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这句话,如此直白,如此朴素,却如此温暖。我必须在内心深处记住自己的根。我生在一个连地图都忽略的小村,但是我不能忽略她。那是我生命的起点,没有那个起点,我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发表了7年的新年贺词。我统计了一下,每篇贺词,都没超过2000字,最短的一次是2014年的新年贺词,不到800字。有评论说,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言简意赅、意到即止,短小精悍、亮点纷呈,它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语言风格和领导风格,又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一年来的所思所虑、所言所行和所悟所盼,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彩篇章和重要段落。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言简意赅的风格是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2月31日,习近平主席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这份新年贺词温暖人心,催人奋进,更传递出习近平的3个坚定信念。一、坚守"初心"的信念":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习近平将自己称为"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谋幸福"是他始终不渝的初心。2018年新年贺词,再次彰显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相似文献   

4.
开心一刻     
正笑话不见了医生":你有没有听我的建议,睡觉时将窗户打开?"病人":有。"医生:"那么你的气喘完全不见了吧?"病人":还在。反而我的手表、iPod、笔记本电脑都不见了。好样的A:"我以前身体不好,现在跑马拉松都能拿冠军。"B":好样的。"A:"我以前看见书就想睡觉,现在看到书兴奋得睡不着。"B":好样的。"A":你呢,近来有什么进步?"B:"你知道我以前脾气很坏,听到人吹牛,就想打人。现在脾气好多了,听到谁吹牛,我都会说‘好样的’。"  相似文献   

5.
正从江要如期实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目标,瓶颈在交通、根源在教育、关键在产业,必须"三管齐下"补齐短板,才能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一句话道出了总书记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定决心。作为一名贫困县的党委书记,聆听了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后,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从江地处黔桂两省(区)交界,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贵州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省各级妇联创新维权工作思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拓展维权阵地,延伸维权网络,形成了依法维护妇女权益的强大合力。3月4日,贵州省2018年"建设法治贵州巾帼在行动"暨"三·八"维权周启动仪式在关岭自治县民族文化广场举行。"现在不同于以前了,妇女有什么委屈都要敢说出来才对。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了解了更多维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回去后我也会给身边的女性做宣  相似文献   

7.
<正>门头沟区推行农村"两委"任期承诺制,使村干部的责任意识从以前的"让我做",转变成了"我要做",增强了村干部的履职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深情回望2021,满怀信心展望新的征程,其中那句"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点燃了亿万人民的奋斗激情。"一起向未来",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有邀请和激励各国运动员走上冬奥赛场、奋力拼搏之意。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习近平主席将"一起向未来"的邀请和号召融入新年贺词之中,有何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9.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生冷暖、情牵万家灯火,指出"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温暖的话语,真挚的感情,彰显出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价值追求。"人民"二字重若千钧从"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到"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从"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到"每个人都了不起"……这些年来,"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的关键词,鲜明醒目。  相似文献   

10.
头脑风暴     
正1.象棋和围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2.有一个东西,可以洗,可以碰,可以吃,但是不能晒,不能吞,你能猜到是什么吗?3.你能做,我能做,大家都做;一个人能做,两个人不能一起做。这是做什么?想知道答案,请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黑龙江党的生活"微信公众号,在"编读互动"栏查询即可。  相似文献   

11.
归国土     
到国土资源部工作后,耳顺之年,静下心来,回眸以前,酿得四句所谓感言:东南西北归国土,苦辣酸甜返璞真。学悟做造炼自己,是非功过有旁人。什么意思呢?反复琢磨之后,解释如下:前两句,大致是我的经历和感受。第一句的大意是说,由老家山东,去湖南,去山西,来北京,最后到了国土资源部,这叫"东南西北归国  相似文献   

12.
麦子漫记     
麦子熟了。端午节快到了。这两件事在我印象中是一齐到来的。对于以前在农村的小孩,这些都意味着兴奋的盼望,尤其后者,可以吃粽子、凉粉和油炸的糖糕什么的。麦子熟了,还意味着可以吃麦黄杏,对于小孩来说虽然也有很多的事需要帮助家里做,比如"童稚携壶浆",去地里给割麦子的大人送吃喝,"新筑场泥镜面平",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由衷地赞颂"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在党的十九大后的特殊节点,这份新年贺词更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无比坚定的三个信念:"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古今中外,各派政党与团体都想把自己当作民意的代表者,有的甚至祭出各  相似文献   

14.
2018年,七师一三一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过程中,一连进行"两委"选举,连队当会计的王秋芝,被选为党支部书记. 当选党支部书记的王秋芝,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对丈夫说:"如果说以前我是发挥一个党员的作用,做了很多应该做的事,那现在我当了党支部书记,就是连队职工的带头人,管的是一大家子的事情,要干就要干出成效干出个样来."  相似文献   

15.
正1965年7月,毛泽东在会见李宗仁夫妇时,突然对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说:"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来宾不知如何回答。毛泽东沉思片刻后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一代伟人把自己的看家本领说成是总结经验,可见总结经验对于事业发展、个人进步的极端重要性。总结经验,是最基本的任务。总结经验,就是对工作过程进行回顾与复盘,总结"为什么做、怎么做和做得怎么样",特别是对于那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是怎么发现、怎么解决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单位就对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做做出了安排部署。按照单位通知要求,我开始抄写党章、总书记讲话。一抄,就抄上了瘾。"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每次抄写这样的句子,就能体会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帮老乡办事的时候,我更有耐心,更不怕碰钉子,直线不行就试试曲线,一条路不通就试试别的路。"权衡大事小事、急事缓事,抓大事不放,抓急事先办"。单位领导交办任务多的时候,对照这样的话,我就将事情分门别类,有序处置。"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工作方向不明确,甚至束  相似文献   

17.
为自己定位     
<正>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一位职场达人告诉朋友,他每天上班前都会这样反思一遍。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正确为自己定位,势必会活得人累、身累、心更累。自我定位是一门人生必修课,修得好的人能够科学合理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每一分长处,避过自己的短处,最大限度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敞更舒畅更美好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最近,我老做噩梦,晚上睡眠不好,白天无精打采,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我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思考——实际上是发呆,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来,连夫妻生活都觉得可有可无。爱人让我到医院做了体检,可什么毛病也没有。以前的我性格开朗、生活乐观,怎么一下子就变成这样了,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想跟你们说说心里话。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布鞋     
<正>今年的生日,母亲送了我一件礼物:一双手工做的老布鞋。她说"你现在年龄也不小了,不要老穿买的鞋,有时也穿穿老布鞋,舒适透气,对脚有好处。这双鞋是我以前做的,可惜我现在眼睛花了做不出来了,早知道原来该给你多做几双,放着慢慢穿,善待自己,首先从脚开始……"听着母亲的唠叨,我不尽热泪盈眶。我已有很久没有穿过母亲做的布鞋,感受过那种温暖和舒适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做的布鞋渐渐地淡出了生活的舞台。母亲做布鞋的全部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4,(5)
<正>@人民微博【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如今,人人吐槽"很累",个个抱怨"好忙",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让人在感恩于浓浓亲情的同时,更警醒世人,时间有多么珍贵。不论是学生,还是白领,不妨多问问自己,一天24个小时,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都做了什么?叩问时间的分配,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在不断反思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和习惯——究竟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