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赞扬别人     
刚参加工作时,如果学生上课时乱嘈嘈的,我就先来一个“暴风骤雨”,“横眉冷对”,“劈头盖脸”地对全班训斥一番。但其结果,只能是“扬汤止沸”,恶化了师生关系,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一种“不可持续发展”。 而现在,我会首先注意表现好的是哪些同学,然后集中赞  相似文献   

2.
曹琪 《今日上海》2013,(7):54-55
在刚过去不久的端午节里,除了悄,哨弥漫在大街小巷的淡淡粽香外,划龙舟、赛龙舟也是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传统节庆活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龙舟文化集聚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协作性于一身,自古便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在民间深受欢迎,并迅速传播。上海,濒临长江面向东海,城内还有一条承载着其开埠后历史人文的母亲河——苏州河。十数年前,依河而居的普陀人萌生出“在苏州河上赛龙舟”的大胆创意,致力于打造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苏州河“城市龙舟”景观体育品牌。  相似文献   

3.
龙舟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浩瀚无际的中华民族文化星空里,龙舟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以龙图腾为根底,以水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旗帜,数千年来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它生动鲜活的形式承载着千年累积的文化信息,长盛不衰,并傲然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龙舟文化是在不断融合嬗变中形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复合体。因此,我们研究龙舟文化,也必须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分析总结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形式特征。   龙舟文化是图腾文化。众多学者认为,对龙图腾的祭祀崇拜是龙舟文化的起源。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考证的那样:“…  相似文献   

4.
王飞麟  谢宏雯 《长江论坛》2009,(4):F0002-F0002
2009年5月23日至6月1日,由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湖北省体育局、湖北省省直机关工委、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总工会、湖北省旅游局联合主办,湖北省水上运动中心、湖北省龙舟协会、听涛管理处承办的2009武汉东湖端午文化节暨“神丹杯”首届湖北龙舟大赛在东湖听涛景区举行。  相似文献   

5.
一声哨响,十几条龙舟从堪培拉的伯利格里芬湖面上冲出。 龙舟上奋力划桨的除了少数华人,大部分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在澳大利亚,龙舟已经发展成一项专业体育运动,承载着中国文化在全澳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前进》2013,(7):F0002-F0002,I0001
北方水城迎贵客,美丽沁州焕异彩。 山西沁县2013端午民俗文化节暨山西省华安杯龙舟大赛,以“弘扬清廉文化、建设美丽水城”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沁县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以“巾吲曲艺之乡”为代表的非遗文化魅力。民俗表演、沁州书会、龙舟大赛、招商引资、钓鱼大赛、文化巡游、摄影展览等系列活动,主题鲜明,精彩纷呈,为广大嘉宾和游客献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7.
“增江水悠悠,龙舟争上游……”这是著名歌唱家吕薇演唱的介绍增城的歌曲《水悠悠,乐悠悠》中非常优美的歌词,所描写的就是增城新塘赛龙舟的景象。新塘赛龙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增城县志》记载,自宋朝以来就有赛龙舟的习俗,‘久五月则滨江村乡多备龙舟以端午前后数日竞渡……好事者具锦标酒食以赏胜者,旌旗招展,甚是可观。”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又称端阳,在台湾是与中秋节、春节并列的民间三大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9.
譬如一段旋律,浓则“嘈嘈如急雨”,淡则“窃窃如私语”;譬如一幅水墨风景,浓则倾砚之墨,层层渲染,淡则细若游丝,如隐似现。课堂讲授,亦应如此。浓淡相间,抑扬顿挫,此即分寸。能否把握好课堂讲授中的分寸,是教师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能否有机结合的反映。一、把握分寸的前提“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先决条件。课前,教师应熟悉大纲与教参,确定本节课在书中的地位,确立本节的重点难点所在,方可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宜浓则浓,宜淡则淡。例如,初三思想瞰治课教学中,首先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便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10.
近日,阳江市江城区环湖、龙舟等12个社区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六好”平安和谐社区,至此,加上广东省第一批5个“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江城区共有17个社区荣获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荣誉称号,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总数高居全市各县(市、区)的榜首。  相似文献   

11.
《今日上海》2010,(12):55-55
今年11月6日,第15届上海市全民健身节开幕式在松江大学城举行,旨在进一步拓展市民的健身热情。这天,参加10公里健康跑的万余名路跑爱好者从体育中心蜂拥而出,奉贤海湾“国际友人风筝会”的风筝高悬,嘉定横沥河道“长三角城市龙舟邀请赛”也擂起赛鼓。  相似文献   

12.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3,(21):5-5
领导夺冠体育赛事遭吐槽 近期,多地领导干部参加体育赛事时大出风头,在201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中,书记市长队表演赛三连冠;在安徽蚌埠市直机关足球赛中,市长1人独进4球……大批网民对此类“奇闻”纷纷吐槽,认为这是同僚下属在“哄领导开心”。  相似文献   

