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关系在重组中容易诱发冲突,甚至引发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政府的责任承载能力和应对能力是决定公共危机事件走向的关键。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尽可能地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已渐渐平息下来。事件处理一波三折。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政府的积极作为;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了公共治理的复杂和困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类似于这样的公共治理危机还在不同的地方时有发生。如何更好地在公共治理危机中化不利为有利,化干戈为玉帛,化不满为深情,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下面就依据“最牛钉子户”事件的处理谈一下化解公共治理危机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期,风险事件越来越多,这严峻考验着我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风险社会视野下,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导致危机管理能力薄弱。我国政府必须通过建立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建立专家咨询部门;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危机教育,提升危机救治能力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国内外合作等措施来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11,(8):60-61
6月2日的《人民日报》指出:今天的中国。民众的诉求日益多元,舆论质疑时有耳闻。各级政府的回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执政水平、检验执政理念的重要标杆。当初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历时两年不断质疑与被动处置,耗费了极大的社会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这些年,“躲猫猫事件”、“钓鱼执法事件”、“梧桐让路事件”,政府回应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回应的态度在不断改善,回应的方式在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预警能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各地的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已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证明,公共危机重在预警及时、反应迅速。本文在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之中,随着公共危机事件日益复杂和多元化,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系统在控制和消解危机上显现出存在一定程度的疲软,传统的经验处理模式、缺乏统一的协调指挥、与民众信息沟通不及时等方面的先天缺陷已经暴露,因此,各界对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多元化的公共危机治理网络的呼声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则是其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刺激公众的神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和谐社会呼唤建立健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从当今社会的公共危机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进入危机管理时代的诱因.从而提出我国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应对校园公共危机在高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校校园公共危机事件的时有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校园公共危机一旦爆发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学会正确处理、积极应对高校校园公共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9.
单光鼐 《企业党建》2012,(10):63-63
在以往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看重的仅是当时的“应急、处置”,一俟事态平息后却疏于检讨、反思和总结,有的甚至是“好了疮疤忘了痛”,事过之后,故态复萌.一切照旧;不知或不愿在汲取教训、重塑形象、恢复信心和重建制度诸方面下苦工夫,忽略了公共危机管理中防止事件重演的这个最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政府危机预防管理和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以及政府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网络热词“躲猫猫”的由来 随着近年来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热词不断涌现。2009年“躲猫猫”一词因为其在百度的搜索指数超过33万、相关网页近千万而名列榜首。2009年2月12日,云南一个因盗伐林木被关进看守所的青年李荞明,在看守所内受伤被送进医院后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警方称其受伤原因是放风时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在墙上。对此解释,死者家属难以置信,公众根据常识判断也很难接受一个健壮的青年非正常死亡竟缘于游戏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躲猫猫”事件源于《云南信息报》2月13日刊登的一起题为《玉溪男子盗林木被拘半月后死亡》社会新闻事件:1月29日,24岁的云南玉溪北城镇男子李乔明为了能够在结婚的时候“多请几辆车来接新娘子”,铤而走险盗伐树木,被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作为一种突发性事件,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负面的影响力。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而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只有正确认识到加强社会公共危机下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并把握社会公共危机下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才能迅速有效地化解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消除其负面影响,甚至化"危"为"机"。  相似文献   

14.
周长城  唐勃 《学习月刊》2009,(15):25-27
备受关注的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已经演变成一场极大损害政府公信力与城市形象的公共危机。正如武汉市市长阮成发所说.本次“六连号”事件是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串通勾结社会不法分子、利用管理职权进行权钱交易、影响十分恶劣的一起政府的丑闻。目前,随着骗取资格证人员被取消购房资格、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的惩处.对于“六连号”事件的调查已经告一段落。事实上,本次事件是当今频繁发生的部分利益人员相互勾结、利用制度漏洞损害公共权益现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对于“六连号”事件进行全面的反思.不仅有利于防范相关舞弊行为的再次发生.同时有助于政府部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一个公正、廉洁、高效的“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似乎是网民情绪大爆发的一年.这一年里网络世界可谓翻云覆雨、热闹非凡。从年初的“躲猫猫”事件到5月份杭州胡斌驾车肇事的“欺实马”事件.6月份又有郑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的雷人语录:“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到年底因拆迁问题而自焚身亡的“唐福珍”案件等.这些事件在网络世界中被广大网民迅速传播进而展开激烈讨论.无不显示出2009年是不平坦的一年。但如果要用一个字给2009年做一个点题总结的话.“被”字是再合适不过了的。  相似文献   

16.
周东昶  张琰 《世纪桥》2008,(5):36-37
政府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政府应对危机的意识。通过建立和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机制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唐俭 《世纪桥》2008,(2):26-27
政府危机决策在决策目标、决策条件、决策程序和决策效果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对政府危机决策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成功化解公共危机事件,必须加强危机决策能力建设,提高政府危机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国家启动了一级地震灾害响应,其依据是公共危机程度最高。可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应对最高级别公共危机的政策或法律。本文引用公共政策过程理论,从五个环节对制定《紧急状态法》进行可行性分析,以便依法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19.
对于突发公共危机治理,我国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的领导、举国体制、对口援助和全员参与是化解公共危机的重要法宝。但我国的危机治理仍存在应急管理法治不健全、应急处置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管理体系中权责不对等、紧急状态下公众个人需求与防控举措存在张力等问题,需进一步推进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治化、健全公共危机事件信息流动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权责制度化、完善危机事件预警与应对预案及提升公众危机意识与应急能力,以全面完善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增强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0.
(一) “矛盾多发”已成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一大特点。近年来,频发的公共突发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广受关注,去年的瓮安事件、重庆出租车司机罢工等事件都引发震动。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影响,在中国沿海地区已出现了恶意弃厂逃匿导致多起工人集体讨薪的事件。由经济纠纷引发的暴力讨债、绑架、哄抢等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更加突出,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向农村蔓延扩散的趋势也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