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汉文帝天性"仁孝淳厚",他在位20余年期间,节俭敦朴,严于律己,知人善任,从善如流,省用民力,平狱缓刑,致力于恢复生产,改善民生,清明吏治,敦厚风俗,造就了天下"大治",为西汉王朝走向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文帝也因其高尚的品德与卓越的功业而成为历史上明君的典范,为后人推崇备至,歌颂有加。对内政治运作恰到好处,对外战略收放自如汉文帝的政治睿智,反映在他处理具体棘手政治难题上所施展的高明政治艺术。汉文帝以外藩入主  相似文献   

2.
“与民休息”与“文景之治”魏献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刘恒去世。他在遗诏中嘱托,其葬因山为藏,不复起坟,不破坏山下的川流,不布设轻车、武士及兵器,并希望他的丧事不烦扰天下百姓。文帝在位时就大力提倡节俭,而且身体力行。他在位的23年中,宫室、苑圃、车...  相似文献   

3.
一、节俭模式在中国古代,用"节俭模式"治理国家最卓有成效的帝王是西汉第三任皇帝汉文帝刘恒。刘恒最受史学界肯定的,还是他的"节俭治国"思想。刘恒在位期间,禁扰民、禁送礼、禁浪费,甚至连显示皇权威严的诸侯、属国献供礼等都废止了。即位初,有人献千里马,刘恒就此下了"红头文件",诏告天下"朕不受献也","令四方毋求来献。"不建楼堂馆所。刘恒在位23年竟无一项大型建筑,连小建筑也不搞,只要是劳民伤财的,一律不批。据《汉  相似文献   

4.
正西汉文帝的宠臣、"高富帅"邓通,本是皇宫游船上的一个英俊船夫,其人身无长物,唯一"特长"就是长得好看。要不是因为汉文帝那个荒诞的梦而入宫成为近侍,他基本上就在皇家林苑、悄无声息地过一生。但人生的际遇就是那么不可捉摸,邓通的人生因为汉文帝的梦"开挂"而去。然而,及至汉文帝驾崩,饱享荣华富贵的邓通竟不免饥饿身死。如此反复剧变,虽历经千年光阴,令人想起仍不免叹息、深思……皇帝做梦,船夫发迹  相似文献   

5.
“法者,治天下之依据也。”这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帝崇尚法治、强调司法公正的一句箴言。  相似文献   

6.
东方朔考官     
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当上了皇帝,想到老祖宗"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诗句被人讥为缺少文化,决心提高自己刘家的形象,于是下诏招聘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才力之士,以充实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当上了皇帝,想到老祖宗"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诗句被人讥为缺少文化,决心提高自己刘家的形象,于是下诏招聘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才力之士,以充实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  相似文献   

8.
正北魏开国之初,官员腐败严重,皇帝们的惩贪动力是很强的。为了惩治贪腐,他们开动脑筋,想尽了各种办法。太武帝太延三年下诏,号召天下百姓和官员,举报其官长和上级。文成帝太安五年下诏书,要求对官员们实行长期追责制,虽然任满调离或者退休,但是如果发现问题,也不放过。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办法更为特别,他发明了类似今天财产公开的办法。他听说州县官员搜刮百姓特别厉害,就专门派出一批使节到各地巡行,任务只有一项,就是查点官员的财产。巡行使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认为,只有量才任用,才能用人得当。他认为安排“天下之将”去担任“千夫之将”是大材小用;把只能担任“下宾”的人放到“上宾”的位置就会贻误大事。在弄清了人的德才水平高低之后,还要了解每个人的特长。如果用骑将去指挥步兵,或用步将去指挥骑兵,都不会有好的战绩。他在《将苑·机器》篇中,按品德高低、能力大小,把将官分为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人之将和天下之将等六个等级。把幕僚人员分为“上宾”、“中宾”和“下宾”三等。在《将苑·将材》篇中,他按照道德水平,把将领分为仁将、义将、礼将和…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有世界眼光,更要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盛世之一,汉文帝、汉景帝在不到40年时间里将一个战乱后民生凋敝的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文景之治"留给后世诸多治国理政的深刻启示,对于当前调控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诸多裨益。  相似文献   

