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文旗 《前沿》2013,(14):40-44
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人总是在寻追永恒、本原、真理、家园。这种寻追情态我们称为求“道”。中国哲学显示出:“道”在自然显现(道家),“道”在“我”“心”的敞开(儒家),“道”在自如其是(禅宗)。西方哲学显示出:“道”在上帝(本体论阶段),“道”在科学(认识论阶段),“道”在“言说”(语言存在论阶段)。“言说”指引“道”,“言说”通达“道”,“言说”构建“道”。“言说”其实就是“道”。  相似文献   

2.
王毅 《今日上海》2008,(11):54-55
“设计”的含义十分丰富。中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诠释道:“设”乃“陈设”,“计”乃“会”。在现代汉语中,“设计”一词的主要含义是“设想”、“构思”、“计划”等。在英语中,“design”也是“意图”、“计划”、“目的”之意。  相似文献   

3.
向明瑞 《前沿》2008,(8):42-45
韩非子在改造、吸收春秋战国道家、黄老学派“道”论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形上学理论——道理论,为其“法治”思想获得了终极性说明和支撑。在道理论中,“道”具有既“不可感知”又“可感知”的二重性,“理”是可以感知的,“理”是“道”在万物上的具体化。“道”与“理”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大一与小一的关系。遵循“道理”,取得做事最大成功的关键是治身,其途径是处“虚静”,以求积聚“精气”保存聪明智能,实现“无不克”的目标。而要在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下,运用好“法术势”治国,必须注重“朴实”、“参验”、“端直”、“适度”、“体道”、“慎刑”、“无暴政”、“无侵略”等原则,才可以达到治道、治身与治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3月4日,陈水扁在参加“台独”组织“FAPA”的活动时,提出了“四要一没有”。岛内外舆论认为,“四要一没有”只是再次证实了他的“台独”本性,他又在“台独”路上迈出极其危险的一步。“四不一没有”下的“台独”在“台独”问题上,陈水扁有过“两极化”表演,以“四不一没有”为主题的“不搞台独版”是他的主要伪装,“四要一没有”是“台独”的真实表现。  相似文献   

5.
试析国内“权利泛化”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年来的民事诉讼中 ,陆续出现了诸如“亲吻权”、“初夜权”、“小便权”、“良好心情权”、“祭奠权”、“悼念权”、“安宁权”、“同居权”、“容貌权”、“养狗权”、“相思权”、“视觉卫生权”、“眺望权”等等名词。这些既在国内现行法律规范中检索不到 ,而且在法学理论界也属鲜为人知的名词 ,却成为一些当事人在诉讼中请求法院维护的“权利”。此现象学者们称之为“权利泛化”。  相似文献   

6.
王乾荣 《人民公安》2012,(19):56-57
“安”非天然因“暴”在所谓“公安”.即“公共安全”.也即社会秩序、公共财产、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保护。任何国家均有公安机构及人员,咱们叫“公安局”和“民警”,更多国家包括旧中国,称“警察局”和“警察”。,“警局”、“警察”、“警探”,不怎么悦耳——常听老太太吓唬顽皮孙子时说,“再闹,叫警察来抓你!”这当然是对旧警员的坏印象.也是对新警察的误读。咱们在“警察”前缀以“人民”,叫“人民警察”,简称“民警”,“人民警察为人民”.感觉亲多啦。  相似文献   

7.
认知模式的差异对“上”“下”二词使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下”二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对称使用格局和具体用法的差异可以从认知模式的角度来解释。认知模式的差异在“上”“下”二词中体现为认知角度和认知维度的差异,“接触与离析”,“二维”与“三维”使得二词在认知难度上形成差异,“上”的认知难度低于“下”,故使用情况强于“下”。  相似文献   

8.
宁化“燕”     
“燕”,是客家祖地宁化民间传统酒宴“八大碗”菜肴中的第三碗菜,特别受人亲睐,其味鲜甜脆嫩,开胃可口。“燕”其名高雅,在宁化民间亦称“太平燕”。追根溯源,“燕”与“宴”同音,古书里有时通用。“宴”在《辞海》中有“逸”、“乐”、“宴会”三种意思。第三种“宴会”(即以酒肉款待宾客)的意思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事。“燕”既有“宴会”  相似文献   

9.
陈江玲 《岭南学刊》2004,3(6):37-40
在“一国两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全面把握“一国两制”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要认识到“一个国家”是“一国两制”的核心,“两制”是在“一国”的前提下的“两制”,“港人治港”是爱国爱港者治港,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  相似文献   

