,宫室、苑圃、车...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对奢靡产生的危害历代统治者也有一定认识,颁布过许多“禁奢令”。以令禁奢中国传统思想一直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唐代诗人李商隐则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进行总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历史上,天子号称"富有四海",以天子之尊崇尚节俭,而且毕其生如一日,道光皇帝堪称首屈一指。但是,史学家论起道光皇帝的节俭,往往带有些揶揄的色彩。因为他节俭得过分了——该省的一定要省,不该省的也必须省,这就超出了节俭的范畴,显得吝啬了。所以,说他"抠门儿"好像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是一部雄蔚长诗,永远都在谱写时。在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滑坡的社会道德,边缘化的勤俭节约精神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缺憾。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呼唤优秀传统精神复归,时代迫切要求理性构建新型"俭约观",昌明节俭之意,养育节俭之德,光大节俭之象势在必行。基于优秀传统精神本质,融和时代特色理性构建新型"俭约观"并付诸社会运行,让科学发展方式和健康生活模式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深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5.
《江淮》2007,(10)
十月三十一日是世界勤俭日。节俭成为世界性话题,这是件好事。我国自古就有节俭的优良传统,把节俭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经史子集倡导节俭的论述比比皆是。"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篇把节俭视为善行中的大德,把奢侈视为邪恶中的大恶。"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  相似文献   

6.
"我们公司员工张朝晖患了重病,无钱治病。我们虽是私营企业员工,但遇到兄弟有难,我也应该捐些钱,献一份爱心。"5月15日,四师六十八团宏生建筑公司员工张长林在该公司开展的捐款活动时对笔者说。张朝晖曾经是该团宏生建筑公司一名员工,2003年患上了股骨  相似文献   

7.
正1990年6月,徐向前元帅因为肺病住院治疗,那天出门前,他看着自己居住的小院,轻声说:"这次去,就回不来啦……"一位百战沙场的元帅,早已不惧死亡。面对前来探望的老战友李先念,徐向前郑重地说:"我的遗言有三条:一是不搞遗体告别,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两年之后,李先念病逝。临终前,他也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将来我的后事要节俭,一切按中央规定办。我只有一个请求: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4,(3)
<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风好转了,政风好转了,特别是在党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官方少了"三公浪费",民间少了"奢华剩宴","勤俭节约"成为关键词,"拒绝浪费"成为新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吃包子的节俭用餐之事被人们传为美谈,节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人们的热议。老子把俭作为"三宝"之一,孔子把俭作为"五德"之一,诸葛亮一生勤俭,并告诫儿子:"俭以养德"……纵观中国历史,取天下立天下者,一个很重要因素是注重节俭,而无论是哪个朝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葛朗台式"的贪官屡见不鲜。从"穿衣朴素骑自行车上班"、家中发现上亿元现金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到吃饭时只点一碗面,却在其家中搜出现金上亿、黄金37公斤的北戴河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节俭"贪官们人前人后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让人震惊。疯狂敛财,却仍执拗地披着"节俭"的外衣;贪来的钱不用,却依旧欲壑难填,直至坠入无底深渊。是什么造就了"节俭"贪官们如此分裂的表现与人格?看相关部门如何撕开"节俭"贪官的"画皮"。  相似文献   

10.
正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曾说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是一种美德,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一种值得称赞的精神品格。节俭首先意味着对"物"的尊重,对天地的感恩和敬畏。半丝半缕、一粥一饭,我们都不应该把它们理解为摆在眼前可随意处置的"资源",而应该把它们奉为大自然这位"衣食父母"给予我们的厚礼,用一颗感恩的心珍惜它们。我们有幸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不用挨饿;然而,"民吾同胞",地球上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甚至有近6.9亿人遭受饥饿。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之后,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反腐的新动向和新路径,无可争议地成为了社会焦点议题。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讲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等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其中许多反腐新论也是在这一层面首次提出,从中可以窥探分析中共新领导层的反腐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人文荟萃     
富裕节俭的瑞士人人众所周知,瑞士是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在一些大城市,年人均收入近5万瑞士法朗,约合人民币50多万元。从个体收入上看,一名公共汽车司机平均年薪为4万法朗,合人民币40多万元。尽管瑞士人收入如此之高,可谓人人是富翁,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不图享受、重节俭。在瑞士供人尽情享乐的场所不多,即使在日内瓦这样的大城市,高级舞厅、大型游艺场、豪华赌场等高消费场所也廖廖无几,即使有,也很少有人光顾。瑞士人常以到马路边上的饮食店喝咖啡为满足,很少有人大手大脚地讲排场,图享受,一掷千…  相似文献   