11.
汉文帝执政23年,一心为民,躬行节俭,严以律己,以上率下,为老百姓特别是为各级官吏做出了榜样。汉文帝时期出现了“海内安宁,家给人足”的太平盛世。汉文帝俭政为民、以上率下给我们几点启示:一是民心的凝聚力;二是民心的奋起力;三是民心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2.
正提起李沆这个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他仕于北宋初期太宗、真宗时期,官至参知政事和宰相。历史上做过宰相的数以千计,仅宋代就有130多人,其中能被称为"贤相"者并不多,而被称为"圣相"者更是屈指可数,李沆便有"圣相"美誉。在李沆之前,有比他大二十几岁的赵普,后世称"足智多谋安天下,半部论语致太平",有开国之功;在他之后,有比他小十几岁的寇准,时人称"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抗辽名相,大勇大忠。为何他们都无"圣相"之名,而政绩并不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13.
杨海亮 《廉政瞭望》2013,(11):72-72
汉文帝:最早的“检讨” 所谓“罪己诏”,就是帝王的检讨书。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发布“罪己诏”的皇帝是汉文帝。当时,连续几年收成不好.又有水早疾疫之灾,汉文帝忧心忡忡.写下检讨:“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欤?”其实,天灾是常态.但古人受认识限制,把它与人间祸福联系起来,也就有了“天谴”、“神怒”之说。天子引咎自责,自然不足为怪。与汉文帝一样,汉宣帝、唐宪宗、孝文帝、宋神宗等都写过类似的“罪己诏”,缘起虫害、地震、火山、日食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认为,只有量才任用,才能用人得当。他认为安排“天下之将”去担任“千夫之将”是大材小用:把只能担任“下宾”的人放到“上宾”的位置就会贻误大事。在弄清了人的德才水平高低之后,还要了解每个人的特长。如果用骑将去指挥步兵,或用步将去指挥骑兵,都不会有好的战绩。他在《将苑·机器》篇中,按品德高低、能力大小,把将官分为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  相似文献   

15.
刘诚龙 《唯实》2009,(6):95-95
大家都知道李斯写过《谏逐客书》这篇雄文,但未必知道李斯还起草过“关于请求焚书坑儒的请示”。李斯功未成名未就,官没做大、位未坐稳之时,他写《谏逐客书》,他功成名就官大位显之后,就不是反对秦王逐客了,而是要帮着秦王杀客了:“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相似文献   

16.
正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属河北省景县)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专攻《春秋公羊传》。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延揽四方才俊,让地方郡守、诸侯推选贤良博学之士,欲闻治国"大道之要"。董仲舒在上《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大一统"的思想。董仲舒在我国思想史上的贡献,除了"大一统"思想外,还有"推明孔子,抑黜百家"的思想。他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创建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阴阳五行  相似文献   

17.
读史札记     
陈平、周勃都是辅佐刘邦夺取政权的功臣元老。汉高祖驾崩,吕太后临朝,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暗中结盟,在吕太后死后发动政变,消灭了诸吕势力,迎高祖后裔代王刘恒入朝称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登基,陈平称病不出,问其缘故,陈平说,高祖时,周勃功不如我,这次诛灭诸吕,我的功劳不及周勃,所以应把右丞相的职位让给他。文帝于是任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乃任左丞相。周勃为人敦厚稳重,不喜文学,也看不起儒生说客。任宰相后以元老自居,不甚过问政务钱谷之事。汉文帝即位后很快就“明习国家事”,一日上朝突然问周勃:国家一年判决多少刑…  相似文献   

18.
任用人才靠大人物或上级发现,而后委以重任,在咱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桑榆先生称其为“发现式用人”。用人靠自己发现,若真是慧眼识贤才、识英雄,倒也没话可说,然而,若是“慧眼”不慧,硬是把蠢才、狗熊、混蛋看成大人才,结果可就糟了糕矣。隋文帝杨坚把北周宇文家的江山“过户”到老杨家之后,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后来发现二儿子杨广孝悌恭俭、贤良持重,堪当接班人的大任,硬是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改立老二为太子。杨广接班后,荒淫奢侈,大兴土木,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结果仅14年,老爹大搞阴谋诡计,好不容易夺来的帝位,便被别人夺了去,不但江山改了姓,老杨家的后代也被别人杀光。北宋哲宗赵煦无子,咽气归天之后,他的大老婆向皇后不顾宰相章?的反对,硬是立赵煦的弟弟端王赵佶为接班人,理由是“先帝(赵煦)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于诸王”(《宋史.本纪第十九》)。赵煦虽然无子,却有一帮同母和异母兄弟,赵佶在诸兄弟中排行十一,无论是按长幼顺序,还是论贤德才能,都轮不到他继承帝位,但赵佶既然是老公发现的大人才,向皇后也就认为他是最合适的接班人。赵佶坐上龙椅后,果如章?所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重用蔡京等奸佞,穷奢极欲,崇道信神,胡折腾...  相似文献   

19.
会不会用人是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古今中外都是这样。刘邦在战胜项羽之后总结经验说,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张良、萧何、韩信,但是能够很好地使用他们,就夺取了天下;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信用,是他失败的原因。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有位辽圣宗,是辽国的一代明君。一次,他在巡视时发现一个叫萧朴的臣下把自己的领地治理得非常好,就问其施政经验。萧朴非常谦恭地说:“我哪里有什么经验啊!臣到这里之后,只不过学会了炒毛粟子。臣刚来的时候,发现这里盛产毛栗子,却在同一个锅里炒,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小的炒熟了,大的还生着;而当大的炒熟的时候,小的又糊了。后来臣就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