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写了书的人,大抵都想让人看。即便是学术著作,能卖得好,作者断无不高兴的道理。不打算让人看的也有。比如某些领导,东借西抄弄两本自家署名的著作,只为装点一下门面;还有些学者,凑些文字拼成若干著作,只印两本,一本上报,一本自家留着,专为评职称用。说实在的,这样的人,其实多少有几分羞耻感,自家有病自家知,知道自己弄出来的是什么货色,不好意思去丢人现眼。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装门面的书,评职称的书,也有人能设法卖出去——谁不知  相似文献   

2.
自家建房,邻居来帮忙,本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可王义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王义林被前来帮工的邻居张祥告上了法庭,最终法院判决王义林赔偿邻居张祥人民币两万余元.而对此结果,王义林也只能接受.  相似文献   

3.
说实话,我平时不太爱看党报党刊。但《新湘评论》没有人推荐,我却非常喜欢看。是因为她把政治当作一种文化、一种智慧,让我了解了原来政治也可以表达得很精彩,很好看,感觉《湘江评论》还活着。《新湘评论》本来是一本纯政治理论的刊物,却做得颇有文化气息;她本来是一本纯党刊,  相似文献   

4.
一枝红杏     
论坛里某女痛诉自家男人不好,完了长叹:出墙的心都有了。底下立即有人跟帖:骑墙等红杏。可是我们都知道会叫的狗不咬人,大声叫嚣着要出墙和等红杏的人只怕都是有心无胆基本是最可靠的人,反而是那些看贴不回贴还若有所思微微一笑的人最需要警惕,红杏多半就是他们内心某个角落里无边的欲望所在。  相似文献   

5.
陈仲丹 《唯实》2013,(1):90-92
最近,一本原本是在学界流传的史学著作获得了各方面的关注。这本书就是19世纪的法国学者亚历克西·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3012年11月30日,新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座谈会上向专家们推荐:“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相似文献   

6.
收藏的悲哀     
《理论与当代》2013,(11):58-58
马未都在其著作《马未都说》(人民文学出版社)里指出,中国古代的椅子,全都让人正襟危坐。中国人讲究坐姿.坐如钟,站如松。低矮的西式椅子在中国古人看来,坐之不雅,瘫坐一团,不成体统。中国古人不是不知道舒服,而是不放弃尊严。  相似文献   

7.
陈晋 《新湘评论》2014,(23):42-45
毛泽东曾明确表示,“不太喜欢看”斯大林的著作,因为他总是“站在别人的头上发号施令。他的著作中都有这种气氛”。但有三本书例外,是他喜欢的,即《论列宁主义基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联共党史》)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由于斯大林与中国革命的关联实在紧密,恩怨复杂,毛泽东实际上读了不少他的著作,但下功夫琢磨的,也确实是这三本。  相似文献   

8.
偏见是锈蚀,让人永远打不开一个盒子。盒子里可能正装着人所需要的东西,如一本书、一味药或一把钥匙。偏见是一堵墙。执有偏见的人只看到墙,而不承认墙那边有土地、花朵以及河流。说:“墙上怎么会有花朵和河流。”更加固执己见。偏见是一种程序病毒,它删去某些文字或画面。执有偏见的人不承认“有”的存在,忽略了病毒的删除,好像我们不承认所厌恶的人有优点甚至美德。有吗?我们怎么看不到啊?不仅看不到他们的可嘉之处,也打不开观察的界面。偏见是药物的副作用。在一件复杂的事物运筹中,人会突然间发觉某人的某一个不高明的侧面。…  相似文献   

9.
图个气氛     
秦刚 《廉政瞭望》2011,(2):57-57
问了许多在外工作的人,回家过年的愿望基本可以归结为三样:眼睛一闭,一睁,到家了;眼睛一闭,一睁,睡自家床上;眼睛一闭,一睁,确认在自家床上,再接着闭。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一篇《在985高学历圈层相亲》的文章上了热搜.很多人通过这篇文章,才知道在高学历人群中,谈恋爱也有鄙视链,清华北大的看不起985,985看不上211,211的呢,又看不起普通一本. 这一现象很让那些非名校毕业生泛酸,称其为"学历版门当户对",纷纷批评这种婚恋观是用学历架起"生殖隔离",属于爱情买卖.  相似文献   

11.
建达 《党员特刊》2003,(1):43-43
据多家媒体报道,陕西延安“夫妻在家看黄碟事件”基本结束了。被关押的无辜公民获得了自由。这确实让人松了一口气。因为,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从情感上说,人们都不希望一位无辜的人受到不应有的惩罚,更不希望正在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不应有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看邻人火烧     
萨苏 《廉政瞭望》2014,(5):77-77
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说金圣叹有《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其中之一是隔江看邻人火烧。这种完全不符合社会道德的思维方式让一众学生目瞪口呆.看日本在大发展时代的种种纠结,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金先生这个古怪的爱好。  相似文献   

13.
郭庆晨 《党课》2008,(9):124-125
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刚刚打开国门,人们不免有些眼花缭乱,觉得外国的东西比中国强。所以,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出国机会的人,总会大包小裹地带回一些“洋货”。可回来一看,一些“洋货”上竟然印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哇!中国货!那时的国人对“made in China”见的还不多,还不敏感,不远千里万里,本想买点儿外国货,让亲戚朋友也见识见识,开个“洋荤”,没想到错把“中国造”误认成外国货,闹出了笑话。  相似文献   

14.
吴宝三 《奋斗》2007,(4):20-21
上世纪90年代初,《大森林文学》创刊,我负责编务。那几年刊物发行量上不去,各种费用不断上涨,刊物改由本系统自家印刷厂印刷,美其名曰“肥水不流外人田”。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语录》是毛泽东著作中名言警句的选编本,发行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圣经》)。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封面包装,又是红色领袖的经典言论,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称为“红宝书”。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无不知晓“红宝书”。那时,人们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红宝书”不可不带,连结婚送礼也必少不了一本“红宝书”。  相似文献   

16.
《天津支部生活》2008,(2):63-63
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英国箴言,让人一看就不禁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7.
胡一峰 《党的文献》2012,(1):123-125
1950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对知识分子“要让他们学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就是那些唯心论者,我们也有办法使他们不反对我们。他们讲上帝造人,我们讲从猿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论述“从猿到人”最重要的作品是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后曾掀起学习《作用》及相关著作的热潮,使“从猿到人”在中国得到深入而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在村里,年长一些的人说你像自家的大姐,年轻一些的人说你像自家的姨妈。可不是吗?看着你整天风风火火奔波在山路上的身影,谁都会以为你在忙自家的事情呢。可下寺村的村民都知道,你在为众乡亲们忙着。  相似文献   

19.
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无法想像在那荒唐岁月里,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荒唐事儿。最近,读了一本1970年《人民画报》的合订本,这本厚厚的发黄的册子上,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刊载了一些如神话般的新闻报道。那些在历史的长河里积淀了近40年的老新闻,现在读来,有如看荒诞的闹剧样,让人啼笑皆非,感到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3,(22):75-76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维新派代表人物,深度参与了中国从封建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他和康有为、严复等人的著作与思想,让中国思想界从原来一池死水似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