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轿车文明:一种艰难的选择●杨继绳未来中国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轿车吗?要不要鼓励轿车进入家庭?面对这些问题,在人们当中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兴高采烈地谈论“轿车进入家庭是历史的必然”,“轿车文明会给我们带来丰硕的圣果”。另一部分人断然指出,“中国不适...  相似文献   

2.
张维为先生撰写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本给读者带来震撼、带来思考。进而收获新知的一本好书。他把中国崛起认为是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是一种政治标准体系的崛起,对我们树立中国政治制度的信心很有益处:信心之一来自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信心之二来自于中国崛起的政治制度支撑,信心之三来自于与印度的比较,信心之四来自于与东欧的比较,信心之五来自于与东亚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当代世界的哲学”这一范畴,源自马克思著名的《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它的含义是: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是一个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发展的哲学;在不同的时代,由于实践发展的水平不同,其“时代精神”和“文明”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到哲学上,其实质就是哲学的当代化(即成为“当代世界的哲学”)。史实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19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而进入世界的,它与当今世界“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刘丛强 《当代贵州》2012,(35):23-23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高度,这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作为一名生态保护的科学家,我非常振奋。当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矛盾的时候,一定要确保生态环境,否则后果会更严重。中国“石漠化”地区也是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因此,治理石漠化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是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生产生活的紧要关头,常听到一些党员干部对身边群众发出的两种声音:一个是“快!给我上!”一个是“快!跟我来!”“给我上”与“跟我来”,虽然都是三个字,却泾渭分明地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给我上”,显现的是领导者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样子,给人以天桥把式、只说不干的印象。群众听到“给我上”这三个字,心里会嘀咕:叫我们上,你  相似文献   

6.
中国为什么会在近代滞后,这是每一个关心祖国前途的人都想弄清的问题。有些人把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归咎于文化,而且自认为是找到了核心。他们认为中华文明从始至今都是保守封闭的,要想在新的世纪站住脚跟,和西方人一样“吃香的喝辣的”,就必须彻底改造中华文明,或者全盘西化。我以为,这种观点是非常有害的。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一个中心,即黄河文明(中原文明),其它地域或支系的文明都是这文明的蔓延,犹如一个太阳,阳光向四方辐射。这是学术上的一种相当长而稳固的观点。但它却被这些人拣来做为彻…  相似文献   

7.
文明新论     
高懿德 《理论学刊》2006,(12):64-67
惟有具有科学与道德两种品格的文化,才足以称得上文明的称号,所以,把文明看作是“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的更准确的说法就是“文化中具有科学性和道德性的成分”,从根本上说,文明是文化的根本追求,所谓文化的生活归根到底就是这样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用这种观点反思传统人种文明,其非科学和非道德性即其非文明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已经走到了尽头,必将为一种新的文明即物种文明所代替。  相似文献   

8.
第一,传统社会文化习惯的隐性冲击不可小视。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某些落后的传统社会文化习惯会从不同层面给工业化进程带来冲击。一是小农意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农经济的传统思维模式根深蒂固。这种思维模式虽有其合理性,但往往轻视现代工业文明的作用。二是传统文化中偏重“守旧”而缺乏“创新”,对工业化战略缺乏创新意识,习惯  相似文献   

9.
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威胁,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生态文明是继人类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引领人类迈向新的文明境界。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把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摆脱生态困境,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以及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先锋》2024,(2):64-65
<正>文明范与幸福感,在这座城市升腾、交融、涌动。2024年2月,“到成都街头走一走,遇见文明中国年”系列活动在23个区(市)县全域开展,“我是温暖传递者”“我是文明践行者”“我是城市代言人”得到全民响应,3大文明主题、10场示范活动、100场重点活动,3000余个基层网格,为巴蜀风味中国年增添了一抹最美文明底色。  相似文献   

