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炎  杨环 《廉政瞭望》2010,(2):16-17
酒,并非人人都喜好。数千年来,有人视酒为福浆,不可一日无酒;有人视酒为祸水,宁可终生远离。爱酒的人,对它赞美备至,把它比作“玉液”、“甘露”,称之为“太平君子”、“天禄大夫”,不可须臾离之。恶酒的人认为,酒是致疾败行、  相似文献   

2.
德性 德行 德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民风就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正如孔子对季康子说的那样:“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官吏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崩溃。这是一条铁的规律。对共产党人、党的各级干部来讲,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是必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要有德性。德性是个体在道德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特征和品格,具有稳定一贯的特点。德性与人格密不可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用金子比喻人格,认为纯度越高、品位也就越高。这个“纯”,主要是德性之纯。是否有一用权为民的服务之心和淡泊名利…  相似文献   

3.
时下,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看干部,主要看大节,看主流,看其政治态度,荼实绩如何。至于小节、支流,语如生活作风方面的毛病,只要没有造成重大影响,则无须求全责备。乍一听,仿有道理,细思量,有失偏颇。联想到此前一度“炒作能人”,大肆宣染  相似文献   

4.
德性,是人节制自己本性的欲望,把天然的情感自觉地扩展到社会,建立一个真正富有人性的世界的道德人格。它是人的一种自觉自由的智慧实践。之所以称其为“智慧”,是因为德性与人生成功息息相关。两千年来,我国古代一直把德性作为导引人生成功、升华人生境界的理想阶梯。小德引导小成功,大德则导引大成功。学校德育工作只有把道德、人格培养与人生成功策略相结合,把德性植人生命,才能真正展现德育的魅力,塑造高贵的人性,造就孩子光辉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盈满也,盛也。传统“持盈论”渊源流长,如《周 易》言“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范蠡言“国家之事有持盈”,老子言“保此道者不欲盈”,孔子言“持满有道乎”,管子言“持满者与天”、“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仍至王船山的“盈而后奋”和曾国藩的  相似文献   

6.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归根结底是要推进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基础。推进理想人格的塑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要把理想体现为人格,必须把理想转化为信念,即一种信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一个重要前提。塑造理想人格,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这一过程即“化理论为德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宪政的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维雁 《探索》2002,2(2):42-46
宪政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对人的不完善性假定是宪政的伦理预设。同时,宪政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道德,具体包括十项准则,即存在宪法、确立人民主权原则、实行代议制民主、确立法治原则、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政府有限、以保障人权为目标、权力制约、建立违宪审查制、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这十项准则是判断宪政自身合法性的依据,而具有合法性的宪政又成为宪政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制度及公民行为的合法性的供给者。  相似文献   

8.
党性、德性与人性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党性的建构基础是德性,而德性的立论要件是人性。党性、德性与人性的互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又直观地体现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逻辑关联性。这种逻辑关联性的基本要义是:要以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表征党性建设中的“讲党性”,要以人性建设中的“作表率”引领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  相似文献   

9.
党性、德性与人性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党性的建构基础是德性,而德性的立论要件是人性。党性、德性与人性的互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又直观地体现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逻辑关联性。这种逻辑关联性的基本要义是:要以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表征党性建设中的“讲党性”,要以人性建设中的“作表率”引领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  相似文献   

10.
汉娜·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具有创造性、展示性、沟通性三种价值取向,包含前提、过程与结果这三大功能构成,而自主、自制、理性、协商、信任、负责与宽容这些公民德性则贯穿于行动的三大功能构成始终.汉娜·阿伦特的“行动”理论极力强调公民德性对治疗现代社会弊病的重大意义,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幸福自古以来就有多种理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幸福观是古希腊哲学中最系统最完善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他看来,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终板的、自足的,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幸福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此外幸福也需要外在善的辅佐和合乎中道行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写好一个“人”字,只需两笔;做好一个人,却需要一生。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人生至善,就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热爱。悲观者抱怨风,乐观者希望风向改变,现实者则调整风帆。爱是自然流溢出来的奉献。有时候,流泪也是一种潇洒,全力承受痛苦,再全力去解决痛苦,乃是人生快乐与超脱的秘诀。真诚不一定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一定不要恭唯别人的缺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弱者是在眼泪的陪伴下沉浮际遇,强者是在拼搏中把痛苦变为欢乐。宠辱不惊,见看庭前花开花落…  相似文献   

