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务公开”描述的是在乡村活动中,国家与集体组织的行动应该面向农民私人群体,反映出农民开始对乡村公共性活动有了某种想法与态度,这是“村务公开”的语义指称。“农民工”的实践带来了新型农民的导向,传统农民的身份色彩开始淡化;“农民合作组织”的大规模崛起,标志着农民开始自觉承担“市场人”的现代角色。一则是“村民自治”的实践形成农民在权力格局中的主体地位,一则是“村务公开”的制度供给从国家层面确认了农民作为权力主体应享有的基本权力选项,当前乡村中农民与国家权力布局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乡村农民的现代转型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人口是小城镇建设的“硬指标”。前两年,有个西部县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了文件,定了任务,决心“拿下”这个“硬指标”,在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动员大批农民办理了“农转非”。不少农民在放弃农民身份转为城镇户口以后却发现,身份转变非但没有给他们带好处,反而丧失了许多原有的实惠。比如说,原来农民享有的“两免一补”没有了,而城镇居民应该享受的低保待遇他们又享受不到。乡亲们觉得被“忽悠”了,这样的”农转非”实在没啥意义,纷纷要求转回农村户口,却被告知“难度很大,我们也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3.
一家企业向农民租地建厂,农民靠拿租金维持生活。如果不出意外,双方相安无事。不科,从前年开始,农民拿不到租金了,说这个钱缴了社保了。镇、村强行要求农民用土地换社保,遭到一些农民反对,说这是要他们的“命根子”。农民上访、封路、阻止施工…·政府本想为农民办好事,可这“好事”为何办得“头疼”?  相似文献   

4.
本刊上一期话题曾经提到,农民下一步增收,除了靠国家的“少取”、“多予”之外,还要靠政府和社会在多方面加强服务,提供帮助,让农民在生产致富、打工挣钱等各个方面,多一点便利,少一点阻力。其实,为了帮助农民进一步增收,各个地方、各个部门也都正在这么做。比如各地的劳动部门,除了开展“春风行动”,免费帮农民工介绍工作之外,还取消了原来对农民工的许多限制措施,不断地拆除农民打工的门槛。又比如最近上海市解禁“马路市场”,不再限制进城农民在路边摆摊,方便了农民进城经商,降低了他们进入城市市场的门槛。所有这样的措施加起来,就会给农民兄弟创业致富营造一个宽松有利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5.
乡言 《农村青年》2008,(11):1-1
听说今秋河南某镇政府出台了一项禁令,强制农民收玉米秸秆要交押金办“砍伐证“,令当地农民深感不便。据当地官员解释说,实行这项“禁令”是为了制止农民乱烧秸秆,不得已而为之。且不说这样的理由是否成立,但在一个镇政府发的“红头文件”里赫然写着:违反者“追究刑事责任”,却实在令人吃惊。  相似文献   

6.
《农村青年》2006,(9):56-57
无花果成了农民致富“小银行”;茶杆竹唱响农民致富曲;柠檬:瑞丽农民致富的“黄金果”;树下养金蝉,无本赚大钱;一亩小葱3000元;山东农民种“环保花生竹赚“保护价”;“金菇”种在稻田里;大棚羊养虫成了“摇钱树”;翠冠梨“去斑”美容身价涨。  相似文献   

7.
殷孜涵 《农村青年》2009,(12):43-45
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在河南省灵宝市,梁金牛的名气很大。他左胳膊因患小儿麻痹症不能用力,但他“单臂投手”的盛名至今犹存。他是灵宝“农民NBA”的当家人、多种赛事的组织者,被誉为“民间的萨马兰奇”。10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济南亲切接见了新中国体育发展60年来涌现出的优秀代表,而梁金牛是受表彰者中唯一的农民代表。  相似文献   

8.
见到周孟奇是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的逸夫会议中心,那儿正在开“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他作为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经济发展合作社的社长与会。这天阳光灿烂,许多大学生志愿者到会服务。会议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他说:“目前我国农民基本上处于高度分散、无组织状态。要帮助农民,就要帮在根本上,那就是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走向进一步联合已经成为必然……”对此,周孟奇有着很深的体会。南马庄村经济发展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9月16日,一年半风风雨雨的日子验证了这个理念:面对强大的市场经济,分散的小农户只有组织起来,规模经营,走合作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生存。然而,合作的路并非平坦。尽管显得十分疲惫,可是周孟奇仍然和其他农民代表一样,在会议开幕式上庄严地举起右手,握拳宣誓:“团结起来,互相帮助: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流沙 《时代风采》2014,(15):6-8
在石林赫石工贸有限公司的办公区,亭台小榭、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一个大大的“福”字,有的职工在办公区和住宿区的空地自发开辟了几块菜地,种上了茄子、辣椒等蔬菜。采访结束的时候,正值食堂的吃饭时间,一个员工刚好打饭回来,记者注意到,在他端着的饭碗里.有小炒肉、豆腐、白菜等菜肴。当问及他这顿饭需要多少钱时,他一边走—边回答:”都是公司补贴的,吃皈不用出钱。”  相似文献   

