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符号化思维和基于符号而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正义,是人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价值判断。正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主体公共性的文化符号,是一个承载了人类社会核心理想的文化符号。古代哲人们都把正义概念看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因而正义被认为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罗尔斯在继承传统契约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观点,对传统的正义观形成了有力的挑战。在中国今天的文化语境中,解读正义的要点在于:正义蕴涵着人的权利;正义蕴涵着人的行为规则;正义蕴涵着道德;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形成正义,也不能派生出正义。  相似文献   

2.
一般救助义务的上位概念——救助义务,最初是以道德义务的形式出现,后来,一部分救助义务逐渐发展为法律义务,并与道德义务并存。如今理论上对能否强加行为人以一般救助义务仍存在激烈的争论,而争论的最终落脚点无疑是道德法律化这一根本问题。文章通过一般救助义务的道德归属分析,探讨一般救助义务的法律强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水弟 《求实》2013,(1):35-39
作为人们在公共领域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公共生活的健康、理性发展不仅离不开交往主体的道德素养的生成和提升,而且应以社会正义的彰显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社会正义应主要涉及物质资源和道德资源的两个层面,当今中国社会正义危机的主要表征更多为道德资源的匮乏和道德分配的不正义,公共道德的异化、私人道德的膨胀和道德共识的破碎,使得当今社会公共生活合法性裂变、正当性脱嵌和有效性阙如。  相似文献   

4.
公平是指公正、平等。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价值取向的基础,是人与社会的相和谐。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方面的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汪湖泉 《求实》2016,(8):50-56
社会救助的精准实施是公共治理运行方式与脱贫攻坚目标体系的有机结合,强调以主体规范为调整重心,充分结合公民、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各自行为规范以及责任规范的特殊性,以社会救助相关法规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来保障我国贫困治理的高效、全面和可持续。公民救助权利的精准保障应当从提升贫困认定标准的全面性、对象识别程序的准确性以及救助措施的回应性三个平衡维度着手。国家权力垄断性管理走向行政服务与社会自治共存,社会救助权力的多元化和社会化要求调整政府间救助给付责任关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整体性制约,提升救助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也应当通过适当的法律激励机制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6.
进步的道德意识取代落后、腐朽的道德意识,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道德意识的进步、发展树立了新的丰碑。进步的道德意识内容丰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功能和价值,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但是,把它作为资源来进行认识和研究,目前尚未见报导。从资源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进步的道德意识,对于人们增强进步的道德意识观念、科学开发和利用进步的道德意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科学,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步的道德意识是存在的 进步的道德意识是人类整体意识的组成部份。自从人类社会产生起,进步的道德意识就产生了,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1.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进步道德意识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道德意识也不例外。由于人们生活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条件、经济、政治地位、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素质高低的不同,从而使人类分化成不同的多样化的社会。之所以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依次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就是这个道理。在多样  相似文献   

7.
建立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既是世界刑事诉讼发展潮流,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司法工作的一个重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于被害恢复、有效防止新的加害、促进刑事诉讼活动顺利开展、保障人权、实现社会正义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分析"阶级论"提出原因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转折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这一转折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的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转向以全体人民为主体.文章认为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以人为目的的时候,人才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人类理性的崇高表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它广泛而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任何行业、任何部门、任何个人的社会行为都需得到道德的节制和规范。道德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与经济文化发展、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医疗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0.
追求公平和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中重要的观念和思想。公平和正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放在突出的位置,没有公平和正义,就没有和谐。  相似文献   

11.
价值正义,是社会核心价值调节制度安排公平配置社会利益与负担的理念和规范。马克思的价值正义观,是对人自由全面发展异化形式的扬弃及其理想形式制度构建的理念和规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正义观,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片面形式的调节及其全面形式制度构建的公平理念与规范。以此为依据,解读"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要优先落实人民发展的主体权利;要以新发展理念为规范,调节制度安排实现公平正义;要追求与生产力进步要求相适应的人民共享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2.
胡振威  胡燕 《湘潮》2013,(1):87
贫困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救助是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国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明确界定社会救助的概念,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社会救助理念滞后、立法层次低、实施机制薄弱等问题,旨在提高社会救助法律地位,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3.
论公正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伦理价值目标,千百年来一直为所有进步人类所追求。我国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共和国为主要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一场革除黑暗的阶级剥削压迫制度、争取社会公正的伟大斗争,同时,在建国五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中,也包括我们在确立和实现公正方面的巨大进步。当然,五十年来我们在认识和实现公正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认识公正和实现公正,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和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公正与公平、公道、正义等属同一序列的概念,是伦理学上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范畴。公正一般包括社会公正和个人公正两重涵义。 所谓社会公正,主要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的性质、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章程、惯例等等的合理性和合理程度的要求和判断。所谓个人公正,既指个人行为的一种根本原则,也指个人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张时碧 《世纪桥》2014,(2):47-48
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对他人和自身的行为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把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行为称作是善的,而把违背该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称作是恶的。目前现有社会道德水准出现了每况愈下的现象,这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实现"中国梦"就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非道德主义”和“马克思的道德主义”是在“马克思与正义之争”这场争论中所形成的两个派别。“马克思的非道德主义”者主张马克思是站在非道德的立场上,依据正义的社会决定标准认为资本主义不是非正义的。“马克思的道德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是基于一定的道德立场建立其正义理论并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正义之争”的实质是争论双方都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懂得唯物史观已经将两种立场的对立消解于自身之中,因此两个派别应该在较量中相互吸收。  相似文献   

16.
张志勇 《探索》2016,(4):17-22,29
道德辩护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真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生产力发展、人的解放和社会治理三个维度阐释了社会主义"应当"的状态,奠定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政治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打破了西方"一元现代性"的神话,证明了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价值观的"多元现代性",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着对社会主义的道德辩护与道德超越。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确立发展的标准,并依据发展的标准而确认实践中的价值排序和行为选择,从为人民服务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的理论自信与道德超越。  相似文献   

17.
警惕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道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社会救助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道德风险现象却导致负激励作用,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健康运行的一个瓶颈问题。实践表明,对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道德风险能否有效规避,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效能。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小辞典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同法律相比,道德是一种软约束。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小辞典  相似文献   

19.
《支部生活》2013,(8):26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道救助与公益慈善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日益提高,人道救助与慈善事业在应急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自然灾害频发、贫困面大的云南,推进人道救助与慈善事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自由优先于平等,正义优先于效率,是罗尔斯新自由主义“正义论”的两个信条。他批评功利主义把人当作手段来看待:可能导致对某些基本权利的漠视乃至侵犯:不能避免利益分配的不公平。诺齐克提出“持有的正义”理论,以对抗罗尔斯“分配的正义”理论,从自由主义内部对罗尔斯“正义论”进行批评。表现了现代西方社会里中上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对立。麦金太尔则倡导社群主义,批评罗尔斯和诺齐克的自由主义正义理论都没有“应得”所必需的共同体概念。麦金太尔等思想家对西方现代社会所作的否定性批判,揭示了从启蒙运动以来,摈弃德性传统,追求全面功利化所造成的难以克服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