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启学 《桂海论丛》2004,20(5):20-23
发展问题不仅是当今世界而且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邓小平理论是指引中国加快发展的理论,他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命题,并以系统、全面的发展理论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前提性的历史性贡献。主要有“六论”,即:中国发展主题论;道路目标论;动力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论;力量论;政治保障论。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社会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又相继提出“中国崩溃论”,近期又大力推崇“中国责任论”。西方国家的“中国观”是否真正发生改变?中国强调“在国际社会要做负责任的大国”,这与“中国责任论”中的“责任”内涵是否相同?面对“中国责任论”,我们应如何辨析、应对?  相似文献   

3.
“中国输出通缩论” 的由来及依据 当前“中国威胁论”又有新版本,“中国输出通缩论”悄然兴起并开始蔓延。“中国输出通缩论”源于摩根斯坦利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2002年10月所作的一份题为《中国因素》的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正在通过商品出口,将自身的通货紧缩转向全球,中国是当前世界通货紧缩的来源之一。此论一出,令各界震惊,并引发了一些对中国的抨击。对此,我们需要认真辨析,以明是非。所谓的“中国输出通缩论”的主要论据是:  相似文献   

4.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期研究一直是“匿名主体”的状态,当前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界定大致有政党主体论,领袖主体论,综合主体论,知识分子主体论、群体主体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并非自动生成,而是在主体参与和推动中实现.通过内在结构的分析能够看出,领袖人物、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其中领袖人物是核心主体.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问题存在一定争议,形成了鸦片战争论、中国共产党成立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论和改革开放论等多种学术观点,这种分歧将直接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必要回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身,正确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词义、内涵和价值取向,科学把握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以澄清中国式现代化真正的历史起点,从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7.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8.
帝制还是共和这是个问题 国情论在中国是一种很时髦的论调,却并非现在才有的写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情论经常会被提及。国情论亦可分两种,一种是符合国情论,一种是不符合国情论。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统战方法论是邓小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所创造的关于统一战线策略原则和工作方法的科学理论,是指导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方法,其主要内容有团结论、"两面"论、"两宜"论、"不管"论、"诤友"论、"服务"论等教论。  相似文献   

10.
王天玺 《创造》2016,(4):62-64
正鲁比尼之流那样危言耸听,正是要诱导中国跳进西方国家早巳挖好的经济陷阱。中国模式从东方兴起,震撼世界。西方中心论的某些卫道士一时间怀着恐惧和仇视宣扬"中国崩溃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模式既然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发展,"中国崩溃论"最终必将自行崩溃!第一节"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中国模式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崩溃论"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1.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形成的条件沈宝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文以下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已经成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针。在八十和九十年代的中国,出现这样一种科学的理论,决不是偶然的。科学地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形成的条...  相似文献   

12.
<正>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两种错误论调一直存在于国际舆论漩涡之中。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两种论调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近年来,部分西方人士炮制的所谓"中国渗透论"甚嚣尘上,就是"中国威胁论"的升级版。"中国渗透论"主要集中在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之间,并且在渲染"中国渗透"问题上,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他们鼓吹"中国渗透论",其实质是时隐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在设计和思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战略时 ,始终把中国人口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从国情论、全局论、国策论、人均论、素质论等方面系统地、正确地问答了“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大政策”的基本问题 ,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相似文献   

14.
析"中国威胁"论朱必任,曾伯林1992年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政策被打破以后,继续和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又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所谓"中国威胁"的风潮,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一是中国"经济威胁"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经...  相似文献   

15.
“中国输出通缩论”的由来及依据当前“中国威胁论”又有新版本,“中国输出通缩论”悄然兴起并开始蔓延。“中国输出通缩论”源于摩根斯坦利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2002年10月所作的一份题为《中国因素》的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正在通过商品出口,将自身的通货紧缩转向全球,中国是当前世界通货紧缩的来源之一。此论一出,令各界震惊,并引发了一些对中国的抨击。对此,我们需要认真辨析,以明是非。所谓的“中国输出通缩论”的主要论据是:首先,出口输出通缩。该报告认为,目前全球经济疲软,亚洲通货紧缩尤其令人…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时间条件,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空间条件,构成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条件。清醒认识中国和平崛起的时空条件,可以避免“迅速崛起论”和“崛起悲观论”,明确树立“崛起阶段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参政党理论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的确立,关系着参政党理论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为参政党理论的确立、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合理性与必要性的理论阐释。而参政的基本原理与参政的主体论、职能论、机制论、条件论、方法论、实效论、比较论相互连接,构筑起参政党理论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正> 李会滨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10论》最近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展开,从10个方面较为集中、深入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若干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一部系统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寓专业学术性与实证理论性于一体的力作。《中国社会主义10论》(以下简称《10论》)宏观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基本内容。《10论》通过“国情论”(第一章)对基本国情进行科学而务实的透视,以宏阔的眼界扫描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明基体论"并不是主张中国独特论或中国特殊论,中国不能也不会拒绝现代性政治,而是说现代性政治议程的实现只能以中华文明基因为条件。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黄伟 《求索》2007,(12):194-196
本文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认为《日瓦戈医生》(以下简称《日》)在中国五十年的接受和中国当代社会思想观念的演变密切相关。1958年以来,《日》在中国被认定为毒草与劣作。1985年以后,《日》的经典地位逐渐确立,但是,《日》之毒草论、劣作论仍然有个别持论者。《日》在中国从毒草、劣作到经典的历时演变折射了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演变。《日》在中国最终被推崇为经典除了其艺术因素之外,是其思想满足了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1985年以后,《日》之毒草论、劣作论和经典论在中国的共时存在折射出中国社会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