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马克思学说的层次性结构的正确认识是重建马克思主义在场性的前提。对马克思主义层次性的解读存在不同范式,结构性解读和功能性解读是已有的基本范式,而按照马克思的文本逻辑对其学说的层次性结构进行解读则是马克思学说层次性研究的范式转换。马克思文本中有关其学说层次性理解的逻辑,是对马克思学说层次性划分的最终根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学说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第二层次是唯物史观,第三层次是其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史上,恩格斯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这不仅因为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典文本,而且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承担着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并且同各种否定、歪曲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社会思潮作斗争的重要任务。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余佳 《兵团党校学报》2015,(3):65-68,7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同时也是历来受争议最多的文本之一。本文重点选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来看其中马克思的哲学。重点考察马克思与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关系,指出马克思哲学形成的路径依赖,即为在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中,逐渐走出马克思哲学自己的道路,同时也在这之中来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李惠斌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上发表文章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应注意三个转变:一是文本本身的转变。一方面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其所提出的概念、范畴和理论的解释是不同的;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理论在不同文本之间也  相似文献   

5.
王金福 《唯实》2003,(5):4-8
命题的意义不是由社会或读者赋予的 ,而是由作者赋予的。从“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康德”的真实意义来看 ,它们不是同类的命题。“回到康德”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认识论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否正确”的问题 ;“回到马克思”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解释学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因此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会束缚认识的发展的观点 ,曲解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无效的批评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表现了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的观点 ,虽然把握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有效的批评 ,但其解释学观点却是错误的 ,而且与其批评实践相矛盾。  相似文献   

6.
《提纲》文献学研究是对以思想解读为主的已有研究的一种有效补充,两者结合的关键在于阐明马克思的思想背景和问题意识。《提纲》的三重主题是:1、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3、为什么费尔巴哈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前两个问题是马克思长期思考的核心主题,后一个则是1844年至1845年间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争论的焦点。《提纲》的重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对前两个问题做出了明确的、总结式的回答,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正是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显示出其全部价值。  相似文献   

7.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分析阶级社会的重要理论框架.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理论是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读,我们发现马克思对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理论的高度自觉和系统论证以潜在的方式贯穿于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始终.互相信任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化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内在要求.“制度性”的合作规范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社会有机体范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总揽性范畴。马克思在为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就的《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明确提到了这个概念。文章拟通过文本分析,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视阈和与蒲鲁东思想的对照中,深入解读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著作文本中,关于正义问题的阐释确实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没有自己的正义思想。《哥达纲领批判》较为集中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正义尤其是分配正义问题的基本思想。本文立足于这一经典文本,从马克思对拉萨尔的分配正义思想的逻辑前提、核心观点、实现途径等内容展开的逐条批判中,深入挖掘马克思本人的分配正义思想,并进一步揭示其具有的重大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的境遇下进行马克思研究,要真正超越过去的工作,就需要把其文本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渐次展开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文本研究的前提性工作,即学术基础清理与方法论省思。二是重要文本的具体解读,包括文本的个案研究、微观研究和整体研究、宏观研究。三是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和评价。同时需要以文本为本位,从文本出发,先对其产生背景、写作过程、版本渊流、文体结构、思想内容、理论体系、研究历史与最新动态等多个方面一一进行详实的梳理、考证、分析和阐发。在此基础上再从文本中抽象、提炼出重要思想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