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实体经济出现全面下滑,虽然国家相继出台政策调控,但实体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而同时金融市场理财产品、信托等影子银行体系日渐壮大,市场对于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是否是庞氏骗局的争论也越发激烈,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与欧美相比有许多本质不同,更像是以银行的影子而存在。当前必须正确看待影子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利弊作用,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和积极监控引导,来促进资产证券化和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金融业的重要任务。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商业银行为样本,选取规模、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三个维度对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进行了定义和测度,并分析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得出,中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从2010年到2021年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从2018年开始尤为突出。银行业集中度和成本管控能力是影响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改善能够抑制银行的破产风险,银行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扭转了银行竞争对服务实体经济的削弱作用,能够促进银行的良性竞争。据此,应在把控银行准入节奏的基础上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持续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曾刚 《小康》2018,(30)
正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的业务模式面临根本性重塑,从原来的影子银行逐步过渡为净值化产品。这意味着,银行理财的业务模式、投资管理重心、核心能力,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资产管理业务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业务。截至2018年6月末,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约21万亿左右,在大资管  相似文献   

4.
马平 《人民论坛》2014,(12):76-78
影子银行是伴随着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而产生的,近些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增幅位居世界首位。影子银行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在满足社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文章基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分析了当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是伴随着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而产生的,近些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增幅位居世界首位。影子银行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在满足社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文章基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分析了当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     
《时事报告》2012,(1):68-68
“影子银行”是形容那些“无银行之名、有银行之实”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随着我国金融机构发展日益多元化,因金融监管和准入门槛过高,“影子银行”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它们往往披着四件“外衣”,一是以个人理财、委托贷款等方式向实体经济融资的业务;二是包括投资公司、典当行等在内的非银行机构;三是建立在金融创新基础上的新业务,如资产证券化和衍生品交易;四是以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投融资机构。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促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满足居民和企业投融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高息揽存、变相放贷等理财乱象使其备受关注。一般认为,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力探索,也是商业银行资产经营的重要转型。内生货币理论认为,内生的贷款需求创造存款供给,银行存款作为银行负债依赖一国中央银行的担保,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而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本质为信托等非银行机构的负债,是银行"资产信托化"运作的结果,冠以"银行理财"之名其实是银行对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提供的无形担保。然而银行无节制地参与及其"存款理财化、贷款证券化"的"资金(资产)池"理财业务创新,必然使整个金融体系从"避险型金融"向"庞氏金融"演化,大规模的风险积聚和脆弱性融资,将给我国尚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带来灾难性打击。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2011年1月—2017年9月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验证了我国银行主导型影子银行及其主要业务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及传统信贷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广义信贷考核与影子银行信用货币创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影子银行业务扩张及其信用创造功能总体上促使了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货币供给渠道。其二,与其他业务相比,影子银行业务中债券投资、同业业务对金融机构银行信贷总额具有挤出效应,而在货币供应中两者信用创造功能较强。其三,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我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广义信贷考核对影子银行业务及其信用货币创造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3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五大特征:经济回落具有非常强的非预期性;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激化;房地产问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脱节;经济中的矛盾与不确定性逐步加大。五大特征会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五大风险。首先,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从2018年到2019年,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将进入偿债高峰,存在较高的债务风险。其次,影子银行问题。现阶段,影子银行缺乏监管,  相似文献   

10.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的当前时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更值得关注。本文分析指出,为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化解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促进经济金融协同发展,金融业必须立足实体经济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对接实体经济需求投向,必须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同时规范民间金融发展,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影子银行近几年增速迅猛,总规模高居世界第三,已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重点。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影子银行的证券化程度低,这种特质的影子银行会否危及国内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则是国内分析影子银行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金融发展不断深化,一方面应将影子银行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加强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影子银行带来的金融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推进,并逐步形成了我国当前双轨的利率体系.随着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呈爆炸式增长的影子银行系统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的特点,然后阐述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形成机制,最后根据影子银行的风险成因,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华 《今日上海》2010,(8):44-47
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可改善社会的储蓄结构,为金融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志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而言,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而对于社会来说,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一条不可或缺的理财途径。  相似文献   

14.
次贷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渐渐浮出水面,每次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影子银行都如影相随。为减少影子银行的破坏作用,各国殚精竭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3年10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写道,"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快速信贷增长仍然是一项关键风险",敦促中国必须对影子银行活动实施更严格的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5.
徐飞 《北京观察》2018,(3):30-31
正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一个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仅表现为增速放缓,也表现为结构调整以及风险显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巨大压力,股市、汇市、债市的异常波动,影子银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问题突出,导致经济金融运行新老问题叠加,金融体系潜在风险进一步显现。党的十九大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实体经济所具有的稳定、持续的特点契合了转型期经济发展模式、动力稳中求变的需要。而从当前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实体经济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其在经济转型期功能的高效发挥。基于此,有必要立足于经济转型期的要求来对实体经济的功能及其发展路径进行针对性探讨,以促进实体经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积聚了大量风险,一旦失控将成为中国经济的"灰犀牛",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我们要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监管部门协调机制、推进宏观审慎管理,让影子银行的风险"看得见""管得了""控得住",筑牢我国金融安全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18.
自2007年年底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现象频频出现,在广大投资者中反响强烈.究其原因,除了全球股市下跌这一外部因素外,根本性的因素在于高风险产品过多,银行理财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本文从零收益、负收益现象谈起,提出银行理财产品合理品种结构的构建设想,力求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更加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08,(6)
银行理财产品是中间业务领域利润增长的一大亮点,在新形势下,银行加大理财产品投入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王萍 《中国人大》2014,(13):12-16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阵痛。中国经济在信贷、影子银行、产能过剩、债务负担、楼市等方面的痼疾能否消解,都能在国家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中体现出来。此次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正是一场有关中国经济和金融话题的“及时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