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廉政瞭望》2013,(18):58-59
8月,四川广元一名官员被老人抱腿诉苦,摄影师的镜头里,官员在微笑。随后.该官员解释,照片只是瞬间表情,其实当时自己随即扶起了老人。湖北武汉一名官员在处理事故时,也被捕捉到微笑画面。他回应说:“我一直是这个表情。说我笑,我也没办法。”“拍新闻照难,给官员拍照更难。”这是10余年为官员拍照的摄影记者高一鸣的感叹。高一鸣是福建某市党报摄影部主任,在他看来,拍好领导无技巧,关键在于“讲政治”。  相似文献   

2.
有道是“沉默是金”。在谈话之前。我先得谈怎么不说.因为祸从口出。 举个最近的例子吧。上个月台湾有位官员在被质询的时候说错了话,被K(打)得满头包。事情是这样的,台湾南部连日豪雨,造成淹水,有人质询“农委会”的官员该怎么帮助受损的农民,那位官员回答:“根据我们的统计,云林、  相似文献   

3.
政风与民风     
《宋稗类钞》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范廷贵的官员提兵过金陵时,驻守金陵的张忠定问道:“你一路上经过许多地方,可曾看到好的官员?”范廷贵答道:“昨过袁州萍乡县,该县县令张希颜我虽不认识,但我琢磨这个人是个好官员。”张忠定说:“何以见得?”范廷贵答:“自入萍乡县境,驿传桥道都很完备,设备很新。田亩已开垦,野无惰农。  相似文献   

4.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4,(17):13-13
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我密集地见了十多名官员,外省为主。这些官员均是“80后”,年纪最小者也有3l岁了,他们均是在大学毕业后就通过公考进入官场,算得上是当初标准的“三门干部”。经过十年左右的官场生涯,他们基本上有几个其同点:  相似文献   

5.
偷拍者为什么喜欢在官员身上下功夫呢?就其动机而言。大多不是好奇于官员本人的隐私,也无意于公务秘密或人事斗争,而是官员手中的权力!偷拍者的逻辑往往是: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官员私下总会有不可靠人的秘密,通过偷拍,肯定会抓住这些官员的“小辫子”,然后,当事官员手中的权力就可以为“我”所用了。  相似文献   

6.
据报载,福建一农民捡到了一张名为林阿香的身份证,然后想办法搞到一份官员名单,再到银行开设账号,然后以“三陪小姐”口吻给官员写信要钱:“您曾跟我说过,遇到困难时会帮我的。希望您收到信后五天内,往下面这个账号汇3000元钱来。如果这么一个小小要求您都做不到,我是什么事都可能去做的。”结果是有148个官员上钧,陆续汇来的钞票达37万元多!  相似文献   

7.
幽默二则     
幽默二则一、拒贿(外国幽默)有一个承包商用一辆轻型小汽车向一位政府官员行贿。官员说:“尊敬的先生,按通常的行为准则和我本人的基本荣誉感,都不允许我接受这样的礼物。”“好极了!”承包商说。“那么我就以10美元的低价格把这辆车卖给您,可以吗?”官员沉思了...  相似文献   

8.
《廉政瞭望》2012,(2):14-16
2011-2012年,是中共各级党委的换届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官员,在此次换届中崭露头角。截至2011年底,已经完成换届的14个省区中,“60后”常委达到56名。 目前,中国的干部梯队形成了“5678”格局——中央领导层中,多位“50后”官员进入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省部级官员中,“60后”已经集结;“70后”则逐渐成为厅局级官员的主体;“80后”已开始充实县处级官员队伍。“5678”格局为我国的干部队伍逐步实现有序更替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被问责官员悄然复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屡屡引发舆论大哗。随着问责制的强化,这种现象会不会骤然增多?我从网上点“问责”、“复出”,仅在今年的几个月内.便引出了一大串实例——  相似文献   

10.
天花板本是个很普通的词,但是在官场上就不一样了,那些晋升无望的官员被称为“天花板官员”,就是上面顶到头了。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官员达到一定级别后,晋升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上遇到自身仕途的“天花板”。  相似文献   

