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昌明 《法制博览》2013,(11):168-169
从1996年刑诉法规定到2010年两高三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再到新刑诉法细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经历着缓慢的发展过程。本文试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操作程序提出建议,希望对检察环节排除非法证据起到帮助。  相似文献   

2.
王优敏  张捷 《法制博览》2013,(11):191-192
新《刑诉法》、《高法解释》明确了非法证据的相关规定,但较为原则,有待细化。本文从非法证据概念、非法证据排除启动程序、审查程序、证明责任、标准、救济程序等角度,对非法证据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理解,并对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胡征南 《法制博览》2013,(3):106-107
新刑事诉讼法的顺利出台取得了一系列的立法成就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应。它进一步明确贯彻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并补充、修改和完善了各种配套的制度。本文以新刑诉法引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一亮点为视角,先分析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合理性,再来探讨新法在引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过程中凸显的进步与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问题,以求抛砖引玉,引得学界对此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锦民 《法制博览》2015,(7):191-192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实体和程序规则的详细规定在我国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得到最终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既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规范检察机关的工作,同时也给检察机关反贪侦查工作带来挑战。本文从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入手,提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检察机关反贪侦查工作的影响,继而提出检察机关反贪侦查部门应对新刑诉法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迎来了第二次重大修改:从数据上看,这次修订,刑诉法从原来的225条增加到290条,共增加65条;从内容上看,无论是写入了"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还是规定了"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以及辩护人制度的完善等等方面新旧修订,都说明此次刑诉法的修改是一次重大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本文试着通过对新条文的浅析,来谈谈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律师在侦查阶段中的角色变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做出了明确规定。分析研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可以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贯彻执行这项内容。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修订后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含和意义、界定、诉讼阶段与排除机关、启动程序等几个关键环节,加深了对新修订《刑事诉讼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素有"小宪法"之称的刑事诉讼法大修之后已于2013年1月1日施行了,新刑诉法涉及检察机关的措施主要有改善和修改辩护制度,非法证据排除原则,技术侦查措施,简易程序,刑事和解制度等方面。新刑诉法带给检察机关机遇的同时也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挑战检察机关采取怎样措施来应对,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作为非法证据排除的主体之一,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得以确立。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构建以检察机关为主体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逐步加以完善,有助于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和功F能。  相似文献   

9.
李金明 《法制博览》2013,(9):144-145
2012年3月14日,国家主席签署第五十五号国家主席令,将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予以公布,并确定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刑诉法的修改对于打击和惩治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检察院自侦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职务犯罪的中坚力量,刑诉法的此次修改对反渎职侵权部门是挑战也可以说是机遇。本文通过对人权的保障、非法证据的排除,及律师辩护权的前移等刑诉法新内容方面的分析,力争对新形势下反渎职侵权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谢易 《法制博览》2013,(8):109+108
2010年《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确立了一项新的证据排除规则,即瑕疵证据可补正的证据规则。同时司法过程中存在对补正适用的误读以及自由裁量的误用,通过分析可补正的证据范围,实物证据的排除与瑕疵言辞证据应作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刘洋 《法制博览》2013,(1):155-156
"两个证据规定"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立了以非法言词证据强制排除规则、非法实物证据自由裁量排除规则、瑕疵证据补正规则为基石的证据排除体系。实践中,要做到恰如其分的运用这些规则,前提是要正确地区分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瑕疵证据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独特的规定,它的规定适应了我国当前刑事诉讼的实际需要,有其规定的合理性。理论上,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在违法程度、侵犯权益、对案件事实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在检察院的审查起诉实务当中,我们可以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审查案卷材料等方式来正确区分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  相似文献   

12.
李鹏举 《法制博览》2013,(10):207-208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全面修改,这次修改通过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程序,彰显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刑事证据制度作为刑事诉讼法的核心,体现着刑事诉讼法的价值取向,其变化也与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精神一脉相承。本文从研究刑事证据制度修改的主要内容出发,揭示了通过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人出庭制度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等方面彰显出的司法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坤明 《法制博览》2022,(8):109-111
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和立法者所期待的效果存在的差距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司法机关排除模式的弱化和消极情态.在立法上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立法机关应在制定"排非"具体规则和制止行政机关非法取证上扮演最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以审判中心主义为重点的司法改革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非法证据的排除更是重中之重,大多数的冤假错案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刑讯逼供问题,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可以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法治权威。基于此,本文简要说明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和价值,简述了该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和完善过程,并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岳玥 《法制博览》2013,(11):205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对维护司法公正、有效惩治犯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刑诉法增加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定,是本次修订的一大亮点。本文拟通过该规定与沉默权制度的比较、对其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6.
黄书瑶 《法制博览》2013,(5):254+236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对刑事诉讼规律认识的提高,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从立法上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我国目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刚刚确立,与国外先进法律制度相比,存在着诸多不足。本论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非法证据的概念、类别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概述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洋 《法制博览》2013,(11):198-199
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对"如何采信行政机关获取的言词证据"这一问题的规定,与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是发生了冲突,笔者根据自己的一点认识,结合这种立法现状,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通过了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次修改是对我国刑事制度和诉讼制度改革和完善,涉及逮捕条件、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审判程序及特别程序等,尤其是将"保障人权"以及"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写入其中,更深刻的体现出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这次修改进一步细化了审查批准逮捕的条件,明确了应当批准逮捕的几种情形,增强了可操作性。笔者现就新刑诉法视野下的逮捕必要性问题作以下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尚昊 《法制博览》2022,(7):145-147
司法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其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更是司法系统伟大的结晶,不仅有利于维护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遏制违法取证行为,为保障法律公平提供基础.但是由于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存在排除范围不明确以及制度设计欠缺等相关问题,需要有关单位进一步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相关内容,以...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新增"电子数据"证据这一证据类型,标志着"电子数据"被赋予了法定证据的身份,拥有独立的证据地位。但我国关于"电子数据"制度规则的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滞后性,使得电子证据的适用成为司法实务中无法回避的证据难题。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势必带来诉讼实践中"电子数据"证据的频繁使用,故其相关问题亟待立法和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