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0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我们有必要深入认识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以便我们能正确地继承和弘扬孔子及儒家的思想,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一、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地位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末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动的重要时期。孔子当时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上,从社会稳定、人际和谐、政治廉洁、国家统一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崇德尚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儒家思想超越时空,滋养着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拓立者,虽述而不作,但数千年来的岁月流转未曾模糊他思想的光芒,反而一次次赋予他新的时代生命。孔子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2550周年诞辰。我们纪念孔子,目的就是要推动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融会于社会主义新文化之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孔子思想具有博大精深、枝繁叶茂、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特征。世界即将迈进21世纪,21世纪将为人类文明开创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和儒家学说在新的世纪中,也将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新的发展做出贡献。(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叶鲁国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  相似文献   

4.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时,上海人民哀悼他的那面白地黑字旗上写着三个大字:民族魂。 鲁迅的民族魂,代表着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此,毛泽东曾作出高度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  相似文献   

5.
<正>明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逝世80周年。无论是鲁迅在世时,或者在他逝世后的漫长岁月里,对他的研究、评论和研讨,文章多如恒河沙数。虽也有贬者,但他对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近年来,有人把鲁迅说成是"断裂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罪人"。这种错误看法,在钱理群等人的文章中已有批评。鲁迅的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正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干内容的儒家思想自然是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资源.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家思想之间,不仅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而且在具体的推进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相互推动和创造性地相互转化的可能.文章试图从与意识形态、经济发展、当代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关系来论述精神文明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1936年10月19日,一面印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盖在鲁迅先生瘦小的躯体上。“民族魂”三字,是对鲁迅的巨大精神影响力的深刻写照。  相似文献   

8.
李长胜 《党建》2014,(4):44-45
正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家思想发源地。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委要求,我们将"四德"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从儒家思想"五常"、"五德"传统美德中撷取"爱、诚、孝、仁"四字作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的支点和承接点,以全覆盖的理念为指导,具体化、标准化、制度化地开展了"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活动,着力推进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  相似文献   

9.
鲁迅1936年10月逝世以后,受到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被与孔子相提并论,被称为"现代中国的圣人"、"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认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于鲁迅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源于他们对鲁迅的深刻认识。而在党中央和鲁迅之间作为联系  相似文献   

10.
像许多伟大的革命家一样,胡乔木也非常热爱鲁迅,崇敬鲁迅.在他家里众多的藏书中,鲁迅的书籍占了相当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同时期的鲁迅全集、鲁迅杂文集、鲁迅小说集、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和各种单行本.胡乔木在许多场合都热情地宣传鲁迅,在他的文集中专讲鲁迅的文章就有《伟大的作家,伟大的战士》、《鲁迅对中外文化的分析态度》、《拿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来纪念鲁迅》等,散见于其他文章中对鲁迅的评论就更多了.他不仅对鲁迅研究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而且关心、支持鲁迅著作的出版.胡乔木严肃地捍卫鲁迅的旗帜,他曾说:“鲁迅的旗帜仍然是我们今天的旗帜.”  相似文献   

11.
周望 《学习月刊》2014,(16):16-17
瑞典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收孔子的智慧。"[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智慧与韬略也异常丰富。  相似文献   

12.
张明 《理论学刊》2022,(1):64-71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釜底抽薪式的清算,一大批激进学者如陈独秀、鲁迅、胡适、吴虞等纷纷加入到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批判当中。然而,在对孔子儒学的一片讨伐声中,曾开五四时期创造风气之先的郭沫若却逆势而行,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学说的强烈认同。郭沫若的这种文化认同并未仅仅停留在精神思辨的层面,而是转化成了一种政治实践行为,成为他投身救亡图存革命活动的强大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认同还成为郭沫若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依然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作为这个命题的较早提出者,郭沫若的这种探索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疑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文化革命战线的主将,当时敌人攻击他,朋友误解他。瞿秋白把正确地评价鲁迅看成那个时期文化战线上一个重大任务。因此,他白天专心研究鲁迅著作,夜深人静就伏在一张小方桌上写作,花了4夜工夫,写成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额和妇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鲁迅是一个作家,但鲁迅却更是一个战士;鲁迅手中所握着的明明是一支笔,但无论同志或者敌人都将之视为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鲁迅的个子很矮,头颅很小,但人们却总要把他看成是身容三山五…  相似文献   

15.
陈培岭 《唯实》2015,(1):77-79
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孔子正向我们走来。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2000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者,在世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并不能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以成为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的伟大人物,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焰几乎影响中国一个世纪。毛泽东同志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对鲁迅而言,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对苦难的抗争的话,对艺术的终生热爱则是他快乐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打倒孔家店是公认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口号,这一口号导致了国内外对五四运动精神实质的片面认识.本文分析了这一口号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打倒孔家店并非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全盘否定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五四运动的支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是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8.
1997年2月19日,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不幸与世长辞。神州震动,举国同哀。在沉痛悼念一代伟人的日子里,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更加认真地学习他的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应当认真学习这些思想,使之成为我们行动的指针。一、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阐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首先,邓小平同志指出精神文明问题,是对"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中,曾三次被错误路线打倒,但每次被打倒之后他都能奇迹般地复出,并一次比一次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取得更伟大的成就。深入思考邓小平“三落三起”的经历,从中我们可吸取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一、必须坚持党的正确路线无产阶级及政党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必须要有一条正确的路线。坚持正确路线,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胜利,就前进,就充满生机与活力;否则,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失败,就倒退,人民就要遭殃。正确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要同错误路线进行尖锐复杂的斗争,并…  相似文献   

20.
<正>01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荣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创造物质文明发展的世界奇迹,提供了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讲过,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008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我们党把"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改革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