10.
刘思 《中州统战》2001,(4):32-32
秦牧在《语林采英》那本书里,谈到“委婉语词和隐语”,说在英语中,“死”的委婉说法有 102种,汉语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前前后后加起来,恐怕也有好几十种”。他列举了“大行”、“晏驾”、“崩”、“升遐”、“薨”以及“夭”、“殇”、“长眠”、“弃世”、“逝世”、“作古”、“归西”、“撒手人寰”、“与世长辞”直至“不在了”、“过去了”、“翘辫子”……他却忘了说那最为“委婉”的说法:“见马克思”——这“见马克思”,肯定是英语中所没有的,古汉语当然也没有,在现代汉语中流行开来,也不过五六十年,但在中国却尽人皆…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百年演进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据,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等维度上呈现出清晰的内在逻辑。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从“社会本位”到“关照个人”、从“规训取向”到“关照解放”的演进逻辑;在理论基础上,呈现出从“依托理性主义”到“兼顾情感主义”的演进逻辑;在实践策略上,呈现出从“说教为主”到“重视交互”、从“观念”到“知、情、意、行等多种形态”、从“政治话语”到“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从“强调认识”到“重视行动”的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12.
论文考查了“怨”与“冤”、“怨家”与“冤家”在早期汉语文献中的源流及演变情况 ,指出由于“怨”与“冤”古音相通、引申义也曾有相同的义项及汉译佛经的影响 ,从而发生了“怨家”与“冤家”的词义感染现象 ,加之词语在运用和演变过程中在语音和词形上的区别性作用的要求 ,最终使“冤家”逐渐替换了早期形式“怨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新的治国理念、治国方略和治国目标,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就特别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当今人们心目中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都是“和谐”理念的体现。“和谐社会”是由“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众多的“和谐细胞”组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和谐细胞”入…  相似文献   

14.
<正>在咱们祖国台湾岛上居住的那个叫陈水扁的人,最近做了一件让国人十分愤怒的事:在台湾所谓的“国安会”上,宣布“终止”“国统会”运作和“终止”“国统纲领”适用。何谓“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国统会”全名为“国家统一委员会”,成立于1990年,任务是“研究并咨询有关国家统一之大政方针”;“国统纲领”全名为“国家统一纲领”,经“国统会”在1991年2月23日通过,阐明:“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部分挂职干部一旦“挂”出去了就如同“断线风筝”,出现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两不管”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应付”“过客”“镀金”的心态,导致了部分选派干部挂职期间的自由放任;在制度机制上“双重管理”的考评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约束。为此,既要升维观念,做到“不盲派”“不盲用”“不盲干”,也要升级机制,增强干部考评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不断优化管理工作、持续改善服务环境,使干部尽快回到“身挂”也“心挂”、“在线”不“断线”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国安会”(及所属“国安局”)在台湾的政治体系里有着特殊的角色与功能。两蒋时期 ,“国安会”是“动员戡乱体制”的产物 ,而“国安局”的特务情治系统是其专制统治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政治转型时期 ,李登辉操控“修宪” ,保留并将其纳入“宪政体制”中去 ,首次“政党轮替”后 ,陈水扁有将“国安会”扩张为“政务会议”的意图。而由李登辉至陈水扁 ,都在建构“总统制”的“总统”权力 ,对“国安会”及“国安局”的操作是其中的一方面 ,但是由于“宪政体制”的不明晰和政局今后可能的变化 ,至今这仍不能称为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肖永明  戴书宏 《求索》2013,(8):113-115
在理学视域中,“中”可以从“时中”与“在中”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中”指的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内心情感尚未表现于外在行为,能够恰如其分。无所偏倚.这是“未发之中”,或称“在中”;另一方面,“中”指的是喜怒哀乐已发之后,表现于具体行事过程中,恰到好处,各得其宜,这是“在事之中”或称“时中”。二者之中,“在中”为体,“时中”为用。“和”实质上指的是“时中”的状态.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与“和”的关系中,“中”是“和”的本体,“和”是“中”的发用。“和”的修养功夫必须落脚在“中”.不能仅仅关注“中”的显发状态而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其基本思路是“由中而和”。由于“中”并非实体.没有具体的实指的内容,需要通过“诚”,才能达到“中”的状态。“诚”是“中”的根本,而“中”是“诚”的外在显发。简言之.即“诚”能达“中”,由“诚”而“中”。  相似文献   

18.
刘红 《统一论坛》2004,(3):10-12
陈水扁声称要达到“让国人满意,美国肯定,国际激赏,最重要的是让大陆找不到藉口”等“四条标准”的“就职演说”,终于在他被大雨“淋了一脸及一身湿”的情况下,在距就职会场不远的国民党中央党部等处数万群众举行的“没有真相就没有‘总统’”集会的抗议声中出台了。这一题为“为台湾永续奠基”的“就职演说”,长达5000 余字,涉及内容颇多,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建议”。只是透过字里行间,“善意牌”后面还是不变的“台独心”,隐藏在“四条标准”后面的,仍是欺骗民意、对抗祖国大陆、煽动“台独”的“四条标准”。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为学界从不同维度挖掘它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会发现,在价值理性层面,“时代新人”是需要通过树立“理想信念”提升“自我意识”的“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在感性情感层面,“时代新人”是需要通过“奋进、搏击、奉献”以升华“对象性感性激情”的“爱国主义者”。在实践活动层面,“时代新人”是需要通过“砥砺奋斗”练就“过硬实践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只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搏击奉献、砥砺奋斗,以提升自我意识、升华感性生命激情,追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其成为能够积极应对新时代诸种挑战的、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刘红 《台声》2006,(12):15-16
长期以来,“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斗争的结果之一是促使台湾民众对于这一关系台湾前途的问题,进行理性、务实思考,“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维持现状”成为台湾主流民意,也是岛内广大民众和有识之士的共识。在这一基础上,“台独”的挑衅在加剧,反“台独”力量在逐渐增长。“维持现状”主流民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台独”的嚣张和衰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子的煽动下,“台独”由非法变合法,由合法变嚣张,由嚣张变执政。“台独”演变的过程,一方面是“台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