11.
近年学术腐败相当严重,已经扩散到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关。因此,不得不研制一些“防腐”药。而我认为,在研制此类“药物”时,有一剂药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防止官员“趟浑水”,其中之一就是限制官员“攻博”。  相似文献   

12.
吴春岩 《世纪桥》2008,(3):39-40
“高薪养廉”并未从人的内在道德体系中遏止了腐败,反而陷入了越“养”越“腐”的怪圈。只有从内在的道德体系中,提升官员的道德认知、坚定官员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才是从根本上陷“腐败”于绝境。为此,我们应该从社会道德氛围及官员的伦理道德培训两个方去面着力重构官员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3.
<正>据媒体披露,海南省文昌市原副市长符涛生因受贿罪落马。他曾声称:“开发商们个个腰缠万贯,个个是款爷。这些工程是我帮他们拿到的,他们发财吃肉时,我跟着喝些汤也在情理之中。”“吃肉喝汤论”,显示的是极不平衡的攀比和失落心理。对官员而言,手握重权却不能发财致富,这种心理落差往往使一些官员坠入腐败深渊。对这些官员而言,在重大项目上“点个头”“签个字”,也许就能带给企业巨大的利益空间,诱惑面前,官员与企业之间进行权钱交易就“顺理成章”了。“开发商吃肉,我跟着喝汤”,实质是权力观的扭曲,暴露的是原则的丧失和边界的混淆,把自己  相似文献   

14.
面孔     
《廉政瞭望》2012,(5):8-8
汪业元:纪委书记“公开承诺” 湖南张家界市纪委书记汪业元日前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办公地点、电子邮箱、认证微博,并承诺自己会亲自认真处理每一个群众的来电和来信。有人赞他“迈出了官员公开的第一步”,有人质疑他“为了上位不惜作秀”。对此,汪业元表示:“我不是官员中的‘异类’。保证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也不是官员的‘另类’之举。”  相似文献   

15.
郭庆晨 《党课》2011,(13):125-126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可以说是我所知道的评判官员政绩优劣的最为经典的概括了。说起来,道理也很简单:官员在位的时候,有权有势,有上司保着,有下属护着,寻常百姓的命运都捏在他的手里,所以没人敢说“不”字。  相似文献   

16.
清水为礼     
有一位官员,春节去乡下拜望恩师,以两瓶名酒和一些营养品为礼。师生相谈甚欢,临别时,官员又悄悄留下一个礼包,不料被恩师发现。恩师说:“你出手如此阔绰,老朽很担忧啊。”“请老师放心,我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官员回答。恩师把两个玻璃瓶子递给官员说:“我送你两瓶清澈的井水,你有空读读《孔子论水》和《隋书·赵轨传》吧,我意自明。”  相似文献   

17.
关于喧嚣一时的因“宜黄拆迁案”8名官员被问责,而引起的“当官有风险,从政须谨慎”的讨论,这几天在我脑海里又泛起了些许浪花。  相似文献   

18.
大雨 《求贤》2010,(8):52-52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形成了固定的“宣传思维”。“你是不是党员?”“你是哪个单位的?”“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否则我可以不接待!”……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心里,所谓的新闻报道必须是正面宣传。  相似文献   

19.
市长是个掏烟工文/金河“请原谅,市长掏烟囱去了,由我来接待中国朋友们。”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政厅的会客室坐下来,副市长招呼着来访的我们。我猜想,德国的各级官员大概要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像我国五六十年代提倡的那样。但随着交谈的深入,我才恍然大悟,我的猜测乃...  相似文献   

20.
王威 《廉政瞭望》2009,(1):42-42
一个官员因在公开场合吸天价烟遭媒体“盯梢”后,其他官员便马上“引以为戒”,随即收敛其腐败锋芒。对这些主动收敛其奢靡锋芒的官员而言,倒下去的那个官员,更像是一棵为众官员望风报信的“消息树”,他令这些平日里奢靡成性的官员赶忙伏下身来,顺势躲过了一波反腐火力的扫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