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色板     
正小小说天眼吴建"大娃,昨晚那个姓刘的包工头提着东西去找你了吧?"接到娘的电话,我一愣——娘在乡下,咋会知道这些呢?我说:"娘,你又听谁胡说八道,没影的事儿。"娘说:"这个你瞒不了娘,这是你爹夜里给我托的梦,你赶快给人家退回去。你爹有天眼,时时在天上看着你呢。"爹有天眼?这不是开玩笑吗?可是,娘咋会说得这么准呢?也许是个巧合吧。一个月前,我爹得了一场急病,走了。我为此痛哭  相似文献   

2.
周大新 《党建》2011,(3):61-62
在中原长到十八岁,之后,方去山东当了兵。 十八年的中原生活,前三年的情景在我脑子里是个空白。只能从娘片段的话语中知道,我身子皮实,学会走路比较早;能吃,总是吃得肚子滚圆,被邻居们称为小胖子;  相似文献   

3.
9岁那年的一天,当我放学回家, 娘把窝头和米汤端上来时,我一看没有下饭的菜,就呶着嘴坐在那里不吃也不动。娘早猜透了我的心思,说: “好孩子,先将就这一回吧,今天实在弄不出菜来给你吃了。”  相似文献   

4.
娘的针线活     
正重阳节,给远在老家的娘打电话请安,随口问娘,忙啥呢?娘说,给人家做点儿针线活。做点儿?说得轻巧!登时起急,追问,得知:种完麦子,娘就跟村里的几个老姊妹约着从邻村一个服装加工点那里揽了些针线活,给人家缝皮衣的里子,一天能有二十来块钱的收入。都快七十的人了,还是闲不住!气恼又无奈地挂断电话,脑海里满是娘做针线活的样子。打从我记事时起,娘就几乎天  相似文献   

5.
有妈真好     
男人也会多愁善感,我是说在母亲节前后这几天。一向表情全无、每晚加班的丈夫,今天吃过晚饭后就躺下了,眼瞅着天花板,讲了一个“五一”假日的故事。丈夫说,他领着孩子逛公园时,碰到了娘俩儿。老人头发全白,有70多岁,陪着老人的儿子,是位中年男人,看上去有40来岁。儿子让老人摆着各种姿势,一会儿撩撩她的白发,一会儿整整她的衣服,相机频闪。儿子买了一支冰糕,老人吃了一半不吃了,顺手递给了儿子,接下来应是儿子找垃圾筒扔冰糕,可是,没发生这一幕,儿子把娘剩下的一半吃了。他为什么要吃呢?丈夫问我。像琢磨一篇文章的主题,对生活小事不屑一顾的丈夫这回较了真,也不去加班,躺在床上自言自语:也许那个人想起了小时候,他的老妈嘴对着嘴喂他;或许他是无意识,因为那是他娘。然后呢?我问。然后,儿子拿起一方纸巾,给娘擦了擦嘴,也没有扔掉,而是又擦了擦自己的嘴。这个细节,又让丈夫颠来倒去地说个不停。任丈夫鬼叨念地说吧!我不答腔,也不敢理他,因为婆婆早就去世了,千般情,万般爱,让他到哪里找他的亲娘诉说?男子汉的  相似文献   

6.
离开家时,老婆给拿了十几个苹果。她知道我不喜欢吃水果,咬几口便丢剩一边,一只梨能吃两三天,还得人催促。这次下乡五一就回来。不过七、八天,寻思怎么也够了。可是我到嘎查第三天,很多牧民自动赶来,帮我们安家收拾屋子,我把苹果连塑料袋都给了他们,自己没吃一口。  相似文献   

7.
漫画幽默     
狗剩张狗剩经村民选举当上了村委会主任,为了体面,他改了名字。狗剩娘知道后,气得把他找来训斥道: “给你起名叫狗剩,就是图个平安,你当了官就把名字改了,真没良心。”张狗剩一听忙解释说: “娘,我改的名字叫张全胜,全是犬的谐音,犬就是狗,全胜(犬剩)也还是狗剩。”狗剩娘听后消了气, “啥斜音正音的,狗能给剩下就行。”  相似文献   

8.
正娘,86岁了,在老家跟着我的姐妹生活。在外地工作的我不能在娘身边尽孝,平日里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与娘通个电话。前几年的信息技术还是3G前时代,通话"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人"。每每与娘接通电话,脑海中便能想象出娘接到电话时兴奋的神情,虽然几乎每天都通一次电话,但从娘的声音里能听出,她已觉隔了三秋。儿行千里母担忧,母思儿想断肠。每次通话都是我说不了几句问候的话,娘就开始对我千叮咛万嘱咐。娘的叮嘱犹如夏日的清凉、冬日的阳光,与娘通电话,成了我每天精神的慰藉。娘不会拨打电话,我有时工作忙,忘记了打电话,娘就让我姐妹给我打过来,总免不了带着责备的口气说:"怎么好几天没有往家里打电话了?  相似文献   

9.
那天,我想找枚铜钱给侄女做个毽子。娘说箱子底有,我于是在那两只漆迹斑驳的大红箱子里翻找。记忆里,这两只又笨又难看的箱子从未离开过堂屋最显眼的位置。娘说过,那是她结婚时的惟一家当。在箱子的最底层,我发现一个泛黄的老式信封,信封上写着娘的名字。整  相似文献   

