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战士的生活鲁迅是战士,但战士也需要生活,如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所言:"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实际上,鲁迅并非如常人印象中那样高大威猛、金刚怒目,而是矮小瘦弱、和蔼慈祥。许广平在回忆录中说,在平时,鲁迅对敌人说话也是少愤怒的。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随和,喜欢笑和开玩笑,萧红、章衣萍等人的回忆文章中都有所提及。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  相似文献   

2.
<正>鲁迅一生大约写过三次碑文墓记,全都出乎友情。一次是写《韦素园墓记》。韦素园是鲁迅支持的文艺社团未名社的骨干。鲁迅认为"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另一篇是《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墓主曹植甫,名培元,是一位"躬居山曲授徒"的乡村教师。鲁迅以"会稽后学"的身份撰写此文,系受曹植甫之子、翻译家曹靖华的请托,但更因为墓主"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历久不渝"。第三  相似文献   

3.
陈漱渝 《民主》2023,(2):46-48
<正>在历时一个多世纪的鲁迅研究史上,冯雪峰的地位可谓无人能够替代,影响可谓无人可以超越。鲁迅生前评论他的文章就已汗牛充栋,但被鲁迅本人认可的,除了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集〉序言》之外,另一篇就是冯雪峰撰写的《关于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7月中旬,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准备出版他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捷文版,希望鲁迅亲自作序,并推荐一篇论述鲁迅文学地位的文章。鲁迅感到瞿秋白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太长,又专论杂文,  相似文献   

4.
胡绳 《瞭望》1996,(38)
偶然读到为茅盾诞辰一百周年而出版的《茅盾和我》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在这里面看到了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记载。 臧克家的《往事忆来多》一文中说: 我曾向茅盾先生提出两件文学史上的疑案,请他回答。那是在他乔迁到交道口南三条新居之后了。 第一件事是:关于1935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到达陕北,鲁迅打电报祝贺,多年来报刊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您也落了名字;有的说只有鲁迅一人。到底真相如何? 他没假思索就回答说:“是这样的:关于打电报的事,鲁迅曾经对我提及过;但发电时,他并没有告诉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们有时候应该停下一切来休息,但休息并不一定要什么都不做。最好的休息是把做事的性质变动一下。若论做事量,很少有人能超过英文《新约圣经》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据他的一位朋友说,莫氏的书房里有三张桌子,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一张摆的是他的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写过一则故事,说一家人得了男孩,满月时抱出来给客人看。客人甲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客人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做官的。"客人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自不必说,那家人对甲、乙千恩万谢,然后合力将丙痛打一顿,赶将出去。鲁迅感叹,许诺升官发财者是在哄人,却得到好报;说必死的是在说实话,但遭遇痛打。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篆刻     
伏琛 《瞭望》1991,(22)
鲁迅先生曾于1914年写过一篇有关篆刻的短文,收于许广平编的《集外集拾遗》,这是仅见的鲁迅谈治印的专文,题为《<蜕龛印存>序(代)》。后来他虽无暇注意及此,但他游览过杭州的西泠印社,对这个专门研究篆刻艺术的学术机构颇为重视,也很关切。 川岛(章矛尘)在《鲁迅先生1928年杭州之游》一文中,曾记述了鲁迅游览西泠印社的往事。此次游杭,鲁迅偕许广平同来,自7月12日晚至17日展,前后游憩了四天,这在鲁迅辛劳的一生中,是很难得的数日之闲。 鲁迅到杭州的第二天,就由郑奠和川岛陪同前往西泠印社。他们在“四照阁”  相似文献   

8.
男人扮女人     
鲁迅《野草》里有一篇《立论》,说讲老实话的必挨打。这因为,老实话常常令人扫兴,煞风景;于是逆耳,于是拗众,远不如到处撒糖精之有趣。鲁迅本人也因偶尔说些按理无可非议的老实话遭到讥贬。如他反感于“男人扮女人”,说过几句不敬之词,实在不知错在哪里?本来这玩艺是旧时代封建礼法和习俗的桎梏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扭曲人性的  相似文献   

9.
甲:记得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说过这样的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前也没有人走过。这几十年,我们白己一边摸索,一边走着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16,(12)
正今年是笔者的父亲金性尧和母亲武桂芳诞辰100和101周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笔者应《民主》杂志之邀,撰述一段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父母亲与鲁迅先生及其夫人许广平之间的友好交往。父亲金性尧,笔名文载道,20世纪50年代加入民进。18岁时曾因仰慕鲁迅先生,向其请教写作杂文,与其有过四通书信来往;鲁迅先生逝世后,与母亲一起参加过鲁迅葬礼,还在许广平先生家中校勘过《鲁迅全集》,之后还主持编辑过《鲁迅风》杂志。2007年父亲去世,周海婴先生听闻致电表示哀悼,并对我讲我父亲当年和许广平先生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好  相似文献   