10.
农家财富经     
出租迷你农庄卖时尚农业,开发丝瓜筋赚六钱,城西农民家门口创业致富,“品牌”养殖引领农民创业致富,地毯上种蔬菜无污杂口感更佳,河南农民萝卜种到山西去,土特产流行“彩铃名片”,红红火火的休闲渔业,胜利乡三千辆“夫妻车”闯市场  相似文献   

11.
《工友》2006,(12):1-1
十八世纪,英国大机器生产导致雇主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猛增,而新兴工人只能从农民中“转移”。于是,雇主开始从农民中招收“学徒工”——雇主为学徒提供食宿,但在一定时期内几乎没有任何报酬。  相似文献   

12.
奥运来了。百年梦圆,举国同欢。 北京奥运是全世界的一场体育盛宴,也同样是中国农民的盛大节日。从盘算着赶上毛驴进北京的山西“驴驴”队,到庄河农民土造的“宝马”车,中国农民欢天喜地和全国人民一道,以他们所能想到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欢庆奥运的到来。虽然毛驴和“宝马”最终还是进不了北京,但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昧儿的喜庆气氛,  相似文献   

13.
今年40岁的张秋江是河北省献县西城乡小邵寺村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是农民中的种粮“好手”,单说种棉花,他种的棉花株高统一在85厘米左右,每亩棉花比别人要多产50公斤籽棉。棉花种出了名堂,他被选入省“能人协会”,  相似文献   

14.
安徽蒙城。 苗桂民的办公室在乡政府三楼。以前,这间屋子不光他来,农民也来。农民来干吗?找他反映问题,上访,因为他是乡领导。 后来,庄周乡改为办事处。还是这间屋子,相比从前却显得冷清多了,不光农民来得少了,作为党委书记的苗桂民也来得少了。有一天,县委书记胡朝荣奇怪地问他:“你庄周的人怎么没有到县里上访的了?”他笑了,回答说:“问题都在地边解决了!” 曾想用一句话概括苗桂民的特征。他皮肤黝黑,晒的,想称他“黑脸书记”,又感觉不妥。可在老百姓眼里,这个书记成天风里来、雨里去地跟他们在一起,说的话,拿的主意,都特别对心思。这样的书记,皮肤怎么会白昵?最后,用了一个农民的叫法——“知心书记”。  相似文献   

15.
养老金三愿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饱受“老无所养”之苦的农民们,终于也可以在老了后,像城里人那样“吃皇粮”、“领工资”了!  相似文献   

16.
山东成武县大田集镇是大蒜之乡,全镇每年种植大蒜10多万亩,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大蒜产业示范镇”。该镇的农民依靠大蒜产业,走上了小康之路。新形势下的该镇农民,靠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财富,像那些“獭兔上网卖、效益真不赖”、“批发往外走、再贵不零售”、“大棚种野菜、效益成倍来”的“农事新说”也就见怪不怪了。  相似文献   

17.
当一些农民求富心切,涉嫌从事非法生产活动时,政府部门应该如何“整治”?非法生产活动被“取缔”以后,这些农民的生存权利又应该得到怎样的维护?  相似文献   

18.
《农村青年》2006,(1):55-55
万寿菊是一种原产墨西哥的菊科植物,在黑龙江大庆市等地方随处可见,以前只是作为美化市容的一种绿化植物,可近年来,万寿菊却成了当地千家万户农民致富的“万寿宝”。据专家介绍,万寿菊中提取的叶黄素近年应用十分广泛,由饲料添加剂向医药、化妆品、食品、营养品等领域迅速发展,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叶黄素不但是近视的天敌,还可以防癌抗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因此叶黄素油膏在国际上十分畅销。2003年,大庆市首次引进万寿菊种植,一亩地可以增收300多元。大同镇农民李财2004年种了10亩万寿菊,纯挣5000多元。2005年他一下种了20多亩,忙时雇人摘花,全部送到厂家,收入近万元。祝三乡农民田志云看到别人种植万寿菊来钱快,也念起“种花”经,今年种植了20亩,由于品种新,管理到位,秋后竟然收入2万多元。现在黑龙江许多地方建立了万寿菊种植基地,农民把万寿菊称作“宙裕花”“小康花”,农民们说,“一亩万寿菊,效益胜过大苞米两三倍”。  相似文献   

19.
《农村青年》2010,(8):56-56
为让广大农民及时了解科技信息,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今年各地都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但是毋庸讳言,个别地方在开展这项活动时,依然停留在发放资料、口头授课、田间指导等简易层面上;实际情况却是,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形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学科技与用科技的需求,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故而笔者认为,送科技下乡不仅要做到“常下乡”,更要“回头看”,切实做到送出一门技术,播下一颗种子,丰收一片田野,富裕一方农民。  相似文献   

20.
集体林权改革,通俗点说,就是“包林到户”。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林地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让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受益者。林改好不好?这个问题其实不是问题。长期以来,集体林地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虚位化。表面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份。现在实行林改,把山林承包给农户,用农民的话说,就叫“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实现了农民在林地经营上责、权、利的统一。农民怎么会不叫好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