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群众不找干部、干部也不找群众的“两不找”现象,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无事可干,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闲得发慌,有的甚至长时间外出,平时找不到人影,到发工资时才能见上面。群众不找干部,干部也不找群众的“两不找”现象,凸显了时下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新任务存在着作风“不符合”、方法“不对路”、能力“不适应”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没有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  相似文献   

2.
免征“农业税”后,记者在河南农区采访发现,一些乡镇对招商引资越来越热。“一切围绕项目转”、“人人头上有指标”现象普遍。一些乡镇干部为了引资, 长年在外奔波。一些农民说,干部不“催粮要款”后,村里难见干部人影,有事也找不到人。专家指出,乡镇纷纷上项目、铺摊子不仅会引发新一轮的“圈地风”,也与集约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方向不符。“不招商引资, 乡镇就没有发展前途了”  相似文献   

3.
怎能让『恶人』当家文/张辉当前,在农村基层干部任用中,一些乡镇党委、政府任用一些“村霸”、流氓恶势力等为村干部,且美其名曰:“这些人工作大胆有魄力,催粮要款、计划生育样样走在头。”孰不知,这些人往往打着执行党的政策的幌子,公然违法乱纪,巧设名目胡收乱...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采访时,常常听到一些基层干部感叹:“如今的群众不听话。”有的人甚至将基层工作千难万难,归结为“难在群众不听话”。“群众不听话”这样的事确实存在,许多干部也遭遇过。但也有不少干部反映群众很听话,宁武县石辉沟村党支部书记说:“俺们村群众就很听党支部的话,办啥事都一呼百应,结果两年摘穷  相似文献   

5.
最近到一些乡镇、街道从事调研工作,听到干部反映最多的是:基层工作难做。其表现为: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已经不像从前那么融洽了,群众称干部工作队为“收费队”,昔日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此种状况下,就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群众看到干部低头走,干部看到群众绕道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还在于干部自身。干部怕见群众,无非出于以下原因:一是自己在做群众工作时不扎实,引起群众不满,怕碰到与自己红过脸的群众而尴尬。二是政策水平低,怕群众提问题而自己被问住下不了台。三是廉政不过关而底…  相似文献   

6.
刘颖 《前线》2012,(7):128-129
作为党的干部,都明白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明白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领导干部却很难再真正沉下去、回到人民中间去。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不再是“鱼”和“水”的关系,而成为“蛙”和“水”的关系,需要时跳进去,不需要时就跳出来。  相似文献   

7.
“鱼水关系,油水关系,水火关系,看你是哪种关系?”这是一些群众问干部的一句话,这句话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思。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邓小平同志说过:“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应该是鱼水关系,鱼儿离不开不水,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成了离开了水的鱼,失去了力量和生命的源泉。 但是,有一些干部却放弃了群众路线,把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他们不深入群众,轻视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干群关系冲突的事时有发生。农民对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看法,气愤地说干部“不像话”;而干部则对农民不服从管理有想法,委屈地说农民“不听话”。一个说对方“不像话”,另一个说对方“不听话”。“不像话”与“不听话”反映了当前农村一些地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状况。 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表现:部分干部太凶,农民负担太重.少数群众义务意识不强 一是部分干部太凶。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识淡漠,官僚主义思想严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和风细雨地做群众工作,而是斥责他…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巩固农村政权的骨干,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在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干部不找群众”、“群众也不找干部”的“两不找”现象。不少农村基层干部上班无事可干,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闲得发慌,有的甚至长时间外出,平时找不到人影,到发工资时才能见上一面。目前,农村干部真的不需要找群众、群众也不需要找干部吗?  相似文献   

10.
近期,我在调研中多次听到群众反映:我们是既“政绩”,又盼政绩。怕的是个别干部只为自己升官要不顾百姓需要的“政绩”,盼的是为百姓实实在在好事的政绩。群众的反映,值得深思。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进展,政绩在干部的升迁留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政绩、创政绩,为领导工作的一大热点。但是,由于政绩观的偏以及虚假政绩等问题的出现,政绩的声誉一度遭很大损害,致使一些领导干部不敢谈政绩,甚至“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的心目中都成贬义词。事实上,广大群众对政绩总体上是持肯态度的,正如一些群众所说:“干部都不出政绩,群众就没…  相似文献   