11.
中式菜单英译问题由来已久。虽已有许多民间的英译本流传国内、外,但大多翻译粗俗不堪、良莠不齐。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把正式规范中式菜单英译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最终公布《中文菜单英文译法》手册。本文从《中文菜单英文译法》遵从的翻译原则出发,解读其翻译方法,评述其翻译的价值取向,即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中式菜单的英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展示中国特色饮食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互补、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17,(7)
<正>前几日,画家盛姗姗从美国写信来,约我为她的父亲草婴先生写一篇纪念文章。30多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分在《萌芽》当编辑,盛姗姗是《萌芽》的美术编辑,我和她有过一段同事的经历。当时就知道盛姗姗是翻译家草婴的女儿,也知道她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英文,准备去美国留学。盛姗姗从未和我说起过她的父亲,但草婴这两个字,在我心里是个响亮的名字。因为,从小学时代开始,我就读过他翻译  相似文献   

13.
张丽华 《侨园》2013,(10):51-51
<正>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只是,这两个人却代表着中国文化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锋芒毕露的人物,他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社会和人性最疼痛最真实的地方,这是人们喜爱、佩服鲁迅的所在。梁实秋则是当时的散文作家,他的目光所及,多是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充人了小资情调的感悟,深得许多时尚男女的青睐。人生态度和生活立场的不同,使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并不和睦,他们有过非常激烈的论战。当年,梁实秋从美国回来后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得一无是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深  相似文献   

14.
翻遍鲁迅的著作、书信、日记,直接提到张闻天本人的材料,迄今为止,仅见一条,这就是鲁迅翻译厨川白村的《西班牙剧坛的将星》一文时作的说明。鲁迅写道:“因为记得《小说月报》第十四卷载有培那文德的《热情之花》,所以从《十字街头》译出这一篇,以供读者的参考。”引起鲁迅译介培那文德兴致  相似文献   

15.
王乾荣 《民主》2007,(8):46-46
鲁迅在《死》一文中说过:"中国人是相信有鬼(近时或谓之‘灵魂’)的,既有鬼,则死掉之后,虽然已不是人,却还不失为鬼,总还不算是一无所有。"  相似文献   

16.
我含着热泪走出放映厅。虽然我对焦裕禄的事迹还是比较熟悉的,而且这已是第三次看影片《焦裕禄》了,但依然止不住泪水潸潸。 记得宋人欧阳修说过,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鲁迅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里,那就真真死掉了。”焦裕禄就是一个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逾远而弥存”的人。兰考人镂骨铭心不忘他们的焦书记,这是对作为共产党员的焦裕禄的最高奖赏。  相似文献   

17.
现代英语教学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而翻译是其中的难点,使学生普遍的薄弱点。但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中,翻译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本文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紧迫性;分析翻译中常见的错误;提出提高翻译能力的对策并且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四个方面来浅谈职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布加勒斯特专电 彼·卢斯卡洛夫是罗马尼亚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在中国放映过的罗马尼亚儿童故事片《巴布什卡历险记》、《多瑙河三角洲警报》和《山的儿子》,都是以他的小说为蓝本拍摄的。不久前,记者在布加勒斯特对他进行了专访。 我们在他的家里坐定后,卢斯卡洛夫说:“同中国记者结识、交谈,还是头一次,我实在高兴。”我把自己的译作《山的儿子》送给卢斯卡洛夫。他说这是中国翻译出版的他的第二部儿童文学作品,随即从书柜里  相似文献   

19.
王韬的成长与翻译紧密相关.自王韬在上海松江墨海书馆工作至逃居香港二十余年间,他与麦都思、艾约瑟、伟烈力亚、理雅各及张宗良等合作翻译了宗教学、历史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多种著作.这一期间显示出王韬对翻译认知的转变,而相对稳定的是他"笔受者"和"笔著者"的身份.除在佐译《圣经》中发挥了较大的主体性外,王韬在《华英通商事略》等著作中大多遵循"西人口译、中人笔受"的翻译模式,这一模式其实也是当时各大译书机构的主要工作方式.傅兰雅、马建忠、梁启超等认识到,这种合译模式使得译本无法准确还原本来面目,有损西学的传播."口译+笔受/著"模式对科技翻译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在社科翻译中效果并不理想,但对如今诸如法律翻译等仍有借鉴意义.无论如何,作为"笔受者"和"笔著者"的王韬在中西交流中获得了领先于时代的理解,从而成长为跨越时代的大人物.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宣言》首句汉语译文对共产主义的描述存在着贬义和褒义截然相反的译文,学术界因此对共产主义描述的译文理解也是各执一词。本文认为贬义来源于对英语spectre和德语genpenst的未能被深刻透切理解。英语spectre和德语genpenst包含贬义、褒义和中性义,然中国自有汉英词典以来的所有词典都将英语spectre和德语genpenst理解和翻译为仅仅是贬义的"鬼魂"、"幽灵"、"怪物"之类的词语。《宣言》翻译者在词典的误导下,就将马恩用英语spectre和德语genpenst描述共产主义的首句翻译成了具有贬义的译文。成仿吾、徐冰大师将德语genpenst翻译成"巨影",是褒义,再现了马恩的原意。本文尝试提供合情合理的褒义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