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世纪里,中日关系如何发展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这是我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一直沿用的对两国近邻关系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赵坚 《南风窗》2010,(12):86-87
<正>日本古代自然灾害频仍,经常发生食粮匮乏,为了减少"口粮"负担,老人和幼子首当其冲。弃老戕幼,这在以"孝"、"仁"为人伦中心的古代中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中日恢复邦交以来,"一衣带水"就成了形容两国距离的"专用词"。的确,乘坐一个半小时的飞机,就能从上海飞到大阪;两国的旅客往来,光上海浦东和虹桥两个机场,一天飞往日本各地的航班就有近百个。根据日本官方的统计,2009年到日本旅行的中国大陆游客超过100万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近邻,两国的社会发展既走过相同的道路,也有不同的经历。两国在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虽然有其本国特色,但也有许多相同的方面。对两国腐败问题的总体规模、特点及其原因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日关系已降低到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冷点:最高层连续几年没有实质性接触,在2005年的两个重要场合——11月份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和12月份首届东亚峰会——两国首脑的会面仅是礼仪性的,在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之间(更何况是近邻),这不能不说是很不正常的。2005年,中国民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示威和一直持续到9月份的反对日本“入常”的运动。对不少人来说“,日本问题”上升为中国外交中的最大难题。而在日本,“嫌中”情绪也明显上升,小泉重组内阁,保守势力主导了对华政策。中日关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日本打出意识形态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韩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在历史上有悠久的、密切的交往。由于各种原因,在二次世界大以后,两国长期处于相互隔绝的不正常状态。近年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和,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本文着重研究近年以来两国在经济贸易关系方面发展特点、原因,并试图对今后两国经济合作前景,作简略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与日本的国家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还是从地缘文化来说,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都是紧密相关的,中日关系是两国最重要的对外双边关系之一,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影响并制约着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还影响着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韩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东亚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中韩两国的人文交流,尤其是年轻人的交流和互动。为了进一步加强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本刊特意邀请了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及在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请他们结合亲身经历谈谈对促进中韩文化交流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渊远流长。旅居或者留学对方国家是中日民间往来的重要内容。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日民间交流出现新的高潮,中国人赴日本留学的热潮经久不衰,新华侨人数的迅速增长、逐渐改变了原有旅日华侨社会的构成。本文考察80年代以来在日本的华侨、留学生及其他中国人的状况,探讨其新的特点及存在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作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体日益活跃.中韩两国一衣带水,两国城市间的经贸交流早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是推动两国正式建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韩建交后又推动了两国城市外交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据韩方统计,韩国对外缔结的1743对姐妹城市或友好城市关系中,中韩之间就有668对,数量最多.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中韩城市之间相互支持,互助防疫物资,联防联控,及时分享抗疫经验,共建抗击疫情的命运共同体,为中韩城市外交增添了新的内涵.随着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韩国越来越难以把握对美同盟与对华关系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韩城市外交可发挥特殊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能有效避开美国施加给韩国政府的地缘政治压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成为未来中韩关系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两国关系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0.
一、感谢日本人帮助中国人首先接受社会主义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双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隋朝、唐朝起,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文化传输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起了积极推进作用.18世纪末,日本比中国先接受西洋思想文化的影响.1868年明治维新前后,先进的日本人开始用汉字的组合词或古汉语已有的词汇来翻译反映现代西欧思想文化的新名词.例如,本书书名所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这四个名词,首先都是日本人精心翻译的,到20世纪初才被中国人移植到中文书刊中来.中国人自己起先把流行于欧洲的社会主义一词,意译为“大同之议”、“贫富均财之说”、“安民之学”、“人群主义”等等.  相似文献   

11.
<正>中日关系近年发生的变化,可谓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四十多年来前所未有。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两国民众。中日双方许多人士都对这些变化表现出强烈的担忧。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客观冷静地看待。中日关系出现新变化的原因一、中日两国实力地位发生历史性变化。近代以来,日本作为中国近邻,其兴衰与中国密切相关。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决定连续两年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一项创举。这项活动充分体现了两国合作健康、快速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展示了两国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将两国的合作推上新的台阶。应胡锦涛主席邀请,普京总统于2006年3月21日至22日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在北京举行正式会谈,并共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环境问题成为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课题,则是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显著特色。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一衣带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快,潜力巨大;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两国的环境政策均对世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举世公认的环境大国。因此,中日两国政府在双边关系中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既对两国关系重大,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本文拟从中日环境关系入手,并将其纳入中日关系的总体框架下加以考察。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传统上届于一国内部的技术性问题,它是如何演变为中日之间的外交课题的?大  相似文献   

14.
日本想为“二战”翻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是将“台独”、琉球和“北方领土”相提并论以警醒国人的时候了。2月18日,《华盛顿邮报》以头版的显著位置,报道了日美两国在华盛顿举行由外长和国防部长参加的日美安保磋商委员会会议,两国宣布共同战略目标,首次将中国台湾纳入“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协防范围,明确指称台湾是日美两国共同关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16年6月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上台以来,菲中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杜特尔特总统时指出,菲律宾是中国友好近邻,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坚持睦邻友好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是发展中菲关系正确道路。那么,菲方如何看待菲中两国各自发展情况及双边关系,对两国各领域合作有何看法及建议,为此,我刊专门采访了菲律宾驻华大使何塞·圣地亚哥·罗马纳,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睦邻友好同心相知--中越两党关系片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越两国是近邻,又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两党关系在整个中越关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在担任驻越使馆参赞(1989年12月-1993年3月)和驻越大使(1995年12月-2000年7月)期间,见证和参加了不少涉及两党关系的重要事件,至今留下难忘的回忆.简要说来,大体有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17.
罗艺 《当代世界》2010,(11):66-67
当前,中国共有二十九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现今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但申遗成功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切实的工作去保护中国珍贵的遗产。而具体工作之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护。相较东亚近邻日韩等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还很欠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而学习并结合本土化的法律移植是立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柠 《南风窗》2007,(1):79-80
如果安倍2007年能顺利度过内政改革和参议院选举的考验的话,对中日关系也许是不坏的选择。但如果安倍政权超越“短命”成为“长期政权”的话,日本“普通国家”化进程就会提速,这反过来又会刺激中日两国新一轮民族主义的对立。这是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19.
姜述贤 《当代世界》2021,(11):76-78
中国与孟加拉国是传统友好近邻.1975年10月4日,中孟两国正式建交.建交46年来,中孟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两国高层交往保持良好势头,经贸和投资等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日益扩大.孟加拉国人民联盟成立于1949年,前身为巴基斯坦人民穆斯林联盟,创始人是大毛拉哈米德·汗·巴沙尼和穆吉布·拉赫曼.1972年孟加拉国独立后人民联盟成为执政党,穆吉布·拉赫曼成为首任总统.1975年穆吉布·拉赫曼因军事政变遇害,该党陷入低谷,沦为在野党, 1981年穆吉布·拉赫曼长女谢赫·哈西娜出任党主席.冷战结束后,人民联盟表示愿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接触,人民联盟副领袖萨马尔·阿扎德在推动人民联盟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有着各自的生产要素优势(中国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拥有优势;日本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拥有优势),通过发展中日经济合作,促使两国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促使两国的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源泉充分涌流,这就是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根本目的之所在。换句话说,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