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迄今的纳西学研究,突出的成就是从语言学、文献学的角度所做的研究,不仅首次系统地公开出版了德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纳西手稿目录,出版了相应的学术著作,并提出了研究纳西古语为载体的东巴古籍应与当代纳西语及其文本结合的观点,同时对当代纳西语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奥皮茨为代表的德国人类学家对纳西学的研究,也体现了德国学者重实证和思辨的特点,从对喜马拉雅区域仪式鼓的研究和聚焦“起源神话”的东巴教的展览,反映了他们微观中见宏观的研究特点。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中青年学者对纳西族民俗和摩梭人社会习俗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是当代西方学者研究纳西民俗和摩梭社会较早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湖南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王驰同志的新著《文学艺术与精神文明建设》一书,收入作者1979至1988年期间写的有关文艺工作方面的文章28篇。这些文章,大多是作者在湖南省委宣传部担任领导工作时写的。近些年来,作者潜心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的研究,陆续出版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概论》等专著。和上述著作相比,本书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的一个领域进行的微观探索,而正是这种微观探索,引发了作者对精神文明学研究的兴趣,以至于一发而不可收。这部著作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史德新 《求索》2010,(7):257-257
20世纪以来,对清代《孟子》学研究,相比对汉、唐、宋、明朝《孟子》学研究之繁荣景象,要清冷得多。迄今为止,从宏观角度研究清代《孟子》学的专论或专著甚少。令人欣慰的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扬州大学文学院刘瑾辉先生的《清代(孟子)学研究》(2007年9月),填补了这一空缺。该著作以清代《孟子》学专著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清代《孟子》学的发展脉络,考察了清代《孟子》学研究的学术成就、特点及其学术影响。全书结构简洁,体例严谨,计26余万字。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中华文化元典的奠基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为"五经四书"中的群经之首《周易》,至今仍被现代学者视为"卜筮之书"而难登文史哲大雅之堂,这怎么能谈得上将《周易》推向世界?为此,作者经过翔实考证,从文字学、文物与典籍资料及其《周易》释文等不同层面廓清原委,阐发《周易》是中华文化元典的奠基作,这对于深入研读国学著作,让《周易》更好地传扬海内外,无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札记》,是卜庆华同志近五年来所写的关于郭沫若思想,著作、治学及其生平诸方面的研究文章的汇编,分为四辑,总计七十六篇。内容博杂,涉及面广泛。 在这本内容十分博杂的《札记》中,作者研究的目光和笔触,渗入到大师开拓和建树卓著的各个领域,探索不遗巨细,考证务求翔实,从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佛教律学发展史上,生活于唐初的义净律师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经常被忽略的僧人。时至今日,大陆学界对其律学思想的研究仍显不足,不过在义净的家法、所弘扬之律方面,大陆学者的看法较一致,即皆认为义净独尊并弘持《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然而台湾曹仕邦先生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即认为义净宗奉《四分律》。曹先生的论点和论据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义净的家法问题。对于义净宗奉何律问题,可从义净的活动及其著作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7.
《尔雅》语义系统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两汉迄至明清,研究《尔雅》的著作多是围绕词义的注释和考证,或是文字的校勘和辑佚,未充分认识到《尔雅》语义分类的系统性。近现代学者开始从宏观理论上、从方法论上研究《尔雅》,围绕《尔雅》性质的争论,从训释体例、词义辨析、义类系统等角度展开了专题研究,《尔雅》的语义系统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的《东巴经》五百多卷,七百多万字,全用象形文字写成。这科;象形文字,纳西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或译为“木字石字”,指其象木石之形,作木石之字。这种文字起源于图画,始终保持着图画的特征,但又约定俗成,成为一种文字符号,在丽江、中旬、维西等县纳西族地区,沿用达十多个世纪,国内外有不少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张鹏飞 《求索》2010,(7):187-189,186
成书于元魏中后期的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博采群书,以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来注释经文。历代治《水经注》者著述众多,然大多注重研究所引文献,而对《水经注》独特的注疏方法、文献考证特点关注甚少。本文认为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文献资料注释经文,将文献典籍、民间传闻与实地考证互相印证,尤其是运用文字学知识,把地理名称的文字辨析(包括音、义、字形)与地理考证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水经注》之独特注疏方法,为后世注疏之学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0.
