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郑庆君 《求索》2011,(12):226-228
作为传统的写作手法与修辞格式,引用有过不少论述.但从互文性的视角来探讨引用及其表现模式,还不多见。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汉语的传统“引用”手法在当今科技时代得到了极大的翻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斑斓色彩。文章集中解剖了新媒体的语篇中,作为具有典型性互文特征的引用修辞格的表现类型与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旅游业是发展乡村产业的首选。近年来,南宁市青秀区紧盯发展趋势,以产业为支撑,以特色为主导,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融合传统文化内力,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后劲。不断挖掘特色传统文化,加强文旅产业互促互融,打造乡村旅游青秀名片。一是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业的文化属性和以文塑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krinein"一词,虽然意思仅为"判断",但这一术语在十七世纪渗入各国方言时,含义便扩大起来。二十世纪,学科分类意识加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区分之必要凸显,自然与"文学批评"这一术语的固有含义发生牴牾。因而辨析"文学理论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思想史"、"文学学史"、"诗文评史"等学科名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krinein"一词,虽然意思仅为"判断",但这一术语在十七世纪渗入各国方言时,含义便扩大起来。二十世纪,学科分类意识加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区分之必要凸显,自然与"文学批评"这一术语的固有含义发生牴牾。因而辨析"文学理论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思想史"、"文学学史"、"诗文评史"等学科名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处于"当代性"历史场域中的中国文学批评,面对来自西方学术话语过度浸染之后的"失语症"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急需建立文学批评"中国话语"本土阐释范式的双重焦虑,需要从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评价阐释性实践活动出发,在厘清自我学科定位的基础上,主动介入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实践,关注中国问题与本土经验,在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资源及西方文化理论资源的三维对话中,克服自我阐释焦虑,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气质品格的文学批评范式,从而有效实现文学批评的意义再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6.
朱晓琴  徐李洁 《前沿》2010,(8):163-165
D·H·劳伦斯认为,《圣经》虽然写的是上帝,但它写的却是活生生的人。他认为小说也应该是一本生命之书。其经典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就是一部圣经式的故事。小说中不仅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小说本身也充满了《圣经》末卷中的《启示录》色彩,这表明《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存在互文性关系。本文通过对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该小说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振龙 《求索》2011,(11):179-181
“丽”是建安时期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此目前学界都把“丽”理解为外在形式之美。在我们看来,建安时期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所用的“丽”的内涵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诠释。结合“丽”的语义演变与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建安时期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所用的“丽”字不仅仅包含着所指对象的外在形式关,也蕴含着所指对象的内在精神美,是所指对象形神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在我国文学的发展中,出现了两种导向:一种是强调对民族传统的“纵向”继承和发扬;一种是强调对世界现代文学“横向”的借鉴和移植。就文学创作来说,特别是具体到某一个作家,这两种追求都有美学的价值,但是就文学批评来说,要有大的新的发展,则应该做到这两者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任何一位作家在其创作中都会受到前人或同时代人创作的影响,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中尤为明显,其中所出现的互文现象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古典抒情诗中的互文性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嵌入文本与原有文本形成多重关系,在抒情文本中显现出不断延伸的"外故事"。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加强了诗歌的语义浓度,也使诗歌前后贯通,构成为连绵的诗歌整体。  相似文献   

1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均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他们在文学批评观方面的观点,特别是对于创作的动力、文学的功能、文学的本质等方面的观点上,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两位大师都认为潜意识是文学创作的主要来源,并都从心理机制上发现文学创作的规律,形成精神分析批评观。但是不同的经历与性格又使得两者的精神分析批评观自成体系。弗洛伊德忽略文化传统对文学的影响,而尝试用梦来解释文学创作,陷入泛性论的困境。荣格尝试从宗教神话里寻找原型,脱离社会现实探索文学创作,给文学披上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1.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的反科学技术主题的延续,执着不悔的亚哈则是对忏悔的弗兰肯斯坦的创造性背叛。这种互文关系的确立既有表达现实意义的需要又是文学创作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学批评的“文学”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的“文学”属性在过去的理论中是根据批评的对象所确定的 ,这是一种直观的认识。以对象确定其属性 ,其自身的品质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定。文学批评“在文学中”,并不是与文学创作并立的在之外。这种“在”体现在批评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批评从来就不是附属于创作的存在 ,恰恰相反 ,创作与批评结成对象性关系 ,其自身的“文学性”才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3.
考察"新世纪文学"概念的源起具有重要的学科史价值,作者认为,"新世纪"概念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之下,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发过广泛讨论的学术话语。"新世纪文学"则是"新世纪"话语现象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发展的困惑、焦虑、期待。  相似文献   

14.
申坤 《桂海论丛》2018,(4):10-15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从"道"与"器"相统一的角度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等"道"的层面的建设;二是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和文艺作品等"器"的层面的建设。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意义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以文载道,载"道路、理论、制度"之道,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框架;以文化人,以文艺之思想底蕴、精神力量、艺术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探索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途径;以文会友,以文化交流超越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冲突;以文辅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故事新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现代技法,把现代人的各种内心困惑与焦虑嫁植于传统民间传说和戏剧的故事框架及意象空间内,对人的内心精神情感世界进行了当下性的考察,并从"故"事及"故"事所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某种互文,为现代人的思考提供了更多的借鉴空间.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六朝文采理论的衍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刚国 《求索》2005,(7):136-138
六朝文采理论是关于汉语言文学形式美的研究。这一理论或立足于指导文学创作实践,或着眼于文学鉴赏批评,或为了编选各种文集,其共同的特征是从文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审视观照文学,从而最大程度地扭转了两汉文人以史学、经学等外在的角度论文学的状况。六朝批评家有关文采问题的阐发,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是空前的,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集中凸显了“文的自觉”,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经·大雅·行苇>之"四鍭如树"中"树"字的训释,如果从语源学角度、互文角度、射礼文化角度去考察,完全可以做出一种新释:"如树"实际上是"不中质"的形象说法,它与上文"既均"(中质)互文见义,即"既均""如树"均包含有"中质"和"不中质"两种情形.这样解读可以还诗摇曳多姿,隽永有味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的不断高涨,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传统的以言语技能讲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如今已满足不了外国汉语学习者日益增长的对中华文化的渴求,对此我们要重视和重新审视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的讲授传播,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融合,互促互进,以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更好地发挥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20世纪的文学批评是在现代文学语境下,与20世纪的文学创作同步发展的,其间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批评文章.<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一书本着举凡有批评之精神、理论之态度、独到之眼光、精妙之见解而又能斐然成章者的编选标准,荟萃精华.此书不仅是中国20世纪的文学批评成果的集中展示,其所昭示的文学批评的真精神,即批评是一种创造与发现,批评需持科学、客观、中正之态度,"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批评应以审美为宗旨,讲究文采等,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也具有针砭时弊、健康发展之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挑起"抗拒式读者"的大旗到对美国女性区域文学的探索,朱迪丝·菲特里早已成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从对美国经典文学作品颠覆性的女权主义解读入手,之后致力于对美国女性文学传统的建构,多年来在女权文学批评的领域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角,对于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