11.
一 近年来,否定精神文明价值的种种偏差,从认识上说,多源自两大误区。 一种误区是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进而排斥精神文明的价值。这一误区的典型表述可以概括为“代价论”和“先后发展论”。 “代价论”认为,两种文明价值具有此长彼消的“零和”关系,故两个文明建设天然对立。要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物质文明,就只能把牺牲精神文明作为必要的代价。“先后发展论”认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理解存在许多分歧,这是正常的现象,可以通过学术研讨和实践检验逐步取得共识。但是,我们认为对于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必须给以科学的界定,否则将给企业文化理论的宣传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带来混乱。目前有必要把“企业文化”、“企业文明”、“企业文化管理”这三个概念的含义给以科学的界定。一、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文明”  相似文献   

13.
何谓“氛围”?《辞海》说:“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它是群体成员一定生活方式的凝聚,是一定文化风俗习惯的积淀,是群体成员对群体心理的认同,是社会流行的一种普遍风气,是群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及惯例。在腐败泛滥的社会里,也存在着一种“氛围”,那就是“腐败氛围”,即“腐败文化”。掌握权力的官员一走进这个“氛围”,只要稍不注意,就会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腐败起来。善于写忏悔书的原广东省揭阳市委常委兼普宁市委书记丁伟斌这样说:“是我自己走着,干部队伍中一些人把我推着,亲人们把我护着,社会上亲近的人把我哄着,使我朝这腐化堕落之路一直走着,而且越走越快,越走越远,最终滑入了不可挽救的万丈深渊!”谁在“推”?谁在“护”?谁在“哄”?腐败官员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这个“谁”究竟是“谁”,明明白  相似文献   

14.
吕日周,一个曾因“舆论监督风暴”而风靡全国的改革者,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相信有比做官更诱人的东西,有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理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文明、民主、富强的国家的理想。”这一观点给人一种空谷足音、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的感觉。或许有人会认为他的观点似曾相识,窖藏陈酿,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属于“李杜诗篇传万口”。但笔者却感觉到,他不是对传统理念的简单复制,而是面对新形势的冷静思考和投身改革实践的思想升华。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大潮,滚滚东去,有多少弄潮儿…  相似文献   

15.
《天津支部生活》2009,(7):39-39
在新加坡,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家中滋生蚊子,一旦罪名成立,要坐牢3个月至6个月,或面对5000新元至1万新元的罚款。如果夫妇打架,把物品扔下楼,就犯了“鲁莽行事罪”。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建筑景观是一座城市的外衣的话,那么人的面貌就是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如今,走在华池的大街上,在你看到这个小山城的外表在一天天变得靓丽的同时,也会感受到这里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来的健康文明向上的气息。先来看看小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要提高县城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酱油和醋是多数饭店桌上的公用品,且大多数都用“酱”、“醋”二字予以明示。一天,我到一家饭店吃早点,伸手拿来一个标有“醋”字的瓶罐,谁知一尝是酱油。我想可能是服务员把“醋”和“酱”二字正好贴错了,那标有“酱”字的壶必定是醋了,于是毫不怀疑地拿来就倒,一尝,又错了,这次可真的是酱油。一而再地犯下酱醋颠倒这样简单而又低级的错误,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是啊,当一样东西左右了我们,我们就会习惯被其左右。而当这样东西已经变化了,我们仍然会被一种习惯所左右。人一旦形成了一种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去思考…  相似文献   

18.
论“知耻”     
“知耻近乎勇”,这是“孔家店”的“陈言”,在反传统道德观看来,是应归于“务去”之列的。但是,“羞耻已经是一种革命”,“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全民族都真正感到了羞耻,那它就会象一头准备向前扑去而往后退缩的狮子”;这是马克思说的。近见香港《新闻天地》载文讽刺北京人:虽然“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挤公共汽车却“完全是战争或打架式”,相骂、互殴已成了“消遣项目之一”,“简直糟踏了文明”。不知“糟踏文明”者们对此何感?一个有自尊心的北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2月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向500多名师生发表了题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在演讲开始前,温总理自我介绍说:“我是中国的总理,又是很平凡的人。如果说我的祖国是一棵常青树,我就是一片叶  相似文献   

20.
“当有一天,为贵阳市民带来很多便捷的背篼消失了的时候,我想贵阳人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一位在贵阳生活了较长时间的上海市民在其博客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