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虚假恐怖信息需要同时具备内容的恐怖性、严重侵害人身权利的危险性和威胁对象的多数性、不特定性特征。欠缺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的故意的,编造的信息不符合恐怖信息的特征的,不能以本罪论。编造不是指单一的捏造事实的行为,而是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或者捏造事实放任传播的。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关键区别在于前罪的行为方式不包含投放行为。  相似文献   

2.
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威胁民航安全、扰乱民航秩序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国际公约将散布虚假信息行为界定为危及航空安全的严重犯罪之一,要求各缔约国予以严厉打击。我国现行法律对于编造、传播民航虚假恐怖信息行为在处理上存在规制体系适用范围狭窄、刑罚畸轻且单一、民航实体规范不足等缺陷,司法实践中将编造、传播民航虚假信息行为作为一般的治安违法行为处理,这种做法无法达到犯罪预防和法益保护的效果。在刑事实体法修订阶段,应扩充"虚假信息"的范围,设立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在构建民航安保实体法律阶段,应增容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名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3.
犯罪行为人编造并传播虚假的恐怖信息 ,引起社会的恐怖心理 ,也浪费了大量的警力去排查 ,而且造成虚假恐怖事件发生地点巨大的经济及其他损失。犯罪行为人是出于敲诈、报复、恶作剧等心态编造虚假恐怖犯罪信息的 ,其犯罪有一定的特点。此类犯罪在国际恐怖主义犯罪频发的背景下 ,会有恶化的趋势 ,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刑法修正案》(三 )第 8条规定的编造恐怖信息罪与故意传播编造的恐怖信息罪实质是一罪———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 ;其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故意传播具有误导性 (欺骗性 )的虚假的恐怖信息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其主观方面既可以是直接故意 ,也可以是间接故意。本罪的成立条件不同于犯罪既遂条件 ,在本罪的结果为非物质性的结果时 ,并无区分既遂与未遂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我国刑法对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刑法规制已日臻严密,笔者特予以梳理;同时,探讨了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恐怖信息的特征及恐怖疫情与普通疫情的区别,并对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三个常见罪名的定罪分歧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范围急剧扩大。特别是一些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网络造谣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刑法》对这类网络造谣行为的规制.应当充分运用法益分析的方法,对侵犯不同类型法益的网络造谣行为对症下药。与其冒违背罪刑法定基本原则的风险,而用寻衅滋事罪来规制网络造谣行为,不如利用其他更有针对性的罪名。对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进行扩大解释或者立法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对象进行扩张都不失为一种更符合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是威胁当今国际社会安全重要的非传统安全因素。近年来,国际恐怖组织、个人以及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藏独”恐怖势力、邪教恐怖势力,尤其是境内外“东突”及“藏独”势力的恐怖主义犯罪,已经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现实威胁,其恐怖犯罪活动不仅冲击局部地区的主流价值观、宗教观,破坏我国法制,侵蚀当地民族的国家认同信念,而且直接挑战我国的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恐怖犯罪活动已成现实威胁,对暴力恐怖犯罪活动以及“三股势力”分裂破坏活动需严厉打击。通过全方位地探析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处置等过程,总结教训,应在工作机制、情报工作、社会管控、应急处置、反恐协作等方面加强探索与研究,以提升公安机关防范、打击和处置暴恐案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恐怖犯罪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恐怖犯罪潜在和现实的威胁, 分析和研究我国恐怖犯罪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制订恐怖犯罪预防和打击措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涉恐犯罪持续高发,尤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犯罪为甚,且潜在威胁日益凸显。对中国裁判文书网868例涉恐犯罪案件的犯罪特征及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应对效能差异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涉恐犯罪各年度及各省份分布不均,犯罪的人口学特征与犯罪学特征差异明显;在司法应对方面,法院的审理效能很高,而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应对效能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个体恐怖犯罪,是指那种没有政治目的,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造成恐怖气氛的个体犯罪。近年来个体恐怖犯罪频繁发生,成为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更为现实的恐怖威胁。由于个体恐怖犯罪有着与恐怖主义犯罪和普通刑事犯罪所不同的特点,因而应当将其列为反恐怖立法所要调整的范围。个体恐怖犯罪的特点:一是犯罪行为的恐怖性;二是犯罪动机的非政治性;三是犯罪对象的非针对性;四是犯罪主体的无组织性。  相似文献   

12.
