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社会救助理论创新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社会救助理论有新的发展.在贫困成因的认识上,党由坚持社会结构论转为认同社会转型论;在社会救助途径上,经历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再到社会政策为中心的变化;在社会救助主客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经历了“人民利益现”到兼有“权利观”与“人民利益观”的转变.与以往相比,党的社会救助理论创新体现在救助途径的积极性、救...  相似文献   

2.
波兰统一工人党为寻求符合波兰国情的发展道路曾进行过许多理论探索和创新。但是 ,其中有的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已夭折 ,有的实施了几年之后被放弃 ,最终在“放开手脚”进行理论创新时丢掉了政权 ,其教训十分惨痛。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两大成果,丰富、拓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伴随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观也与时俱进。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地位、发展中心、发展内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的等方面,以系统性的理论观点,坚持、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深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党中央立足中国发展的实际,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首次提出了社会组织的新概念;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管理以及社会组织自治都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更新党建内容,在社会组织设立党组、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增强党的工作辐射力度、加强党组织的制度保障;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全方位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总之,对社会组织管理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加强党委领导、明确社会组织目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六大对党的性质做了新的表述 ,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突破和创新 ,它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深化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大多数学者对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解读仅拘囿于历史的、国内的视阈。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读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新的视角。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语境下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困境在于:中国现行的社会管理制度本身成为当下中国矛盾凸显期的风险源,社会管理内卷化现象的愈益凸显将带来社会矛盾深层次的累积和爆发,风险责任主体的模糊和缺失使社会管理中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成为常态。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出路在于:重塑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创建新型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就其对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而言,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西方发展理论的新概括,是对二战后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战后发展理论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越南共产党十一大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共十一大是在建党80年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大会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系统总结了建党80年来革命和革新的基本经验;发展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理论;丰富了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的内涵;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与全民族大团结的统一理论;强调建设思想纯洁、政治坚强的党,这些理论创...  相似文献   

10.
现代政治文明的关键是政党政治文明 ,政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执政党依法执政。所以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必须加强执政党的法制化建设。执政党的法制化建设 ,一方面是执政党以法治精神、法治工具对自我进行理性的约束 ,这是政党巩固阶级基础、扩大社会基础的保障 ;另一方面是执政党对法制的积极创建和依法执政。当前依法执政的第一要务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教育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深刻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党的群众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和新要求;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化群众参与理念,创新群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健全群众参与的体制机制,使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贯穿到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新局面。只有把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突破口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苏东剧变成为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反思的契机.科技革命、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等不仅使传统社会主义的依存态势发生变化,而且使社会主义从价值载体、实现形式、活动方式到理论的构建基础和未来发展支点都遭遇了深刻的挑战.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十多年来,各派力量对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各种观点流派的交融合作,使社会主义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新问题中开始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重塑.  相似文献   

13.
财产权利是实现民主的必要条件,政治文明来源于对财产权利的保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完善使人们的财产权利得到了普遍的保护。通过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保护写入宪法,立法通过《物权法》,不断加强政治文明的建设,使新的政治制度安排能够体现对人们财产权利的保护,这将对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我们党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之所以不断取得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并产生强大的威力,就是因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屏弃了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大胆进行创新,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通过一种开放、创新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从科学转化为现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5.
权力监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监督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机制 ,是实现主权在民的基础平台 ,是公共权力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现存的问题是党内监督存在体制缺陷而效果不佳 ;群众的“同步监督”缺失 ,造成“监督盲点” ;法律监督难以独立。基本对策是 :改进党内监督 ,党的纪检机构实行行业垂直领导 ;加强群众监督 ,党管干部原则应同差额选举、公开竞选有机结合 ;改革司法监督 ,实现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16.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源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人才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才理论内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才思想对于强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变革、加速形成人才竞争对比优势具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概念生成是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生产的基本维度,也是进行理论构建和创新的重要方式。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实践表明,提出全新概念、重新界定既有概念及概念的跨学科引入和转换是实现理论创造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尝试发掘源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经验、反映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概念和话语,运用它们来修正根植于西方经验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的不足,由此展现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概念在丰富国际关系理论知识体系方面的价值和潜力。中国概念的发掘与植入需要遵循概念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基本原则,在强调中国经验和文化传统特殊性的同时,也应注重社会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共通性,以便让中国概念适用于解释更加广泛的国际政治现象和对外政策行为。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中华民族的伟大追求,它能够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创造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加强民族团结,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大大地丰富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观,发展和创新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个人收入分配、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等方面 ,提出了不少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20.
理论创新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精神动力。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用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开展理论创新,是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从理论创新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