13.
芳草园     
中国是龙舟的故乡,龙舟竞渡历来是我国人民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人们一般将龙舟竞渡与吃棕子同屈原联系一起,其实早在西周周穆王时就有了。据《穆天子传》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后来为了纪念屈原,竞渡的习俗才逐渐集中在端午节。 古时龙舟很小,吴越民族划的就  相似文献   

14.
进入90年代以来,文化界、学术界开始对前几年浪潮滚滚的“文化热”进行冷静的反思,对文化的讨论已由原来的从概念到定义、从范畴到术语的“大而空”、“空对空”的争鸣转向从具体的领域、专题入手,踏实地进行研究、挖掘。这是文化研究的升华和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1990年6月在贵州台江县施洞镇举行了全国“龙舟文化研讨会”。来自贵州、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等10省区的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民族干部,从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文艺学、体育学、文化管理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对龙舟的起源、传承与演变、文化特征、社会功能、龙舟竞渡活动、龙舟文化的原始宗教一巫术心理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细致、严谨的论析,取得了丰硕的收获。会后,主办者又从代表提交的论文中精选出30篇,编辑成论文集《中华龙舟文化研究》出版,本文拟就此书观点上几点新的突破作一简要的评介。  相似文献   

15.
聚落享福宝     
小镇列为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在四川似并不多见。合江福宝镇1989年即享此殊荣。其境内有60万亩天然森林及上千种动植物,更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及唐僧师徒等游佛宝的传说。另相传明末初建场镇时,控有斗筐大元宝石,故称此地为“佛宝”,所谓“佛赐予的宝”,又因物阜民丰是福地而称“福宝”,言诸种种,名胜福宝,应当之无愧。因地处川黔交界处,距县城有“o多公里之遥,福宝较偏僻。旧时因地势故,仅“肩舆(轿子)马驮可行,惟不通车”,好在滨临大嘈河(又称蒲江,经由福主流入江津县河口而汇长江),“自佛宝场以下……盛水亦通舟筏”…  相似文献   

16.
纵观青史,首推“玩物丧志”者,当属隋炀帝杨广。此人可称千古第一的“玩”家,他玩得可谓出奇到极至了。他为了游幸江都,竟然动用上百万劳役开凿运河;他建造的龙舟(是一种巨大的楼船)有几层楼高,让成群的羊和上千宫女用彩绸拉纤,其规模之大简直难以想象。据《隋炀帝秘史》载,隋炀帝乘龙舟时,见宫女们在烈日下一个个汗流满面,于是一声号令,让沿岸百姓植树栽柳为宫女们遮阳避晒,后来兴之所至又赐封柳树姓杨,从此天下称柳树为“杨柳”;及到江都,兴造宫台楼榭、池湖曲流,二十四桥,月夜清游;又大兴土木造“迷  相似文献   

17.
杭州古名“禹杭”;“杭”者,独木方舟之谓也,也就是说杭州的取名与“船”有密切的联系。相传治水大禹,沿海东巡,造舟以渡。又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东游至钱塘临浙江,在当今西湖新十景之一的“宝石流霞”,泊过他乘坐的龙舟。故杭州至今还完完整整地保存着一座“秦望山”,当然也能轻而易举地寻到那块因泊过始皇龙舟而遗传百世的系缆石。  相似文献   

18.
江里梅 《今日广西》2010,(12):12-13
第二届防城港市国际龙舟节已落下帷幕,但龙舟节期间精彩纷呈的活动仍让市民回味无穷,本届龙舟节在彤式上有所突破.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竞技模式.将体育竞技与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龙舟竞渡、彩船海上展示、海上焰火晚会、沙滩汽车赛等几大亮点真正做足了“海洋”文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凸显了防城港市的海上龙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浅述清水江畔苗族的龙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水江苗族龙舟文化起源于杀龙,体现出苗族人民传统的抗争精神。经过长期演 化,龙舟文化更多地是以体育竞技和娱乐为目的。  相似文献   

20.
《前进》2012,(8):60-F0004
北方水城 中国沁州第四届端午民俗文化节以“文化让水城更精彩”为主题,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沁县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历史文化特色。开幕演出,沁州文化秀在蔚蓝色的湖面上,一群美丽的女子快乐地追逐嬉戏,演绎着《诗经撕传“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拉开了文化节的序幕。接着用传统曲艺三弦书讲述阏与之战的故事,用歌舞展现了元惋十步成诗、王通铜韫讲学的历史瞬间,观众大饱眼福。接着是舞龙、高跷、龙舟舞和婚嫁仪式表演,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