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卧     
冬天最惬意的事,莫过于高卧。高卧者,舒适之睡也。能睡到上午九点钟阳光摸脸,乃至十点钟太阳打屁股,实在奢侈而美好。《晋书》里说陶渊明有微博式的文字云:"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陶老头的日子十足神仙,盖因无官一身轻。即使为官,陶县令也算一方小诸侯,县衙里谁也管不了,想睡就睡。等到辞官归田,村巷犬吠、竹梢鸡鸣,正好催眠,睡入深处就必然  相似文献   

2.
正来自湖北新洲的王秀梅进城打工10年,与患病的丈夫一直栖身在武汉某高校的一间闲置狭小的卫生间里。多年来,她同时打4份工,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先后把两个儿子送进了全国一流大学,目前都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王秀梅身材瘦小,59岁。丈夫身体一直不好。10年里,王秀梅每天凌晨5点多起床,先去附近KTV打扫卫生,7点钟帮人卖豆浆,8点钟赶到学校做保洁,午休时间到餐馆打杂,下午继续做保洁工,傍晚再到餐馆打杂直到深夜11点……生活不易,但两个儿子没让王秀梅白付  相似文献   

3.
“让我站满最后一班岗吧。耍半截儿墙,不到站下车,总觉得和当了逃兵一样,睡觉也睡不安稳。”平山县合河口乡里大河教学点教师白四马上就退休了,中心校长杨彦林弩虑到他的家庭和他腰疼、腿疼的老毛病,打算今年秋季学期不再给他安排课了。  相似文献   

4.
原野 《廉政瞭望》2010,(17):68-68
居而有居,比出而有车更必要。人和多数动物一样,离不开睡眠。动物里只听说金枪鱼不睡,终生游来游去,后来被关进罐头中。人睡觉要睡在一个东西里,即放床的地方。安全,可做梦及说梦话,这是房。  相似文献   

5.
刘向平 《实践》2020,(3):34-35
闺女走了,72岁的老母亲怎么也不信,每晚10点钟,她仍像往常一样等着闺女的电话,这是几十年来母女雷打不动的约定。妈妈走了,19岁的女儿每天穿着妈妈临走时穿的那件羽绒服,等她回来谈心。妈妈不回,她不睡,这是十几年来母女从未改变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明末“后七子”之一的宗臣在《报刘一丈书》中勾勒出了一幅送礼跑官者的生动图画:跑官者要炼就软磨硬泡的功夫。第一次权贵不肯见,就站在仆人睡的马厩里“死”等,虽恶臭难闻也要站上几点钟。第二天大早洗涮得干干净净跑到权贵门外“立候”。跑官者要有吹牛拍马、八面玲珑的媚劲。待到权贵“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送上厚礼,权贵推辞,就“跪而固请”,再辞则再“固请”。一旦收下礼,仿佛找到再生父母,“又再拜”,连续“五六揖”。现实生活不乏这种跑官送礼的小丑,其手段、泡功、媚态比起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巴结领导,有的拉拢秘书,有…  相似文献   

7.
五月的高原春寒料峭,虽然太阳从天边探出了头,但仍让人感到寒气袭人。 依姆不到6点钟就起床了,生好火,将水壶放存钢炉上,她就出门挤牛奶了。她家有40头牦牛,其中15头产奶。随后,丈夫洛甲和3岁的女儿麦多也起来帮忙。洛甲帮着将小木桶眼的牛奶提进帐篷,倒进特制的有盖翅料桶里。8点刚过,挤奶结束。洛甲将牛群赶到帐篷对而的山坡上。依姆则进帐篷将小部分牛奶烧成奶茶,一家人开始早餐。  相似文献   

8.
一个冬日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孟繁宏老人就站在了石景山区法海寺山的山坡上。他不停地跺脚、搓手、来回走动,但眼睛却始终盯着对面的早市。他听老伙计说,早市里有一个团伙,向老年人推销产品,并强买强卖。孟繁宏决定用自己手中的DV“抓到”证据……9点钟左右,推销团伙终于出现了。  相似文献   

9.
在南开区文化馆四楼一间斗室里,一桌—椅一沙发,—个面目清瘦的男子正在伏案疾书,他叫娄杨。《南开文艺》就出自这里,而杂志的主编、责编、校对、发行都由娄杨一人担任。这么大的工作量,不知道他是怎么完成的,只知道他经常工作到深夜,忙起来只睡四五个小时,顾不上吃饭是常有的事。好在他躺下就能睡,晚上加班到深夜,他索性连家都不回,就睡在那个伸不开腿、翻不了身的破沙发上。而付出的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文学的挚爱。好在他有—位通情达理的贤内助,经常会为他送来换洗的衣服和热乎可口的饭菜。有时候他妻子经常会笑称自己“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也正是这种不回家的精神,让这一个人的编辑部,在2000年创办出天津市唯——本纯文学双月刊,使《南开文艺》成为不仅在南开区,而且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杂志。  相似文献   

