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贵州》2005,(21):52
【案情介绍】邓某在逛街时被一疯狗追咬,不得已将路边刘某的房门踢开,冲进屋内躲藏。【法律分析】本案中,邓某为躲避狗咬而破门进入别人房间的行为,属于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紧急避险行为,不应负刑事责任。所谓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的目的在于,当两个合法权益相冲突,又只能保全其中之一的紧急状态下,法律允许为了保全较大的权益而牺牲较小的权益。虽然造成了较小权益的损害,但从整体上说,它是有益于社会善良风俗和良好秩序的行为,不仅不应承担刑事责任,而且应当受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公民同罪犯作斗争的两种有效手段。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正当防卫反映的是合法权益与不法侵害之间的矛盾,而紧急避险反映的是两个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正确区分和运用这两种法律手段,在现实法律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道荣 《廉政瞭望》2011,(24):57-57
地震来临时,只有7岁的查尔斯一个人呆在夏威夷的家里,父亲正在离家很远的另一个岛上参加马拉松训练。骤然而至的剧烈震动,让查尔斯陷入极度恐惧之中。但是,在学校学过紧急避险和逃生常识的查尔斯,在逃离房子时,还是飞快地将几件重要的物品,塞进了他的书包。  相似文献   

4.
在“好人被讹”以及“见死不救”现象频繁上演的社会背景下,《民法典》规定了“紧急救助行为”条款,救助人不再承担紧急救助行为中的重大过失责任。该条款亦被称为“好人法”,无疑是我国民事立法上的重大创新。但在尊重立法原意的同时,准确理解紧急救助行为的本质,客观地正视该条款本身现存的一些问题并予以妥善处理,努力找到救助人与受助人、第三人之间基于紧急救助行为产生的利益关系的平衡点,对统一该条款的法律适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启事     
《新长征》2008,(9):64-64
镇赉县政协部分委员反映,目前,我省的中小学还没有把防灾、减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应急避险教育课程纳入小学、初中必修课程,学校中大多数学生没有受到应急避险知识的教育。学生对应急避险知识的掌握是其遇险时能否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的基础,也是遇险后能否及时自救或互救的基础,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进行相关教育的义务,而学校开设这类课程更有较为优越的资源和条件。  相似文献   

6.
才英浩 《世纪桥》2012,(11):46-47
正当防卫是在公力救助不济的紧急情况下,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是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有效手段,准确界定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理清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及必要限度,对于保障广大公民充分行使权利,防止防卫行为被滥用.保护公民、国家权利、公共利益免受侵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防灾科技学院大学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弘扬防震减灾文化、普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掌握科学避险技能、熟悉减轻灾害损失的途径为重点,坚持"主动、科学、有效"的工作原则,通过重建设、抓培训、强素质、勇实践等活动,培养了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志愿者队伍。队伍自成立以来,扎实开展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技术训练,先后有140余人获得培训合格证书、24人获得灾后心理救援培训合格证书、74人获得初级  相似文献   

8.
邵建东 《唯实》2009,(3):63-63
“当大量未知的社会关系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时,法律的应对之道只有两种:将自己弃绝于新的社会荒野,或者,在不改变自身形象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将其涵摄于自己的规范之中。”我相信,刘小冰所著《国家紧急权力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所要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希望和要求: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国家紧急权力必须拥有大致相同的普世价值基础,必须强调这种权力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完整性。应该说,在该研究领域中,该书属于理论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9.
一、辩证认识企业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一)企业的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法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文明。既是执法人员对法律的维护与执行,又是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两者都有一个道德的遵循问题。德治与法治,在企业行为中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德治以舆论和自制力约束企业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0.
正人物档案李六亿,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控处主任。1月21日,李六亿带领团队驰援湖北,重点进行院感业务培训和督察指导;4月11日,她又连夜转战绥芬河,助力"国门保卫战"。"我真切感受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1月21日紧急驰援湖北,4月11日又奔赴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绥芬河开展工作,到5月12日绥芬河口岸境外输入病例"清零",李六亿已连续奋战100多天,"每天都像是在战场上"。  相似文献   

11.
面对社会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和政治危机等紧急现象,紧急行政权已经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紧急行政权是当代社会应对公共危机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紧急行政权的构建和运行客观上需要一个合理的机制。在这一机制的调整下,紧急行政权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瑞 《党建文汇》2007,(12):13-13
距离《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实施刚满一年,日前,商务部紧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零售企业促销工作的紧急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商业企业不组织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人身伤害、秩序混乱的限时限量促销,消除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人》2009,(2):41-41
2008年10月29日,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因涉嫌在酒楼猥亵一名为其指路的11岁少女而被网友在互联网上曝光。11月3日,交通运输部党组决定,免去酒后语言和行为失控、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影响的林嘉祥党内外职务。11月5日,公安机关认定,林嘉祥的行为属于在公共场所举止失当、行为不检,尚不构成猥亵儿童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4.
<正>去年12月19日,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三审,为鼓励与保护见义勇为行为,草案三审稿新增规定: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以前,在民法中,一般主张的是"过错责任"。这也造成了现实中,见义勇为者"救人未果反被追责"的诸多事例。此次将见义勇为免责纳入民法总则,体现了立法对见义勇为等紧急救助行为的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执政合法性与执政能力建设始终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变量。简言之,执政合法性属于公众价值评价系统,执政能力建设属于执政党自身行为范畴。任何一个政党执政都必须把公众的评价与自身的行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当前学术界虽然对此有所研究,然而对于合法性与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问题却鲜有论述,也缺乏深入地挖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执政合法性与执政能力建设的关  相似文献   

16.
陈露 《世纪桥》2014,(5):40-41
正确理解"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的含义,明确行政行为与刑事侦查行为的区别。人民警察法规定的留置盘问行为不是刑事诉讼法授权公安机关可以实施的刑事侦查措施。根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留置盘问行为在性质上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该行为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应加倍赔偿消费者并受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处罚:  相似文献   

18.
党员之声     
《党建文汇》2014,(6):16-16
表态更要表率——重庆荣昌县委组织部李喻同志说:在某项活动部署后,有的党员干部很快作出表态,“坚决执行”“抓紧抓实”……但在实际执行时,却不能作出表率,落实大打折扣。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如果只表态不表率,就是一种哗众取宠的作秀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倡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市场经济属于经济活动范畴,主要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驱动人们行为的至上力量是“物质利益”的原则,其运行机制的本质和核心是优胜劣汰、公平竞争、平等交易;而为人民服务则属于道德活动范畴,主要在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驱动人们行为的至上力量是无私奉献、先人后己的高尚精神力量。尽管两者存在差异,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两者却是一致的。它们一致性的表现在于: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1935年6月的一天,驻扎在方正县大罗勒密陈家亮子的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军部,突然接到紧急报告。一个气喘吁吁的人进了军部,忙不迭地说:"快去救人啊!救救李兆麟。"军长李延禄非常关切地说:"你别着急,有话慢慢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