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强中华民族团结和认同的长远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形成期,受互联网文化和西方价值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文化上对认同何种文化产生困惑,文化认同面临困境,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因此需弄清楚文化认同内容,明确认同何种文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指明文化认同方向,解决文化认同上的困境,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纠正文化认同上的错误认识,抵制“普世价值”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弘扬优秀文化,利用红色资源,坚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多渠道加强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强烈冲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其具体对策有:突出重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良好思想文化氛围;占领网络阵地,拓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途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夯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追求,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平台和占据新媒体阵地等途径,教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执行者。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政治文化、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完成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引导和促进力量。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正面灌输、注重社会思潮评论、加强网络教育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辨别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追求,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平台和占据新媒体阵地等途径,教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执行者。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的情感上的归属或依附。政治认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动力。认真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通过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机制,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加强高校的政治社会化建设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宗教热"正冲击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想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培育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就要使大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理解宗教在现代社会的特殊功能,并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法治背景。而挖掘课程资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阐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领教学过程,形成大学生对科学与理性的崇尚,这将成为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培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及大学生个人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正确理性看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是否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和发展。通过进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度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现状,并从年级、学科、是否学生干部、是否经过党课培训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对今后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00后”是大学生主体,受复杂多变社会环境影响,其思想政治认同呈现出新态势。从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两个方面,对部分高校“0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状况、问题及原因,针对性提出应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增强引导的聚合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引导的向心力;开发创新认同载体,增强引导的传播力;提升绩效评估水平,增强引导的洞察力,最终实现增强“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感,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呈现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呈现出主体化、功利化、现实化、多元化等特点。为此,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当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滋长与渗透,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认同。客观分析高校中普遍流行的几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及消极影响,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以引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其负面影响,对于培养大学生合格的政治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党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化,是高校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课程化效果的迫切要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要求。培育日常化能够加强大学生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对主流政治意识的认同和对社会伦理规范的认可。以优秀的校园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为依托,以崇高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引领,以典型的校园行为文化为示范,以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为保障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化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信仰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使得他们原以信奉的道德信仰产生危机。直面危机,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青年学子,逐渐摆脱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6.
对北京20所高校大学生调查信息的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呈现如下特点:课堂教学和教科书是大学生接触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途径,大学生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且践行状况良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一步取得实效性还应有一些必备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旋律的自信和自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坚持"内外融合"的教学理念,应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原著魅力,要凸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取向。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网络媒体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402位女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女大学生的媒体接触率与对理想女性形体意象的认同正相关;城市女生比村镇女生、文科女生比理科女生更认同媒体建构的理想女性形体意象.为促进女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形象认知,校园文化须强调和引导积极健康的身体美观念,强调和引导健康的饮食观念,组织多样化丰富的校园体育运动,强调和引导学生认识商业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方式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整体上积极、健康、向上,但多样化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冲击凸显,存在着知行背离、多元、注重自我感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等倾向。因而,必须采取综合举措以提高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全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身份认同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分析,指明了个人认同中大学生对"特定利益"的认可和"公平、正义"的片面理解是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动因;社会认同中学生们对群体特征的认可和群体身份的片面理解是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环境支持和促进因素。因此,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应强化"多元身份认同",从社会的管理者和事件的参与者两个层面来消除"片面理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