11.
群众公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党政领导干部的考察、考核、选拔、任用、调整、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群众公认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更不能作为唯一条件。有些基层单位把群众公认原则作简单化的理解和处理,在考察、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干部时,回避矛盾,唯票是瞻,以票取人,导致了干部使用上的一些偏差。在这种导向下,有的干部不敢得罪人,不敢开拓局面,不敢主持公道,以赢得“群众公认”的好结果;有的违反政治原则,拿原则做交易,用透消息、说软话、搞许诺,来获取“群众公认”的票数;有的不把精力用在工作上,而是热衷于牺牲集体利益,用小恩小惠去“关心体贴群众”;有的慷国家之慨,乱发奖金、补贴、福利,甚至私分公款,以取得“群众公认”的好感;更有甚者,拉山头,搞宗派,拉帮结派,以猎取“群众公认”的多数。这些人就像李瑞环同志讲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被强迫命令、经济罚款和“小分队”抄家等粗暴的工作方法所代替的现象,目前这种现象还有继续蔓延的趋势。据了解,有的乡镇连催粮筹款、计划种植这些经常性的工作也要依赖经济罚款和“小分队”施以强行。农民群众对此议论纷纷,叫苦不迭。这类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已经成为当前农村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01年6月,我离开工作了5年之久的乡,被调到庆阳市西峰区政府工作。我曾经工作过的那个乡属于城郊乡,全乡除少数几个行政村有灌溉条件外,其余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农村群众整体生活并不宽裕。5年的乡镇工作,除了在“催粮要款,刮宫引产”的基本工作中体会了乡镇工作的辛苦外,更让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只有坚持和贯彻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才能真正把人选准用好。”“群众公认”,就是各方面、各层次大多数群众普遍赞成和肯定。应该说,可以提拔重用的领导干部,都必须是群众公认的。“群众公认”是起码标准,是领导干部得以提拔重用的“资格证书”。在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的今天,选任干部必须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扩大群众的参与度。但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在对待“群众公认”的态度和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有的认为“群众公认”无非就是以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官场悄然刮起了一股“傍款”、“傍黑”、“傍星”的歪风,群众对此类干部称之为“三傍”。这些“三傍”干部严重破坏了官场的生态环境,使政府行为偏离了党的方针政策;妨碍司法公正,降低人民群众对国家法制的信心;严重危害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和政府失去群众基础。因此,对“三傍”干部的行为必须严肃整饬,以净化官场生态环境。“三傍”官员众生相傍大款,财源滚滚。一些官员打着扶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旗号,与“大款们”拉拉扯扯,称兄道弟,还美其名曰“和群众打成一片”。更有一些干部通过傍大款,收礼受贿,把大款的口袋当成自己致富的财源…  相似文献   

16.
解读农村干部、群众“两不找”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巩固农村政权的骨干,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农村中干群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有些地方和部门在抓“三讲”教育时,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学”有所忽视,出现“三讲”教育一头“热”,“双学”活动一头“冷”的现象,致使前些年一直轰轰烈烈的农村党员干部“双学”活动慢慢变得默无声息。这一状况如果继续下去,不但使农村党员干部“双学”活动已取得的成果将前功尽弃,而且会严重影响“三讲”教育的顺利开展。应该看到,目前农村党员干部中,仍存在一些亟需通过深化“双学”活动来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党性观念淡漠,消极腐败现象滋长;二是群众观念差,官僚主义严重;三是政策水平低,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实践证…  相似文献   

18.
群众的脸色是反映群众情绪的晴雨表,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体察群众的愿望,时刻把群众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把群众的情绪作为决策、办事的重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十分“在乎群众的脸色”,从群众的“脸色”中找到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切入点。但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干部却并不“在乎群众的脸色”。在他们的眼里,群众的脸色无关紧要,为老百姓服务是“长线投资”,成本高、见效慢,不如搞点“短、平、快”,更有利于上级尽快“了解自己”。他们“不怕群众不满  相似文献   

19.
在选拔任用干部的工作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扩大民主程度,变过去的“暗箱操作”为“阳光运作”,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最基础的工作。为此,本文就选用干部坚持群众公认原则谈一点肤浅的见解。一、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是干部工作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按照“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好用好干部,这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败的大事,而坚持群众公认原则选用干部,正是保证干部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说事与办事     
说事,重在一个“说”字,志在明理。而办事注重一个“干”字,重在落实。但问题是这事由谁来说才合适,事由谁来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呢? 据报载,在湖北省的南漳县,事由群众来说,却由干部来办,办不好还不行。原来在该县每月都有三天的“说事”日,就是每月逢五的日子,县、镇干部直接到基层与群众“说事”——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及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而这些由群众所说之事,必须由干部一件一件去办理。这对群众来说,有了一个反映问题、反映情况、倾诉心声的机会,对干部来说有了与群众沟通、接受监督的机会。同时,对干部而言,群众反映的事,能否办好,也是对干部本身的一次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