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原著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精髓,也凝结在其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的编译出版,为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权威教材和基本文本。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文本。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文本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研读去理解。要站在时代高度和立足当代课题,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从原著中探寻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立场去分析中国现实,指导解决中国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个人"之于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为逻辑演进线索、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理论旨趣的哲学思想,其每一个主要环节都彰显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这使它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当下,重新关注和研究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问题,从经典文本的解读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奠定坚实的理论依据,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3.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文本——《共产党宣言》,无论是写作的历史语境及其在工人运动中的广泛传播,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当代阐发与应用,都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代问题相结合的鲜明理论品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依据经典文本回顾《共产党宣言》写作和传播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发展规律,全面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重新研读《共产党宣言》启示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研究,形成与新的伟大历史实践相契合的中国化时代化阐释模式,助力党的创新理论学术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有两种情形:一是经典社会主义,其语境是产品经济;二是实践的社会主义,其语境是市场经济。两种语境的不同意味着,实践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具有差异性。在哲学意义上,改革是一种历史文本,“改革”的背后是“发展主义”对“公有制主义”的替代;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的发展图景可概括为:所有制标准论-生产力目的论-发展主义的演进及对它的有限性匡正。未来中国发展.首先要对经典社会主义进行深度的理论反恩;其次是要对实践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认知和判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基点,考察与揭示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有三个特点: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存在物;有着许多人的需要。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的主体性培养为基础;以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现实目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先辈的思想精华,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习近平的一个爱好,在长期的工作和实践中,习近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典著作观,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因、作用和要求。从习近平经典著作观可以得出要从心理上重视对经典著作的研读、研读经典必要原原本本、研读经典要抓住核心与重点、研读经典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问题导向等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化创新思想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历史的继承性、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广泛的人民性。加强对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的研究,明确“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个出发点。指出从“现实的人”出发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与从物质生产出发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三者之间的统一。并将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应用于实际,阐述其“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回归学术与面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两种致思路向,其根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这两种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生史、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批评史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问题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三种书写方式,其中前两种是朝向学术的,后一种是面向问题的。建构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就是沿着回归学术和面向问题两种路径而展开,研读经典文本、领悟微言大义,旨在"返本开新",回到道德与伦理问题得以发生和演变的初始根据,感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心路历程、领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批判资本主义和构想共产主义的原则与精神。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伦理观的基础上,适度借鉴或吸收中外伦理思想资源,继续完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在现代性场域下,研究继续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具有道德和伦理性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在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实践中,探索和构建中国形态的德性论、规范论与实践论。一种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和伦理体系,不仅具有中国价值,更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统一战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在继承党的统一战线成功经验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实践等多向度实现了新突破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折射出鲜明的六大理论特色,即坚持变与不变辩证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坚持问题导向与实践检验并重、坚持继承与创新有机融合、坚持破与立双向并举、坚持立法与用法双向发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发展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所继承与发展。在理论方面,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从严治党理论,同时也借鉴了马克思从严治党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并体现了其历史性与现实性、党性与人民性、系统性与辩证性统一的特点。在实践层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推进,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同向发力,"三点攻"与"新三点攻"相互递进。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实践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总是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复杂格局.一方面,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实践,无不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指导并承受经典理论的规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又很难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保持完全的同步和一致,它总是有着强烈的个性化冲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复杂格局中不断注重强化"实践先行"的原则,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在较好地保持了理论与实践之间良好张力的同时,呈现出强烈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3.
文本使用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统做法。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在文本使用方面继承了以往的历史经验,保持了文本的多样性、实用性,与此同时也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即在注重引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文本的中国化;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文本的时代性;在加强学理性的同时更加强调文本的通俗性;在遵循一般性的同时,更加强调文本的针对性。这些特点即便是放在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来看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光彩。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政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现实基础和运动过程,说明这个运动过程的历史逻辑、价值趋向和人在政治历史中的能动作用,描绘人的政治活动在理论批判、政治决策、政治制度建构和变革诸方面的展开。相对于政治实践和现实的政治关系而言,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不是本原,不是政治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应当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其扶贫思想的主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理论渊源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关于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弘扬和延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集体在反贫困问题解决中的实践总结、经验积累和理论升华。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其重要论述提出了中国减贫的目标方向、底线原则、动力机制、实践路径问题,为解决中国贫困问题提供了一个聚焦问题、紧扣现实、逻辑严密的"目标——底线——动力——实践路径"减贫理论框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理论,是指导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推动中国实现全面脱贫的思想指南,为世界反贫困实践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作为提升法治中国建设国际传播力和话语权的必要环节,立法文本英译在中国法律外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立法文本英译的跨学科属性、传统法律翻译研究视域的局限性以及立法文本英译实践的现实需要决定了从比较法学视角下进行立法文本英译研究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应引入功能比较等比较法学方法和法律解释的方法,优化立法文本翻译策略;同时,推进跨学科合作研究和复合型法律翻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现实对发展的最新科学解释,是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与人类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共产党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极目标在现阶段中国的具体实践的指导理论,它的科学精神、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指引和促进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我国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它的本质"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形态上的根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是人的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充满活力的社会,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三者内在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读者理论,文学作品是敞开的文本,存在召唤结构,因而读者在作品意义的构成中起重要作用.优秀文学作品常常立意不大,关注人类情感和人性,同时隐含着作者同读者对话的愿望,因而审美价值较高.经典作品留下的意义空白给我们的阅读实践开辟了道路,重读经典时我们要重点关注这些意义空白,参与作品的意义生成.通过改变审美经验重振人文精神是一种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五大以后,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总体细化、重文本解读和现实关怀、积极回应社会思潮的态势。但目前仍然存在学术成果质量和研究水平不高;学术成果难以反映真实现实需要,缺少综合性探讨和广阔视野等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对毛泽东生平事迹和经典文本的深入研究;从时空方位角度、问题角度上去研究毛泽东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方法和基本原则,重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理论对现实的关照上凸显其当代价值,并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探究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王成娟 《外交评论》2004,3(3):31-35
80年代初期,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国家利益是制定国家国际战略的根本出发点,这是他对马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国家利益思想内容,笔者通过研读马恩原著,认为,马恩以“社会共同利益形式”的独特视角研究了国家利益,他们揭示了国家利益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整个历程,论述了国家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