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一平先生在《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2期发表的“回归人民立场,走向新民本主义”一文(以下简称“周文”),充满着真知灼见,对于人们认识新民本主义颇具指导意义。笔者仔细拜读之后,认为有些观点还可以进一步商榷。新民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工业社会、民主政体的执政宗旨吗周文指出:“新民本主义的实质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想事、办事,是人民的民本主义。什么是人民立场?即始终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的立场;即以人民的是非好恶为是非好恶,以人民的标准为衡量标准,以人民的取舍为取舍;即人民的意志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  相似文献   

2.
回归人民立场走向新民本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在“走向新民本主义”一文(载《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9期)中提出了走向新民本主义的问题。这是符合中共十六大和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但徐勇文章没有谈新民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才能走向新民本主义。本文就此试论之。  相似文献   

3.
在《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2期发表的“回归人民立场 走向新民本主义”、2004年第3期发表的“新民本社会主义观初探”两文中,我谈了社会主义新民本主义诸理沦问题,但还未谈资本主义新民本主义及其与社会主义新民本主义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现在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大概不少质疑可以迎刃而解。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本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文主义运动、启蒙运动解放思想,随着资产  相似文献   

4.
《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9期、第12期和2004年第3期分别刊登了徐勇教授关于新民本主义的一篇文章和周一平教授关于新民本主义的二篇文章。徐勇教授首倡“走向新民本主义”,认为“从新权威主义到新民本主义的转变”使“中国的改革发展和执政理念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周一平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觉意犹未尽,先对徐文没有谈到的新民本主义的“实质”及“走向”作“试论”,又对“新民本社会主义观”进行“初探”。二位先生大作的气派不能不使人惊讶,但对他们的基本观点及大多论述我不敢苟同。现简叙如下,以期引起争鸣。新权威主义决非世纪之交…  相似文献   

5.
我在《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2期发表的“回归人民立场走向新民本主义”一文,主要谈了对新、旧民本主义本质区别的看法,提出警惕拐回旧民本主义的问题。篇幅苦短,意多未尽。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宏扬亲民作风,不仅直接关心工人农民的收入、福利、吃穿住行,体恤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疾苦、病痛、生死安危,也关注人民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的亲民新形象。这使人明显感觉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已经起了变化。如果说20世纪50—7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以“革命”为主题,70年代末—90年代以…  相似文献   

6.
以德为贵,重视道德,崇尚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突出特色。我国早有“太上贵德”(《礼记》,“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的古训。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德置于首位。其具体表现是:一、民惟邦本,敬德保民“民惟邦本”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体、民贵君轻。二是人心向背决定了国家的盛衰兴亡。当权者必须考虑民意,重视民心。三是要注重民生,保民安民、利民重民。因此为了维护和实现民主思想,一些封建社会的志士仁人,曾做出了为民请命,抚恤民情,关心民生,兴利除弊的有益于国、有益于民…  相似文献   

7.
据《半月谈》的报道说:吉林省某县的一位乡党委书记就任时,党委宣传委员要地方电视台采访他,说是“有助于提高知名度”。这位书记执意不肯,说“知民度”更重要。于是,他走村入户,体察民情,问计于民,知民度高了,知名度也高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8.
韩红宇 《求索》2012,(3):237-239,236
《楚辞》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中反复强调"民"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张举贤授能,认识民众的积极作用;二是要求施行德政,重视民众的地位;三是关注民生疾苦,同情底层百姓,欲致民于康乐之境。《楚辞》民本思想不仅昭示着战国后期楚国政权即时的社会价值观,并且彰显着屈原等士大夫融通民本主义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各学术流派中,西周宗法制度影响下产生的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儒家的法律思想作为儒家法文化的精髓,极大地体现了民本主义的精神。无论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还是在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都极其明显地体现了民本主义的大方向。这可谓是一种相当理性而早熟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程度不够,以及没有相应配套的制度支持,使得“爱民”的目的无法达到,“民意”也遭到曲解。尽管如此,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民本”精神的合理内容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黄南山同志《鲁迅是这样评论〈水浒〉的吗?》对拙作《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提出商榷,我热忱欢迎并再谈一下己见。 第一,关于“鲁迅对‘强盗’有特定的理解,肯定了《水浒》有革命精神”的问题。黄文引鲁迅“有官之所谓‘匪’和民之所谓匪,有官之所谓‘民’和民之所谓民;有官以为‘匪’而其实是真的国民,有官以为‘民’而其实是衙役和马弁”的话,说明鲁迅并未否定“匪魂”,甚至还要“把‘匪魂’看作‘我辈的魂’。”但这番话的用意主要是提醒人们注意:“貌似‘民魂’  相似文献   

