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衫李浬     
陈元 《当代党员》2009,(9):54-55
7月11日,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一位身在拉萨机场的年轻学者闻讯后失声痛哭。这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名叫李浬,他因执著追寻国学的真谛而与季羡林有一段传奇般的忘年交……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语境日渐强势的现实下,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个性,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已成为相当严肃、现实的一个课题。3年前,继国学大师季羡林、启功等著名文化名人在京发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吁书》,呼吁对包括我省皮影、傩戏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紧急抢救后,近日又有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吁。民间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民俗风情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巴蜀文化作为长江上游历史最为久远、品类最为齐全、形态最为繁复的一支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目前面临着家底…  相似文献   

3.
人物     
任继愈 季羡林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先后辞世。  相似文献   

4.
读书     
季羡林新作感悟 人生今年8月,季羡林先生将迎来他的95岁寿诞,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季羡林的新作《我的人生感悟》,收录了他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的散文.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一向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其主要是研究东方文化和印度学的。不管怎样,这样一位著述颇丰、经历坎坷的文化学者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季羡林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指出,从人类全部历史上来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季羡林先生何以如此自信呢?笔者试图从三个角度分析及证明这一预见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大师抄书     
正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先生在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叫王民的学生来向他借一本关于语言学方面的古籍。这让季羡林犯了难。因为王民要借的,是一本极其珍贵的孤本。其实王民心里也一直在犯嘀咕,不知道老师肯不肯把书借给他。先生稍作迟疑,然后对王民说:"你过一个礼拜再来取吧。"王民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只能遵命而行了。一个星期后,王民如约来到季羡林办公室。季羡林把"书"递过来  相似文献   

7.
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研究课题。作为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耄耋老人,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著,季羡林研究所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一本承载着学者的探究与思索、睿智与明悟的图书。在书中,季羡林先生以自己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了九十余年人生历程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我们选取“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篇刊发,供读者玩味赏读。  相似文献   

8.
2006年2月24日,我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张中行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7岁。张中行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等被尊为“未名四老”。也有人把他与季羡林、钱钟书、施蜇存并列,称之为当今中国的四位“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08,(5):43-43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可以窥见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有一个叫陶汉清的学生来办公室找他,想借一本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将是不小的损失。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又不忍拒绝,便对他说:"这本书我还在看,下周借给你行吗?"陶汉清高兴地离开了。一个星期后,陶汉清如约来到季羡林的办公室。当  相似文献   

11.
尊重的姿势     
张海迪 《党的建设》2009,(10):51-51
尊重别人有不同的姿势。堪称"国宝级"的一代大师季羡林,从不倚老卖老。每有客人前采拜访,他都早早地衣冠整齐地在书案前坐好,昂首挺胸,下巴微微内收,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在他看来,挺胸端坐,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在客人离开时,他一定送出门外,道别再见。1995年的一天,白岩松为季羡林做"学者访谈录"。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与胡乔木相识于清华大学读书期间。1930年夏.季羡林与胡乔木同时考入清华大学。当时,胡乔木考取的是物理系。因其喜欢文科,入学后随即转进了少时就钟爱的历史系。18岁的胡乔木是清华园内的活跃人物。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名为“胡鼎新”的胡乔木,因参与并领导北平学生进行游行示威,上了北平市警察局的黑名单。  相似文献   

13.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少的人认为“中国再无国学大师”。但季老生前却不承认自己是“大师”,而称赞饶宗颐为“大师”。他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是饶宗颐。”季老与饶宗颐相识数十年,两人在语言学、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颇有交集,惺惺相惜,“北季南饶”成为学界佳话。  相似文献   

14.
我怀着既激动又沉重、既惋惜又不平的心情,读完了季羡林著的《牛棚杂忆》一书。该书实录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场劫难,其思想之坦诚。胸怀之豁达、感受之深切,令人开阔视野,引发思考,从中得到教益。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有以下三点:一是隐隐切肤之痛。“文革”开始时,季羡林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尽管他“头上没有辫子;屁股上没有尾巴”,但由于他“跳”出来反对那个北大的“老佛爷”,结果被打人f十八层地狱,受尽精神上肉体上的折磨和摧残,甚至想“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处阴阳之界时,是一场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15.
黄冠张慧在学林版第754期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吐火罗文是一种已经消失的古代中亚语言,全世界懂这种语言的不超过30人,而季羡林先生便是一位重要的传承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季羡林留学德国,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最难熬的岁月当数动乱初期。百般凌辱之下,他决定自绝于人民。在不堪回首的心酸中,季羡林还忘不了幽上一默,不过此时的幽默  相似文献   

17.
“一案到底”教学法因其时代性、生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和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显著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一案”的选取、改编呈现作为“一案到底”教学法的重要一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存在教师选取“一案”的途径有限、教师改编“一案”的能力不足、教师呈现“一案”的方式单一等问题。本文将从拓宽教师选取“一案”的途径、提高教师改编“一案”的能力、优化教师呈现“一案”的方式三个方面,以期能够为“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案例选编和呈现环节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内心和谐”的思想,是在温家宝总理与季羡林的亲切交谈中,季羡林提出的内涵深邃、意义重大的新思想。为了深入学习领“会人内心和谐”的新思想,特把三位对话中精彩部分摘录于此。“季老,我看你来了。”2006年8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病房,就紧紧握住季羡林先生的手说:“今天是您95岁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贺。”温家宝送来一盆枝繁叶茂的君子兰,向这位学贯中西、笔耘一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敬意。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东方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  相似文献   

19.
2006年8月6日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95岁生日,温家宝总理亲自来到301医院,为季老祝寿。  相似文献   

20.
《学习导报》2010,(17):1-1
近年来,随着钱学森、季羡林、吴冠中、钱伟长等科学、文化大师驾鹤西去,一种“大师焦虑症”弥漫中国。人们追问,为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复兴的时代里,能够与前辈比肩而立的新一代大师却千呼万唤出不来?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