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没有比电视对社会生活影响更大、更广泛的东西了。看电视,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继“衣、食、住、行”之后的第五个生活元素。一个城市的最高建筑物是电视塔,人们获得外部信息和业余生活依赖最多的是电视,当今社会知名度最高的是电视上频繁出现的人。据最保守的估计,中国的电视观众已在6亿以上。电视和由此形成的电视文化,是如此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在新的形势面前,关心和熟悉电视文化,研究和了解电视文化,已经成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必然要求。因此,深入地探讨电视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信息传播功能。信息传播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功能,其任务是将信息、政令准确而迅速地传播给受众,以达到服务受众、影响受众的文化效果。网络文化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将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个性化特征发挥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传统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化为“点对点”的双向传播模式,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娱乐等信息通过网络文化传播到社会各个不同的地域,发挥着巨大的信息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3.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前几年颇为流行的说法。这一说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过对其“发明权”的争论。其实是大可不必争发明权的!因为,这一理念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片面的,甚至也可以认为是不及格的。为什么不可以提倡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呢?为什么不可以是经济与文化共同搭台,经济与文化共同唱戏呢?经济是基础,这是尽人皆知的理论常识“。基础”不就是“搭台”的同义语吗?社会早该进展到经济反哺文化的新阶段了。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正在日益增强。我们不是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吗?学习什么?主要是指学习文化。我们不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吗?列宁讲,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不用说,更离不开文化,尤其需要和谐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型时期社区文化获得了较快发展,文化建设日益由单一向多元化演进,文化资源渐趋市场化,社区文化的功能得到体现。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社区居民参与自主性的阙失、社区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不够等诸多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推进社区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廉政文化与官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政文化内含着深刻的伦理底蕴,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凝聚、约束、社会舆论和抵制“腐败文化”的功能,针对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中外文化碰撞中文化变异和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所带来的消极文化的挑战以及官场腐败文化的侵蚀,用廉政文化建设提升官德建设的新境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孟涛  刘永锋 《学理论》2015,(1):103-104
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方式、文化休闲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公共服务的获得方式等多个方面。基于山东省济南市展洼社区的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在农民向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社区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正向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对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抵触等反向作用,政府应以此为基础调整社区化建设举措以适应农民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7.
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英)泰勒在1871年曾将文化简单归纳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这个定义被后来的学者普遍采用,若将这个定义推而广之,青年文化即是青年群体所具有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在社会文化中是否存在着青年区别于成人的文化呢?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认识到它的存在。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青年群体以运动、骚动的形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在非特殊的历史时期青年以夸张的情感,独特的语言、音乐、绘画、服饰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正是由于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影响作用,才使现代社会既兴奋又恐惧。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场域,但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转身存在着习惯于农村生活方式、非农化就业转换艰难、对身份认同较模糊、市民人格的缺失等问题。社区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制度文化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短缺是影响农民市民化的文化因素。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制度文化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延伸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是助推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少华 《求知》2002,(10):28-29
创建文明社区“五个一”(一个市民总校、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社区文体中心、一个社区街心花园、一个农贸市场)活动集中地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方式和广阔的活动天地。有力地加强了社区思想文化建设,促进了市民素质、社区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多年来,红桥区在开展“五个一”创建活动中,坚持从创新入手,把创建活动置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大背景之下,使其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廉政文化的基础理路中,秉承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认识。现代社会,在充分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同时,也应看到为政理念的发展。当今廉政文化建设,应充分、合理吸收“法治精神”“契约精神”的内核,突破以血缘关系为出发点的“父母官”理路。官,在现代社会就是管理者,是一种职业,是纳税人雇佣的“公务员”,但同时他们自身也是纳税人之一分子。所以,  相似文献   

11.
王忠录 《学理论》2009,(19):11-12
网络在当代中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中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娱乐的过程中也受到网络不文明现象的侵害,影响了身心健康。针对网络对中学生生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着重探讨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规范原则,阐明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青年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人们的消费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相伴随的,是过度关心消费的观念的出现,且已不再仅仅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是以文化—意识形态的形式日益明显地对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着影响。这种文化—意识形态我们称之为“消费主义”。 与最初的与享乐主义几乎同义的消费主义相比,现在它已日益极端化,尽管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似乎仅是一般生活潮。然而,从其目前相当普遍的影响及其与大众的消费心  相似文献   

13.
提高先进文化建设能力的逻辑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关键在于“建设”,但是,如果不首先在“认识”上准确解读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那么,我们就不能真正提高先进文化的建设能力。本文从先进文化“内含着”的几个方面的有机关系出发逻辑地推导出相应的先进文化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迅速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认知渠道,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领域都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利用者。随着大学生上网人数的急剧增加,网络文化对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提出了我们党在近期的奋斗目标: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蓝图被描绘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此,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农村小康文化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大农村发展小康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的一大课题。在“十一五”时期,需要从国家政策、文化产业、文化机制以及农民创造性等方面下手,大力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巴西的信息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令世人瞩目,其经验值得注意。 打破外国对巴西市场的垄断 70年代以前,巴西的信息工业十分落后,其产量微不足道,国内的信息产品市场几乎全部控制在外国人手中,其中仅美国的IBM和BURRONGHS两大公司就控制了巴西信息产品市场的80%。美国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为确保其自身的利益。严格限制向巴西输出信息技术,禁止本国的信息工业企业在巴西建立“主配件”生产基地,对巴西在国际市场上采购零部件也附加诸多的条件,从而大大影响了巴西信息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提出,“九五”期间,将深圳初步建成“一个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个中心(金融、信息、商贸、运输)、一个旅游胜地”。深圳市统计信息局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的任务。当前,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信息化程度很高,信息已成为各国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并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方式。在发达国家,信息业已被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仅以信息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例,美国1950年只有17%的人从事信息工作,而目前从事计算机程序编制员、教员、职员、秘书、会计、证…  相似文献   

19.
在广大农村发展小康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的一大课题。在“十一五”时期,需要从国家政策、文化产业、文化机制以及农民创造性等方面下手,大力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刘娜 《学理论》2012,(17):1-2
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是不同时期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的一种理念.它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且影响着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任何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否有效,归根结底要看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现实性解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动摇;发展经济,为民生建设提供物质保证;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环保及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