10.
跳出米缸     
秦极 《当代工人》2011,(17):25-25
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在农家仑库觅食的老鼠,意外掉进一个装了一半米的缸里。老鼠并没有害怕,它先是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接下来便是一通猛吃。然后倒头便睡。就这样,老鼠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在无忧无虑中一天天消逝。老鼠偶尔也为是否跳出米缸进行痛苦的思想斗争,但终究未能摆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1...  相似文献   

11.
陈正万 《学习月刊》2010,(18):113-113
茶圣陆羽《茶经》上列举的二十四种饮茶器皿,有金、银、玉、陶、瓷等多种质地,大小、造型、雕镂、图案、文字等方面也各有讲究。《红楼梦》里妙玉似乎也很有陆羽的见识,她收藏的茶具非常高档名贵,足以让读者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2.
在全省开展的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我到海西州都兰县热水乡任督导组副组长兼赛什堂村指导组组长。两个月里,我们自带行李和餐费,睡农家炕、吃农家饭、解农家难,也交了不少热诚纯朴的农家朋友。  相似文献   

13.
2012年8月30日,上午10点钟刚过,渝北区行政审批大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进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他右手拿着一沓资料,左手夹着一个黑色手包,环视大厅一周后,径直来到民政窗口前。  相似文献   

14.
2014年8月1日晚上7点钟。石柱县龙沙镇大沙社区。50多岁的眭庭学准时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联播》。老伴陈仪梅从冰箱里抱出一个西瓜,喊儿子切开,为大家解暑。窗外是平坦的马路,路对面是几亩园地。  相似文献   

15.
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安先生就“上班”了。他的工作地点就在距白宫约两百米远的街道边。安先生的货摊是向市政当局申请来的。在华盛顿、纽约等美国许多城市的一些重要景点周围和主要街道上.市政当局都会规划出一些露天的摊点让民众申请,甚至在白宫和国会等国家机关周围,也有数十个这样的摊点。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换床     
1949隼3目,毛泽东离开西柏坡,率中央机夫进驻北平。当第一次走进香山双清别墅住的卧室的,毛泽东便对身边工作人员发了一通脾气.原采,毛泽东对摆拉在卧室的那张弹簧床很是恼火,声音很高地对工作人员说:“为什么要给我买这样的床?这床比不板床得多花等少钱?为什么昨天能睡木板床,今天就不能睡了?我睡木板床已经习惯了,觉得睡木板床就很好,我不喜欢这个床。”他指示卫士赶紧撤走弹簧床,并且说:“我还是睡木板床舒服。”真实,这间卧室的摆放十分简单,除了几张凳子、一张书桌、一张床外并无多余东西,室内唯一显得豪华气派的家…  相似文献   

17.
琴台 《党课》2011,(14):80-81
家人住院,同病房有个乡下来的年轻人,右手的手指除了大拇指外全部截掉了,为了还原手上的皮肤,医生将他的右手缝到肚皮上,说要养护一段时间。陪这个年轻人来住院的是他的妻子和父亲。每天晚上,年轻人和妻子挤在窄小的病床上休息,而他那黑瘦苍老的父亲,就垫几块泡沫板睡在大厅的走廊里。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中国留学苏联学生代表时曾亲切地把青年人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并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邓小平同志寄予青年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北大校园时指出“世界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青年学生被寄予的厚望。而在当今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既面临美好的机遇又将受到严峻挑战,是复杂的一代,也是幸运的一代。  相似文献   

19.
刘墉 《廉政瞭望》2010,(8):45-45
有一阵子我在台北的办公室非常忙,经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钟。有一天晚上将近八点了,我发现有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似乎可以合作,就叫助理拨电话过去。  相似文献   

20.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12,(24):18-20
早上9点多,一个电话把李昭吵醒。“游行了,一起去吧。”朋友在电话里说。挂了电话.李昭没动,“睡起来再说吧”。不过按照习惯,他刷了微博,看到同事上传了一张照片,就在公司门口,几个同事拉着游行用的横幅合影。李昭一下子从困意中清醒过来:好家伙,越来越有形式规模了。这必须得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