11.
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令人感动不已的是渗透在报告全篇中的一个伟大原则———人民本位观。报告强调的人民本位观,在贯穿报告主线和灵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是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坚持和发展。1.坚持邓小平的人民本位观,在执政为民中坚持党的先进性。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是“主民”?还是“为民”?是把人民作为自己利用的工具,还是把人民作为自己服务的对象,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在执政原则上的本质区别。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  相似文献   

12.
“民是千江长酹水,一瓢江水一瓢情”,编罢《刘少奇百年祭》,这是留下的最大的感慨。刘少奇的人生悲剧、品德光辉和人民情结,在数尺厚的来信来稿中展露无遗。人民对他的敬仰、理解和感情,使人深深感动,历史才是真正的权威。正像毛泽东的秘书李锐在本书前言中说的:“如同《诗经》、《离骚》,诗文自是用心声铸成的历史,用情感和热血铸成的历史,这是一部千万颗心声吟成的历史……”这本书,每个字都是用“情”浸染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走向新民本主义--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向及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以中共十六大和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1日讲话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发展和执政理念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从新权威主义到新民本主义的转变。 改革初期,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动荡之后,中国的领导人最为关注的是消除造成政治动荡的领袖个人崇拜、权力过分集中及官僚特权问题。为适应广大人民的要求,及时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国家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讨论过“俭”与“奢”的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一是主张“黜奢崇俭”,一是主张“反俭尚奢”。《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民,克俭于家”。《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孔子欣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信条,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孟子说:“贤王必恭俭”,(《孟子滕文公》)老子  相似文献   

15.
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覃自觉我国古代荐举人才,提倡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主要观点和做法如下:一是不论亲疏贵贱,不论资排辈,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上》:“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晏子春秋·外篇》:“见贤而进之,不同君...  相似文献   

16.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之一,习楷书之人,无不奉为圭臬,加之魏征撰文,因此得以广泛流传。文章辞藻华丽,音韵铿锵,内容充溢着克己爱民、社稷为重的民本主义精神。当年魏征借奉敕撰文之机,以溢美之词,对唐太宗言规谏之意,“黄屋非贵,天下为忧。人玩其华,我取其实……居高思坠,持满戒溢”,道理深刻,言辞恳切,比之《谏太宗十思疏》亦不逊色,对当代党员干部提高修养亦有教益。  相似文献   

17.
韩超 《现代领导》2004,(6):31-31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 一是民为邦本。《尚书》中日:“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本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22,(11):56-57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等文中引用解读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从诞生开始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已的旗帜上,并且90多年栉风沐雨、岁月峰嵘,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同志引用这句话是要强调,鱼水之情从来都是相互的,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倾心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群众同样会以德报德,这样就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在新时期重叙鱼水情谊。  相似文献   

19.
一九九三年九月的《读书》上,有我一篇“《茶馆》前后”,得到一些同“好”的关心,告诉我一些有关的议论与资料。随着我写了一篇短文“《茶馆》前后的后话”,发表在去年四月的《戏剧电视报》上。我在“《茶馆》前后”中有这么几句话: “五十年代是哪几位艺术家,跟老舍说,他的草稿中有一场戏很好,示意照这一场写一个戏。现在说不清这几位是谁?谈话时都有谁谁在场?老舍怎样思考又怎样回答?几十年过去了,作家和导演作古了。”新近经人指点,读到一九九三年五月的《新剧本》上有篇回忆文章:“话剧《茶馆》上演的前前后后”,作者赵起扬,是北京人民艺  相似文献   

20.
最近的法律界可谓一番热闹,前有P“九民纪要”,后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各项司法解释,更有《民法典(草案)》《证券法(草案)》等法律陆续面世,呈现出一幅“繁荣立法”的画面。作为法律人,一时间感慨万千,大家也竞相调侃:“专业选得好,天天是高考。”“一番苦涩味,专业不敢退。”“法律明星”很多,“九民纪要”属于最“亮”之一,尽管它不属于“立法形式”,也不属于司法解释,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热度。盖因“九民纪要”不仅规范了合同.公司,还规范了证券、信托、票据、金融消费者、破产.民刑交叉等司法实践的“一线问题”“一线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