恐怖主义发展的网络化趋势使得对于恐怖网络中关键人物的挖掘变得极为困难,找到一种有效的挖掘关键人物的方法对于瓦解恐怖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7.7伦敦爆炸案恐怖网络模型,应用社会属性、网络属性及事件参与程度系数的概念,构建个体威胁指数评价体系,运用个体威胁指数进行关键人物评价,可寻找有效瓦解恐怖网络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不法分子通过获取社会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和通信等手段,冒充身份、虚构事实,针对不确定对象进行诈骗犯罪,严重冲击社会诚信,危害群众切身利益,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利用虚假信息诈骗种类繁多,迷惑性强,危害性大。为了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从工作理念、技防手段、打击模式、协作方式、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研究应对之策,不断提升公安机关防范打击利用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造成的社会危害再次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2013年两高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认定为寻衅滋事罪。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并不符合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解释中的规定存在与刑法原理不相吻合、可能导致实践操作障碍等不足之处。实质上,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是可以用《刑法》中的其他罪名或者其他法律来规制的,最新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九)》中也将部分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纳入到刑事处罚的范畴,因此把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一律认定为寻衅滋事罪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边境地区面临着"东突"恐怖势力、极端个人和团体恐怖犯罪、国际恐怖势力及邪教恐怖势力等严重威胁。公安边防部门作为边境地区一支重要的反恐力量,在现实的边境反恐斗争中存在着反恐立法不够完善、工作认识不足、缺乏针对性训练、情报保障能力弱、配合协作机制不完善等薄弱环节。应加强反恐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加强反恐信息和机动力量建设,加强边防管理和反恐立法等,以有效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保卫边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美国“9·11”事件之后,生化威胁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恐怖威胁之一。我们应该在明确生化案件紧急处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生化威胁识别、评估、确认以及任务执行、文件记录等方面在内的生化事件风险评估和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在长期的反恐斗争过程中,不仅研发了预防和发现恐怖主义活动的先进反恐技术,还形成了威胁和报复兼顾的反恐机制,具有反恐体系的协同性、及时性、开放性等特点。我国也是恐怖犯罪的受害国,在预防和打击"东突"等恐怖势力的过程中,可以在借鉴以色列反恐经验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恐机制,防止"东突"等恐怖势力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恐怖主义是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的非传统安全因素之一.恐怖主义本身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恐怖行为是恐怖组织实现其社会诉求和政治目标的关键步骤.心理因素是导致恐怖主义产生的重要动因,对此,目前有心理变态模型和环境影响模型两种不同的理论解说.恐怖行为不只是会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恐慌.从心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越来越多地介入国际事务,以及国内不稳定因素短期内难以有效地消除,我国遭受恐怖主义威胁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了。受世界民族主义运动不良示范效应的影响,带有宗教狂热的民族分离主义恐怖活动将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最大敌人;以无辜平民作为袭击目标的恐怖主义将大量增长,恐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袭击并以高科技系统和设施作为袭击目标以及带有邪教性质的"超级恐怖"已经出现,并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恐怖组织结构将由垂直等级式向网络化发展,使反恐斗争变得愈加复杂化;恐怖分子已开始与"黑社会"等刑事犯罪集团联姻,从而使我国的恐怖犯罪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东南亚受极端恐怖主义的影响,双向恐怖流给我国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从"9.11"后初期东南亚恐怖情况来看,域外极端恐怖组织积极渗透东南亚,恐怖活动目标政治性趋强,此形势对我国西南边疆安全构成影响。面临存在的法律制度打击力度有限、当地对宗教极端主义的认识差异以及自然、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应采取消除偷渡高发势头、加强人员身份数据的收集、深化与东南亚各国的多边、双边反恐合作、加强边境管理和加强网络监管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