郭健 《求索》2008,(9):162-164
胡适于1923年所作的《西游记考证》一文被后来的《西游记》研究者广泛引用。然而,由于胡适对与《西游记》密切相关的道教内丹学知识缺乏了解,其考证也不够严谨,所以此文中对明清时期的《西游记》研究现象、《虞集序》、《西游记》的性质和主旨等诸多内容的评论都存在问题,严重误导了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察现代英语语音学在民国传播的研究现状及在华传播的历史回顾,考证了周由廑所著的《英语语音学纲要》为民国时期第一部汉语版的现代英语语音学著作,在英语语音学在华传播史、中国英语语音学教学史、中国英语教学史等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意义.无疑,《英语语音学纲要》有着宝贵的史料价值,发掘并公布《英语语音学纲要》上的《总论》部分及其它章节的名称,并对其涉及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有助于更好地构建、再现和理解当时这一重要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2.
黄勇 《前沿》2007,(2):223-225
本文通过对范祖禹《唐鉴》等著述的分析、研究,认为范祖禹在历史文献编纂和经学及金石学等宽领域作出了相当的贡献;他的著作及其著书立说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提出的原则,值得从事文献学研究的人士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关于《楚辞》研究方法论,当代不少学者有过论述。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中分为训诂、义理、考据、音韵四种;姜亮夫先生提出“三家论”,即义理家、音义家和考证家,亦即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崔富章亦分为四种方法:辑佚、音义、考证、论评;张来芳则分为考据、辑佚、韵读、训诂、词章、义理六种。这些分类的标准虽各异,但都是对历代研究方法进行共时性的观照,将其置于一个横向的平面上来概括其种类的。本文旨在对《楚辞》研究方法作历史性观照,即将其放到一个纵向的动态的历史长河中,叙述其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两千多年来,关于《楚辞》研究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打破传统研究模式的《诗经》学著作──读王夫之《诗广传》赵沛霖《诗广传》是王夫之研究《诗经》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内容复杂,涉及学科又多,给阅读者带来很多困难。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迄今为止尚未有论著对它加以研究和评介。这种情况无论对于《诗经》学还是对干...  相似文献   

15.
埃文思-普理查德的《努尔人》是最重要的科学的民族志代表作之一。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在《蒙塔尤》中借用民族志文体,把14世纪的一个法国社区的宗教裁判所对农民的审讯记录转换成对那个时期法国南部乡村生活的纪录片式的叙述。通过对《蒙塔尤》和《努尔人》这两部民族志著作的细读和比照,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同样的权威与表述的关系模式,从而揭示出一直习以为常的人类学话语实践所隐含的权力和修辞问题。区分撰写著作的个人、行文中的叙述者的角色、行文中田野调查者的角色,对于探索权力与知识的相互影响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国当代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张启华“以史为鉴”,这条中华民族的千年古训,说明了认识历史和理解现实的关系,史学亦由此被称为治国之学。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著作《雾月十八日》时称赞说,这部著作“是多么忠实地反映了实际”,而马克思所以能对活生生的时事...  相似文献   

17.
道教内丹学与《西游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游记》作者肯定熟悉内丹学。以内丹学为线索研究《西游记》,可以肯定《西游记》作者不可能是吴承恩、陈元之等人,而明朝青词宰相李春芳则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影响"一词乃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用得再频繁不过的一个词。当下的人们在频繁使用该词的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其产生的特定古籍来源及其涵义所指。通过文本梳理,我们发现"影响"一词的观念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管子》、《荀子》及《庄子》三部著作中。当时,"影响"一词运用的语境是与王者治理臣下及民众的特定目的联系在一起的。系统追溯"影响"一词形成的思想源头,考证其所蕴涵的古典内涵,解读其所具有的思想蕴涵,对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纳西东巴文献各类词性的文字记录调查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目前的类似研究仅限于纳西东巴文献的片段研究,侧重于音节的记录分析。对纳西东巴文献各类词性记录进行调查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纳西东巴文的性质,从侧面揭示原始文字记录语言的一般规律。要对文献中的各类词性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熟的与研究相切合的纳西东巴文献,并为之建立研究所需的语料库,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描写和比较,得出一些有价值的数据,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该调查研究涉及的问题多,意义大,因此,其研究方法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益彬 《传承》2010,(30):96-97
古都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涵了多门学科的相关内容。它不仅研究古都演变的过程和现象,而且研究其中演变的规律。王明德博士的近作《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变迁研究》是一部探索古都文明演进轨迹及其发展规律的著作,通过对其进行研究,探寻中国古都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