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慕良 《湖湘论坛》2015,(3):135-139
王弼在具体讨论"有"、"关系"之前,首先认定的是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具有规律性及统一性的理性立场,并不能以"贵无论"来定义其本体论思想。同时,"无"概念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也并不是一存在概念,而是属性概念。王弼只是用"无"来称谓不可命名的"道"、"一"的属性。对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再研究,对合理定位"魏晋玄学"的整体学派属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弼哲学,无论是从"无"在文本中的含义,还是从"无"与"道"的关系,都无法说明"无"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从王弼的整个哲学体系上看,仍是以"道"为本体。但"道"在指物时是指始成物时的"无为",而指人时是指人的言行的"无为",顺自然而为。王弼认为,只有抓住了"道"的这两种内在含义,才能实现"崇本举末"、"崇本息末"的最终目的。造成把"无"误解为本体的根源是部分学者或只从字面上理解,或是断章取义,而不能在王弼哲学整体的理论架构上把握"无"的意义和作用。这两者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余树苹 《求索》2010,(3):117-119
王弼的圣人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圣人体无”与“圣人有情”。“体无”突出了圣人的玄性,“有情”则彰显了圣人的人间性。“无”为体,“情”为用,“无”是“自然”,“情”亦是“自然”,体与用的圆融,恰在于此。在王弼的圣人观中,体现的是魏晋士人将文化正统与价值追求融合的努力。外儒内道所导致的结果是,对圣人的关注由外在转到内涵,“圣人”不再是只有公共意义的摆设,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有性的个体。这是王弼的独创,也是时势使然。  相似文献   

4.
公元三世纪的中西方思想界,随着玄学与基督教的兴起,出现了一股解经热潮。中国以王弼等玄学家为代表,提出"得意忘言"的方法来解读典籍,融合儒道思想;西方则以奥利金等教父的释经最为活跃,主张对圣经采用"寓意解经法",会通两希文化。从文化会通的视角来看,两者在背景、语言观、思路和影响等方面都有共性;解经文本的语言也因思想会通而体现出张力性与对话性。通过比较互参,有助于深入认识两种思想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客观上有利于改善民生的主张,认为社会治理中应当顺应人的本性、应当减轻刑罚等社会规范形式对人的残害和束缚,以及节制个人欲望等。其中的许多观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名学研究发端于地名志的编纂,过去普遍注重具体个案的详尽描述记录,缺乏历时纵向上对变易情况的考察和共时系统内的横向异同比较,本文正是将地名置于历时和共时的交叉视点、从地名与文化的关系上来考察贵州民族语底层地名命名和语用变易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言意关系本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对范畴在《周易·系辞上》中就已提出过。王弼通过对言、意矛盾的揭示,反映了对认识主体——人本身认识能力的考察。他承认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体“可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不仅看到离开言、象就无法尽意,同时又认为言、象作为尽意的工具、手段是具体的、有限的。就人要达到对最后本体、最普遍原则的认识的目的来说,言又不能尽意。虽然王弼割裂了认识过程中由不尽到尽的发展,把言不尽意的阶段片面化、绝对化并与整个人类认识发展过程割裂,以至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却对人的认识能力做了初步的考察。开了尽与不尽问题讨论的先河,意识到人的认识能力的认识范围和界限。把认识的中心由自然转向对主体的探讨,开始了对认识主体自身的反思,扭转了认识主体在认识中的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卡姆·威廉在论述基督教神学时,较早提出了“自然法则”和“契约论”,这种概念形式对17世纪英国的思想家有着重大的影响。17世纪英国的思想家弥尔顿、霍布斯和洛克等人将其学说发展为近代西方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论”,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当前的情况看,官员拥有"粉丝",是一件好事,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政治需要有人气,政治家需要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人严厉批评官员不应像歌手演  相似文献   

10.
读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印象最深的是8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点。邓小平同志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很深刻地道出了解放思  相似文献   

11.
“老化”辩证观姜同近年采,关于民主党派成员”老化”的问题议论较多。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民主党派成员老化问题,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从而正确认识“老化”,正确对待“老化”,无论对组织或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老化”原是个科技用语,指的是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化合...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是贵州高原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文史籍中曾以“越”、“濮”、“僚”、“夷”、“仲”等来指称该民族的先民。直到近现代,在布依族民间仍流行“夷家”、“仲家’等来自汉语的称谓,而同时又以本民族语自称pn49jai‘。本文通过与布依语及其同语族语言进行广泛的语音比较,并参考汉语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资料,对“越、濮、僚、夷、仲”等出现在汉文史籍以及布依族民间的民族称谓与现代布依族本族语自称Pu_4Jal_4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3.
秋雨 《今日海南》2013,(10):16-16
癌症是人类尚未攻克的疑难病种之一,老百姓谈癌色变的情绪与其自身素质素养并无太多直接关系,尤其是在目前食品安全不断受到挑战,某种食品又与致癌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更为敏感。今年7月有媒体一则“槟榔为一级致癌物”的报道,给眼下正在收获槟榔的海南农民以致命打击。尤其是“槟榔致癌”观点出自某专家之口,其杀伤力尤盛。目前海南槟榔鲜果收购价格暴跌,农民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4.
穆光宗 《人民论坛》2012,(15):60-61
啃老是刺目逆耳的负面用词,容易将一度倾斜的代际关系模式化、标签化,甚至将处在中间地带的代际关系往不好的方向引导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65%以上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因此,有专家称应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  相似文献   

15.
传说,这块巨石从悬崖坠落并一分为二,是500年前的事。现在,在一分为二的其中一个断面上,赫然出现一行字:中国共产党。这就是贵州平塘县掌布乡的“藏字石”,当地人称“救星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改革已经持续进行了30年。人们将我国的改革称之为“渐进式改革”,这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百苗图》族称名源探析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百苗图》对贵州各民族的称谓的名源辩析入手 ,按 6种名称由来方式例举性讨论了该书有代表性的称谓名源 ,借此揭示这些称谓的族属和层次差异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有机地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第一个代表”即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代表。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第二个代表”即做中国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这个“代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的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在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指出:“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  相似文献   

19.
“有”与“无”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具体又抽象。然而透过“有”与“无”,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高下与品质优劣。  相似文献   

20.
“和而不同”是一个古老而又日新的哲学命题。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哲学文化,指出“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当时论述的是社会和谐之道,但其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温总理力主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而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