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造反派与女人的关系,似乎自然而然。阿Q做梦都在造反,因为在他概念里,造反的好处之一就是女人。阿Q一辈子没沾过女人,只在梦里,因为造反,结果不但有女人,还有挑选的余地哦。"赵司晨的妹  相似文献   

2.
刘诚龙 《唯实》2007,(8):191-191
阿Q一生最大的“文化活动”是画圆圈。阿Q稀里糊涂当上了造反派,将被押上刑场明正典刑,还有一个手续有待完成,就是签字画押,“因为他的手和笔相关,这回是初次”,所以阿Q“高度重视”,“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结果呢,“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往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原本是“正人”,对女人“怒目而视”,时常掷小石块“惩治”女人。可是,当他看到和尚对小尼姑动于动脚,心里却痒痒起来,也动手摸小尼姑,拧一把小尼姑。恼羞成怒的小尼姑骂他“断子绝孙”。阿Q忿忿不平,找出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理由:“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似乎前有车后有辙,动之有理。 阿Q染病变坏,贼心发作,显然“病”是从眼入的,进而由眼入心,产生了“和  相似文献   

4.
说“贵”姓     
两人打交道,不知姓名,于是握手寒喧,要问一声“贵姓”。这“贵”字是敬辞,并不是说姓有贵贱之分,但也有“并非如此”的时候。读鲁迅《阿Q正传》,在介绍阿Q的姓氏时,就写道:“有一回,他(阿Q)似乎是姓赵。赵太爷儿子进秀才,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这于他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其时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有些起敬了。”听赵而起敬,这“赵”姓自然是真正的“贵”姓了。读到后来,这印象越发被证实了:第二天,赵太爷一见阿Q便满脸怒气,甚至给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  相似文献   

5.
不要做看客     
吃过晚饭,坐到电视机前。电视里正在转播话剧《阿Q正传》。阿Q的悲剧,一幕一幕地在眼前演出。从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到恋爱的悲剧,又从中兴到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到最后的大团圆。阿Q的“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在我心中引起了深沉的感慨,这是不用说的了。而同样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加令人感慨的,却是那些站在一旁观看阿Q悲剧的看客。他们站在一旁看阿Q的被杀,或者高  相似文献   

6.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阿Q所喊出的这两句口号,既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对革命的追求。吴晗先生曾说,朱元璋革命就是为了要“过当皇帝的瘾”。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脚:“阿Q革命”者,“过革命的瘾”而已矣!虽然这一切不过是阿Q在土谷祠里的“南柯一梦”,而且很快他也就“大团圆”了,但是现实中此类思维  相似文献   

7.
刘诚龙 《唯实》2007,(9):191
阿Q一生最大的“文化活动“是画圆圈.阿Q稀里糊涂当上了造反派,将被押上刑场明正典刑,还有一个手续有待完成,就是签字画押,“因为他的手和笔相关,这回是初次“,所以阿Q“高度重视“,“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结果呢,“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往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相似文献   

8.
蒋逢轩 《奋斗》2001,(3):56-56
“阿Q精神”,差不多都知道。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世风那有目共睹、无睹也能意会的原因,导致的一些人心不顺气不畅,“阿Q精神”的上嘴率就尤其高了。在一些人心目中,仿佛阿Q精神就是自我安慰,自我平衡,自我解嘲的代名词。然,阿Q到底是什么精神?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中国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次,阿Q用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回答说:“和尚动得,我怎么动不得。”这句话,活脱脱地道出了阿Q的处世原则。本来,阿Q“动”得并非有理,但既然和尚先“动”了,那么他也就可以动一动,无理便成为有理,而且理直气壮。  相似文献   

10.
当官者应警惕更应杜绝“阿Q”式的心智模式,因为“阿Q”式的心智模式是多数为官者走向贪官之路的根源。心智模式是心理学术语,简单讲就是指人的心理定势或习惯,它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大。那么“阿Q”有怎样的心智模式呢?看过鲁迅先生《阿QA传》的人都知道,阿Q思考问题时,极力标榜自己是正人君子,自认为是维护中华文化的卫道士,对于剪辫子的“假洋鬼子”之流违背祖宗之行为是深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有过高度的评价.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到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1938年在一次关于保卫工作的讲话中,他谈起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都不好了;但李自成本人始终都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毛泽东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对创作反映  相似文献   