13.
从孔、孟的德性说看儒家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新视野》2000,(1):57-60
一时代在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现在 ,我们正处在“现代化”的时代 ,所从事的是“现代化”的事业。那么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学说对于现代社会和21世纪的人类会有什么意义呢?这正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 ,而那些持历史“进步”观点的人 ,可能会对此提出种种批评和责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21世纪人类将面临种种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冲突。这个问题在本世纪后半期 ,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 ,以人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和形式表现出来 ,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全球性的问题 ,而不是哪个地区、哪个国家的局部问题。很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德性的根据、德性认知的方法,实现德性的途径几个方面,简要阐释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典型地体现了在解决道德问题上的知识论思路。从当代呼吁世界伦理的背景来看,人类若想建立最基本的为所有人都能认同的普遍的伦理行为规范,最有效的是通过理性考量的途径来实现。这一思想为认识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当代社会的伦理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的形上学,《中庸》通过“天命之谓性”与“修道之谓教”,使天道性命得以贯通。通过“成已”与“成物”,把内圣与外王融为一体,实现了内在德性的开显。通过“诚则明”与“明则诚”,使内在德性与外在知识得以融贯。最后实现了内圣与外王、形上与形下的浑融为一,建立了上下内外融为一体的立体思维架构。  相似文献   

16.
黄晓利  赵微 《世纪桥》2008,(2):71-71,75
儒学在探索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时,运用了独特的德性视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儒家德性经济思想,具体表现为四个特征:富民重农的生产观为社会经济发展之根本、诚实守信的交换观为经济行为之准则、均无贫的分配观为社会发展之主题、崇尚勤俭的消费观为民族美德之要义,这些都对当今中国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官德是传统持盈论中一份有价值的政治道德理想。贯乎传统官德的主旋律是内圣外王、是持盈保泰。“天道—义务—德性之中”的持盈架构维系住传统官德中的持盈意识,官德,已经在存在论意义上,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但是这一官德持盈观究竟何以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孙国际 《党课》2011,(20):74-75
这是一个已成为故事的事。在经历了长久的风雨洗礼,甚至是无数次地震袭击之后,这座默默矗立的旅游城市中唯有市政大厅的建筑依然显示着它那长久的风光巍然耸立,甚至连条细微的裂纹都难觅踪影。后来,有人鉴于该地多地震,觉得有必要对该楼进行一下维修。可要动用市政经费,  相似文献   

19.
从客观现实来看 ,市场经济过分强化了人的经济和知识的意识 ,忽略淡化道德等其他意识和责任 ,其最大的盲点不是造就了知识上的无知 ,而是造就做人上的无知。市场道德的完善 ,要靠人来完成 ,只有把道德还原为人的道德品性、道德意志、道德责任、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 ,把道德变为自觉的德性人格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的宏伟目标 ,从而影响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 ,既由经济决定 ,同样也受到现存人文所包含的情、理、法决定。情、理、法是德性人格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现实维度 ,它们既…  相似文献   

20.
论权力的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权力的德性,即权力的善恶问题一度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学界更多的是关注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到为什么的问题。事实上,权力是善还是恶,要看权力的工具性与价值性所呈现的样态,当权力的工具性趋向价值性并与之保持一致时,权力表现为善;当权力的工具性背离了价值性,或者价值性不能驾御其工具性时,权力则表现为恶。权力善、恶的判断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权力为了谁的问题,这才是我们的依归所在。权力的工具性以及价值性都应最终从属于一个最根本的终极属性——人民性。从道德视阈研究权力,就是要挖掘权力的这种德性,使权力不仅不能成为任人操纵的工具,它更应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