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就业的担忧和恐惧,就业压力成了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信仰心态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深层次原因。就业压力大,信仰心态会差;信仰心态不良,就业压力就大。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扰,就必须帮助大学生调整信仰心态,把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与信仰教育进行耦合,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浅议台湾知识分子心态刘以籁,马心仪台湾知识分子历来对台湾的思想传播、舆论导向、民众情绪等产生独特的影响,从而对海峡两岸互动、联系和推动和平统一进程,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对台湾社会进入转型期后的知识分子心态,特别是对统一和两岸关系问题的心态作一分...  相似文献   

3.
台湾文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三十多年来,一大批在校大学生散文作品的陆续问世,扩大了散文创作的新领域。年轻的作者面对台湾教育景观和社会现实,以独特的感受与追求,谱写出一支支激荡人心的音曲。考察他们创作的内容与特色,探讨其生发环境和存在问题,对加强台湾散文的研究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改革的速度、广度与深度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局面。面对诸方面互不协调的局势及其对教育改革产生的消极影响,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错位,对社会现实持有许多成见与偏见,呈现出种种心态误区。笔者根据对 512 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与部分同学的座谈结果,就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误区进行探析,为其调适矫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重要心理素质.本文从心态的认知态度、情感体验、意志行为和人格特点等方面对当今大学生的心态状况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作为社会力量的生力军,其社会心态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从学校教育上加强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从家庭和社会环境建设上对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心态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大学生个人、高校、社会等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转变,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政党纷争下台湾青年社会政治心态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反映了台湾青年对处于裂变中的台湾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评价 ,其特征有明显的矛盾性。台湾青年矛盾的社会政治心态与政治转型期台湾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相联系。台湾青年对台湾社会政治昌明的渴求和对台海和平的期盼 ,及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 ,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心理和思想基础。为此 ,我们必须加大对台政策宣传 ,努力促进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对台工作会议,于1998年5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从5月14日见诸报端的会议新闻着,这次会议就“一国两制”与台湾同胞切身利益的关系作出了引人瞩目地阐释,即:按照“一国两制”实现和平统一,满足了台湾人民求和平、求稳定、维持现状的要求和愿望,完全符合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段简短的文字蕴藏着丰富的意涵,值得广大台湾同胞和一切关心台湾问题的人们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按笔者的理解,这次会议的上述看法,是建立在对台湾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对台湾人民心态认知基础之上的。因此,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看法的意涵,…  相似文献   

10.
李丽娜 《前沿》2013,(19):159-161
社会心态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心态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根据大学生心理、思想和生活的实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大学生自我心态调适,增强大学生自我调适的意识、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主动自觉地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1.
卫铁民  陈健兴 《台声》2004,(11):50-50
台湾高校录取率近九成,大学生素质不但引发教育专家感慨,大学生自己都觉得很逊,并自认竞争力不如大陆大学生。 台湾人力银行 14 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台湾的在校生 ( 包括高中职、大学、研究所 ),有 91% 觉得岛内大学生素质低;且七成九的在校生认为,台湾的大学生比不上大陆的大学生。由于进入全球化时代,台湾年轻人与大陆年轻人的竞争日益明显。调查显示,台湾的在校生只有 8% 认为自己比大陆年轻人强,有 12% 觉得差不多,高达79% 的大学生觉得大陆大学生竞争力比台湾强。 台湾在校生对岛内大学生们的素质评分只有 55.4 分。因此,多数学生都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决定一个高校的发展,牵涉到千家万户,是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外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就成了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农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就业心态,并针对这些不良就业心态提出了合理的引导办法,以期对农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端正心态、促成就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台湾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民众的复杂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的历史与大陆的历史有共同性 ,也有差异性。台湾民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本来就是多样的 ,近年来经过某些人的“导引” ,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 ,它对台湾民众复杂心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比较详细地描绘和概括台湾民众对“光复”以前历史的“集体记忆”及其对“复杂心态”的影响 ,为大陆同胞进一步认识台湾提供可资参考的资料和意见。  相似文献   

14.
1991年10月至1992年12月我们以问卷调查、座谈会和个案访问的形式,对广州地区七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大学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内地大学的同类调查情况进行比较,调查结果显示:实惠的理想主义已成为广州地区大学生的深层道德模式。调查结果表明:从八十年代中期大学生对竞争、进取、冒险、时效等现代观念的盲目崇尚,到九十年代大学生对包括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进一步反思,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在社会现实的土壤上进一步深化了。大学生在道德标准上日趋宽容化,在生活理想上日趋世俗化和现实化。而制约着这种道德心态变化的思想背景,则是一种正在广州地区大学生中形成的新的道德模式:实惠的理想主义。下面我们从思想基础、价值取向、协调机制和终极目标四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深层的道德模式。  相似文献   

15.
1.崇尚理性的心态。当代大学生从社会的悲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唤起理性的猛醒和思维模式的重建。他们以批判的精神来审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对现成的结论及理论从不盲从、不迷信、不崇拜、而乐于去探究这些结论和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支撑他们的各种深层原始的依据,另求为自己的信仰和真理建立一个真实合理的基础。强烈地表现出以思维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特征的崇尚理性的意向。 2.讲求实效的心态。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大讨论。使大学生树立了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心态。他们从  相似文献   

16.
台湾新当局上台之后,大力推行“软性台独”,一方面发表“四不一没有”、“统合论”等言论,另一方面在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利用“文化台独”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联系,进而改变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扩大分裂主张在岛内民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大学生的不良社会心态主要表现为:炫富心理作祟与仇富心理滋生,怀旧心理泛化与弱势心态萌生,焦虑情绪的纠缠与倦怠心态的困扰,对“体制内”的盲目迷恋与对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质疑.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形成,与制度体制转型造成的利益冲击、文化多元化发展带来的价值冲突、主体意识不够成熟导致的认知困境以及网络媒体广泛应用的负面效应有一定的关联.为此,调适大学生的不良社会心态,对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突出表征是:怨恨式社会心态、拒绝式社会心态、暮气式社会心态、盲目式社会心态。自媒体传播的不良思潮产生的误导、自媒体暴露的制度缺陷带来的冲击、自媒体强化的认知偏差形成的影响、自媒体建构的负性情绪导致的泛化是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此,重点要在"指引"、"关怀"、"疏导"、"管理"上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和治理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9.
段焰 《前沿》2009,(13):160-162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随着高校扩招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运行机制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心态,因此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整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分析目前大学生存在的错误心态入手,并试着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的实现与青年大学生的民族心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青年大学生健康理性的民族心态,要引导其理性看待世界对中国的赞扬和批评,汲取优秀文化的给养,增强国家软实力,为青年大学生保持健康理性的民族心态提供强大的底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