12.
提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但提起阿Q的逻辑,知道的人不一定很多.色迷心窍的阿Q调戏尼姑庵的小尼姑,在大街上伸手去摸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当遭到小尼姑拒绝时,阿Q一边扭着小尼姑的面颊,一边振振有词:"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阿Q的心目中,既然和尚能对小尼姑动手动脚,我阿Q就有理由对小尼姑摸摸捏捏.这就是阿Q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读不透的阿Q     
在我读过的书中,读的遍数最多而又始终感到读不透的就是《阿Q正传》。我第一次读《阿Q正传》是在淮安上师范学校的时候。那时只觉得阿Q这个人物苦得可怜又滑稽可笑。后来,看了相关的书籍,听鲁迅先生说,他写《阿Q正传》,“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见《致王乔南信》),而是在试着“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希望“在将来,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这样,我对阿Q的认识才深入了一层,不过越读越感到这个“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见《寄〈戏〉周刊编者信》),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那个历史大环境里的落后农民,是一个很难读透的人物,以后,也就没有再去细读他。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阿Q典型浅论     
阿Q是什么典型,阿Q“精神胜利法”的阶级属性及阿Q性格的悲剧与喜剧,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探讨不已。本文也想就此发表一些浅见,以便就教于广大读者。阿Q是个什么典型、阿O是个什么典型?从《阿Q正传,发表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依据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说:"阿O该是三十岁  相似文献   

15.
在《阿Q正传》的第八章,描写了一个有关“柿油党”的细节:“赵秀才本也想靠着寄存箱子的渊源,亲身去拜访举人老爷的,但因为有剪辫的危险,所以也中止了。他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而且托他给自己介绍介绍,去进自由党。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赵太爷因此也骤然大阔,  相似文献   

16.
新华 《党建文汇》2006,(12):32-32
2006年10月13日,巫邦志站在被告席上,面无表情。从这一天开始,他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因为法庭认定巫邦志受贿187.4万元,他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成了一名囚犯。而在此之前,他曾在一所监狱做过长达10年的监狱长。他治理过的川西监狱,最多时关押过9000名犯人,曾是四川改造罪犯的重要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当心"软肋"     
按说,他牛建宇作为一个局长,与两个无权无势且欲壑难填、无理取闹的女人对阵,应该是稳操胜算的,可结果认输的还是他牛建宇.何故?还不是因为他怕自己的那点儿丑事被与他有染的女人抖搂出去、张扬开来,毁了自己的名誉,丢了自己的脸面?在想告发又没有勇气、想摆脱又授人以柄的情况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敲诈.应该说,堂堂的局长所以被两个居心叵测的女人"拿下",终于走上了经济犯罪道路,不是因为他遇到的女人多么厉害,而恰恰是他自己的弱点暴露得太明显,被人家戳中了"软肋".  相似文献   

18.
谁不想当官?当年阿Q先生就曾想过,为此还做了个皇帝梦。时至今天,还是有人“官念”未改,官欲倒膨胀了很多,听说还有众人抢走官道之局面。  相似文献   

19.
愿与阿Q共勉     
“共勉”是个很礼貌的词儿,充满友善。意思是“咱们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精神品位。”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咱们大家”。有的人动辄就嘲讽张三是阿Q,讥刺李四是阿Q,唯独他自己没有一丝儿“阿Q精神”,简直是个大勇士、大君子。我看,大不可信。我在很多文章中颂扬过阿Q的功德,乃至认为他对很多中国人有救命之恩。比方说,当年闹“文革”,将好多人弄成“牛鬼蛇神”,天天斗你、打你、往死里折磨你,你若是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处处逞出“士可杀不可辱”的脾气,我看你只能撞墙、上吊、喝敌敌畏。幸…  相似文献   

20.
<正>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个"中国式过马路"的段子,"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于是,"中国式过马路"曾一度被诟病,不少网友在调侃的同时又生发出对交通、国民素质和法规意识问题的讨论。反思这种现象,有许多复杂的心理因素掺杂其中,分析其中常被忽略的"小节"问题,可以看出潜在和衍生的法治问题,万不可小视。从众心理。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形象,其中有不少段落写出了那时国人的从众心理,"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