13.
正体恤民情,与民同乐,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倡导和遵循的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个"一刻"就包括春节(除夕)这样的重大节日。长征途中他"捐出"自己的年夜饭,延安时期请枣园人共度春节,即便进了中南海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团圆饭会端上中午的剩菜……毛泽东把属于家人团聚的过年时间也交给了群众,把与群众一起过年作为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好时机,并且带头节俭过年、廉洁过年,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7,(2)
<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言。他不仅以贤能著称于世,更以节俭而闻名。范仲淹定下严厉的家规,节俭是其中之一。他在全家倡导节俭之风,经常教育子孙要"保持节俭,不要贪图富贵",对妻儿仅供以粗茶淡饭与俭朴衣着。他的二儿媳是朝廷重臣王质的长女,很不适应清贫生活,就从娘家拿来一些贵重物品作家用,其中就有优质丝绸所做的帐幔。范仲淹  相似文献   

15.
历朝历代,贪官固然很多,但清官也不少。关于清官吃喝的清廉故事,在各类史书上多有记载。唐朝大历年间,有位郑馀庆,他当过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太子少师,还封了荥阳郡公,食邑两千户,按理说可以过着奢靡的生活了。可是他却一生清贫节俭。有次他请客,吩咐厨子说:"一定要去毛,蒸烂了,脖子别折断啊。"大家一听,饥肠辘辘,觉得不是鸡鸭就是鹅什么的。结果菜端上来,竟然是一盘蒸葫芦。  相似文献   

16.
正十月的塔里木秋高气爽,金色的胡杨熠熠生辉。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们一行人驱车来到了紧邻塔河北岸的二师三十三团九连种养大户刘恒的"棉、果、鱼、羊"并举的庄园里实地采访。今年44岁的刘恒,1986年从四川内江来到大漠深处的二师三十三团。初来乍到,人地两疏。2006年他带着靠打土块、割芦苇、挖甘草、打野麻挣下的30万元,只身来到距团部20公里外的九连,开始了他创业的"淘金梦"。那一年,刘恒面对被撂荒多年的300亩弃耕地,他用大马力机车深耕细作,购买400余车优质圈肥大力培肥土地。又投资10万元在棉田四周打了9口机井抽水治  相似文献   

17.
正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贯彻落实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全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在全区开展"节俭养德,人人行动"主题活动,努力营造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6月7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的"节俭养德,人人行动"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银川举行。自治区领导蔡国英、张乐琴出席  相似文献   

18.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一堂课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上课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四不讲"显示出的是何等的自负!而说出这段话的就是享有"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等赞誉的国学  相似文献   

19.
马乔 《新湘评论》2020,(8):35-36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做好疫情防控既是一场大战,也是一次大考。无数共产党人奋战在医疗救治、科研攻关、防控管理、物资生产、新闻报道、志愿服务等各条战线,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答好了人民之问、时代之卷。"我是党员我先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疫情在哪里,党员就战斗在哪里"……成为疫情阻击战中最响亮的声音、最温暖的告白、最坚定的承诺。吴安华教授便是这些共产党员中平凡又不平凡的一位。  相似文献   

20.
正在生活中,人们最常见的涂层大概是建筑涂层。当人们采取涂层这一行为时,事实上就预设了这样一些前提性思虑:建筑本然的"斑驳"状况是不美观、不好看的,所以才有必要添加涂层;这个"不好看"是基于他者视野的,是在别人看来的"不好看",或者说涂层就是给别人看的,直接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