10.
喜欢穿布鞋,不是前些年流行布鞋赶时髦留下的“后遗症”,实在是因为打小养成了习惯。穿的第一双鞋是娘做的虎头鞋,那时我还不会走,只能站站爬爬。从那以后,娘一年至少给我做两双布鞋便是雷打不动的事了。后来我参军了,便对娘说,以后不要再给我做鞋了,部队发的鞋也穿不完。娘不听,要我照脚的大小剪个纸样寄回去,照例每年托探家的老乡捎两双鞋来。娘做的鞋每每都很合脚,即耐磨又舒坦,穿上仿佛就成了脚的一部分。鞋底子是手工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我走路费鞋,娘给我纳鞋底子总要多扎几针。战友们见了我晾出的绣花鞋垫都要惊呼,说绣得这么…  相似文献   

11.
正一1958年8月的一天晚上,稼先回到家里,跟我说他的工作有调动。我问他调到什么地方去,他说不能说。我又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他又说不知道。接着我问他,那我能给你写信吗,他回答不能。此后,稼先经常是一个电话打来,说他马上要出差。去哪里,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不问。我知道问也问不出来。每一次离开都是突然的,每一次回来也是突然的。回来一般是白天,突然就回来了,回来后吃一点东西就去休息;一般都是到了晚上9点,小车  相似文献   

12.
张登全,一个为彭总在庐山会议上的“意见书”提供素材的战士,终于在38年后的今天,带着历史的痕迹,站了出来。有人感叹道:连彭德怀都被折腾死了,你真是命大。杨尚昆说:“不容易啊,九死一生啊!”当我终于见到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时,他很激动地向我讲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为了一份“口粮”,张登全的母亲竟把已经饿死的女儿塞进坛子……张登全流着泪做了彭大将军的小卒子  相似文献   

13.
《前线》2017,(5)
<正>爸爸,你明天又要出发了。今夜,我突然很想跟你说几句话,说说我又爱又恨的援藏爸爸。爸爸,你知道,我和妈妈多么想让你多待两天吗?没去援藏之前,从你到了什么组工作以来,你就很少回家和全家人一起吃饭。妈妈总是给你把饭留出来,等你回来吃,可你每天到家都八九点钟了。全家都知道你很忙,但我们真的很想你能按时回来,和全家一起聊聊天,说几句话。从我上初中以来,作业突然增加了很多,每天都要写到晚上一点多。我很想你能陪我一起写作业,可你一回  相似文献   

14.
惩罚     
小飞 《廉政瞭望》2005,(7):59-59
我在天安门广场碰到一对母子。儿子40多岁,拉着一辆三轮车,母亲就坐在车里。他们 的装束很土,风尘仆仆,和周围的光鲜格格不入。 我问男子:“你们从哪里来?” 男子说话声音很轻,却带着自豪:“山东,我骑三轮车来的。我娘一辈子最大的心愿是看 看毛主席住过的地方,可是家里太穷。眼看娘86岁了,再不出来,怕将来没有机会了,我一 咬牙就蹬车来了,骑了整整7天呢!”  相似文献   

15.
"爷爷,晚上想吃什么?我做好了就给你送过来."4月10日中午,在阿尔金山麓子母河畔农二师三十六团的医院里,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妇女正在给一位白发苍苍的汉族老人喂饭,他们边吃边聊,亲热得就像是一家人.医院里的人都知道,他们俩以前原本素不相识.  相似文献   

16.
正刀刃轻轻划过羊头骨,爸爸像一个孩子一样用力地拍起手来:"祝贺彤彤成为高中生!"片刻后他喃喃道:"女儿,再等等,再等等,让爸爸给羊头系上红绸缎。"爸爸兑现了他的诺言。春节时他就动员我和妈妈,如果今年暑假再去新疆阿克苏看他,他一定请我吃烤全羊。我知道,他是想用这种方式,弥补在我成长中的缺席。爸爸在我的成长中"请假"了四  相似文献   

17.
援藏爸爸     
爸爸,你明天又要出发了.今夜,我突然很想跟你说几句话,说说我又爱又恨的援藏爸爸. 爸爸,你知道,我和妈妈多么想让你多待两天吗?没去援藏之前,从你到了什么组工作以来,你就很少回家和全家人一起吃饭.妈妈总是给你把饭留出来,等你回来吃,可你每天到家都八九点钟了.全家都知道你很忙,但我们真的很想你能按时回来,和全家一起聊聊天,说几句话.从我上初中以来,作业突然增加了很多,每天都要写到晚上一点多.我很想你能陪我一起写作业,可你一回来就呼呼睡着了.今年是我中考的一年,是我人生的一个门槛.我很想你能给我指导和安慰,陪我一起度过.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你却去了西藏,援助拉萨那里的人们.我很委屈.爸爸,在我要你陪伴的时候,你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在回忆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时,彭胜标将军动情地说:“敌人重兵‘清剿’,斗争环境险恶,这些都不在话下,最困难的是和党失去了联系。党啊,母亲!不知道母亲在何处,没娘的孩子历经千辛万苦找母亲。抬头望北斗,我望眼欲穿。当我回到母亲的怀抱,胸中澎湃汹涌的激情,顿时化作流不尽的泪水。于是,我就又有了主心骨……”  相似文献   

19.
从小双 《廉政瞭望》2007,(11):40-41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走多远,也离不开咱的妈。"阎维文的一首《母亲》,道出了浓浓的母子真情。然而,当孝心背离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时,只会酿出罪恶之果……  相似文献   

20.
    
彭学明 《新湘评论》2012,(11):58-60
娘就这样一路挪着,一路缮粮,每天都能缮上三五斤。每个村庄,每个寨子,娘都会缮上十天半月。娘是生活逼出的一把梳子,把村庄和田间,——梳遍。久而久之,周围每个村庄和寨子的人,都知道上布尺有一个半身不遂的女人在缮粮盘儿养女,都被娘感动。所以,娘走不动或过不了某一个坎时,那些素不相识的乡亲们就会主动过来帮娘一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